蘭文霞 白劍英 聶小娟
【關鍵詞】 規范化培訓護士;專業生活品質;自我效能感;心理韌性;中介效應
新入職兩年內的護士統稱為規范化培訓護士[1]。隨著患者需求的不斷增加,規范化培訓護士往往在入職后需要立即投入緊張的護理工作中,但由于臨床經驗缺乏,專業技術水平偏低,獨立分析和處理臨床問題能力較弱,他們在獨自承擔護理工作時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在面對充滿壓力和挑戰的未知事物或者情境時,對自己能否勝任工作信心的推測和判斷[2]。心理韌性是指在遭遇挫折、逆境、創傷時,個體能夠積極有效適應并快速恢復狀態的品質與能力[3]。心理韌性較強的個體,往往能夠以樂觀堅強的態度來應對復雜棘手的問題,不容易受到負性情緒的影響[4]。李玲等[5]研究發現,本科護生自我效能感與心理韌性呈正相關,且自我效能感是心理韌性的重要預測因子和保護因子。護士專業生活品質是指護士在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過程中對自身產生的心理影響,包括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即同情心滿足和同情心疲乏,后者包括繼發性創傷和倦怠[6]。康莉[7]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對護士專業生活品質有預測作用,自我效能感越高,護士越能較快地將心理狀態調試到最佳水平,越愿意積極投入工作,不容易出現工作倦怠和共情疲勞。劉茜[8]的研究發現,護士專業生活品質和心理韌性有相關關系,其中同情心滿足與心理韌性呈正相關,繼發性創傷和倦怠與心理韌性呈負相關。BozdagF等[9]的研究發現,心理韌性是同情心滿足的保護因素,可以抵御職業倦怠。目前,國內外相關文獻側重護士心理韌性影響因素的分析和干預策略的研究,尚未有報告護士專業生活品質、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韌性三者的關系及作用機制的研究。本研究以規范化培訓護士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專業生活品質在自我效能感與心理韌性間的中介效應,旨在為提升其心理韌性水平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樣法,于2022年3月-7月選取山西省3 所三級甲等綜合醫院312名規范化培訓護士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獲得護士執業資格證并注冊入職;(2)正在接受臨床規范化培訓;(3)從事護理工作≤2a;(4)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休假或外出進修者。
1.2 調查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調查對象一般資料調查表。內容包括年齡、性別、學歷、崗位、日工作時長、周夜班數、用工方式、婚姻狀況、生育狀況、健康狀況、月收入。
(2)心理韌性量表。該量表由林思婷等[10]編制,用于測量我國護理人員心理韌性水平,由護理工作環境、個體內部韌性和韌性重組3個維度共23 個條目組成。該量表采用李克特5 級評分法進行評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記為1分~5分,分數越高表明護士心理韌性水平越高。該量表總分為23分~115 分,Cronbachsα 系數為0.928。
(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我國學者王才康等[11]對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進行了信度和效度檢驗。該量表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李克特4級評分法,1分為“完全不正確”,4 分為“完全正確”,總分為10分~40分,最終得分為總分除以條目數,分數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好。本研究中,該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07。
(4)專業生活品質量表。該量表由Stamm 等編制,中文版經鄭杏等[12]調適修訂,包括慈心滿意、工作倦怠、二次創傷3個維度共30個條目,其中工作倦怠和二次創傷屬于共情疲勞。使用李克特5級評分法評分,1分為“從未有過”,5分為“總是如此”,反向計分的為第1、4、15、17、29條目。分別計算各維度原始分數,應用SPSS26.0軟件將原始分轉化為Z分,根據公式計算各維度標準分(T)=10×Z+50,將各維度標準分與常模的25% (T=43)、75%(T=57)進行比較。按照標準分對護士慈心滿意程度與共情疲勞嚴重程度進行分級,<43分為低度,43分~57 分為中度,>57 分為高度。該量表總分為30 分~150 分,Cronbachsα 系數為0.71。
1.2.2 資料收集與質量控制經各醫院護理部和各科室主要負責人同意后,為研究對象統一安排填寫問卷時間和場地,以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由病區臨床護理帶教老師使用統一指導語解釋調查目的和填寫方法,并現場發放問卷,以確保問卷填寫的科學性。共回收問卷312 份,剔除不符合填寫要求和漏項超過10%的問卷,得到有效問卷301 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6.47%。
1.3 統計分析方法
數據經雙人核對后錄入Excel軟件,使用SPSS2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均數±標準差描述規范化培訓護士心理韌性、自我效能感和專業生活品質的得分情況,定性資料以頻數和構成比描述。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探討心理韌性、自我效能感和專業生活品質3個變量之間的關系,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專業生活品質在自我效能感與心理韌性間的中介效應,采用Bootstrap對模型進行二次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2 結果
2.1 規范化培訓護士一般資料
301名規范化培訓護士年齡為22歲~26 歲,平均年齡為(20.3±1.8)歲,其余一般資料見表1。
2.2 規范化培訓護士專業生活品質、自我效能感及心理韌性現狀
規范化培訓護士專業生活品質各維度原始分為:慈心滿意(28.32±3.70)分,工作倦怠(26.45±4.13)分,二次創傷(22.16±2.15)分。轉化為標準分后,各維度得分為:慈心滿意(44.30±5.13)分,工作倦怠(49.24±9.56)分,二次創傷(50.16±9.25)分,均處于中等水平。規范化培訓護士自我效能感總分為(2.46±0.33)分。規范化培訓護士心理韌性總分為(86.48±13.87)分,其中護理工作環境(28.29±6.18)分、個體內部韌性(35.89±8.73)分、韌性重組(32.38±1.87)分。
2.3 規范化培訓護士專業生活品質、自我效能感及心理韌性間的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規范化培訓護士專業生活品質與自我效能感呈正相關(r=0.441,P <0.001);專業生活品質與心理韌性呈正相關(r=0.712,P <0.001);自我效能感與心理韌性呈正相關(r=0.503,P <0.001)。
以自我效能感為自變量,以專業生活品質為中介變量,以心理韌性為因變量,采用結構方程構建規范化培訓護士專業生活品質在自我效能感與心理韌性間的中介效應模型,見圖1。結果顯示,規范化培訓護士自我效能感對心理韌性的總效應值是0.44,具有顯著性(P <0.05);自我效能感對專業生活品質的回歸系數是0.43,具有顯著性(P<0.05);專業生活品質對心理韌性的回歸系數是0.35,具有顯著性(P<0.05);當納入專業生活品質后,自我效能感對心理韌性的直接效應值是0.29,具有顯著性(P <0.05)。由此可見,規范化培訓護士自我效能感通過專業生活品質對心理韌性產生影響。
使用Bootstrap法檢驗專業生活品質的中介效應,結果顯示,間接效應值為0.150,95% 置信區間上下限不包含0,間接效應與總效應之比為34.1%,見表2。
3 討論
3.1 規范化培訓護士自我效能感、專業生活品質及心理韌性現狀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規范化培訓護士自我效能感總分為(2.46±0.33)分,與李圣芳等[13]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究其原因,新護士普遍年輕,初入職場尚未完成從學生到護士職業身份的轉變,當面對復雜多變的醫療環境和陌生的人際關系時,往往表現出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再加上工作壓力大、職業認同感和價值感較低[14]、專業知識及技能掌握不夠扎實等,更容易導致自我效能感偏低。對此,建議定期為規范化培訓護士提供業務學習和專業培訓課程,選派高年資護士進行一對一指導,通過及時答疑解惑和經驗分享幫助他們順利度過規培期。
本研究中,規范化培訓護士專業生活品質的慈心滿意、工作倦怠和二次創傷3個維度的得分均處于中等水平,這說明其專業生活品質狀況亟需改善。這與蒲虹宇[15]的調查結果相似。原因可能是規范化培訓護士缺乏豐富的經驗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無法靈活調整和應對因患者創傷帶來的情緒影響;也可能是由于工作時間有限,個體體驗到的工作環境與期望值之間存在一定落差,重復性的基礎工作難以獲得成就感,進而影響了工作滿意度,出現了職業倦怠。職業倦怠不利于護士身心健康,影響工作效率,還可能導致護理不良事件發生。這提示護理管理者可以通過組織座談會等來了解規范化培訓護士的個人訴求,傾聽其心聲[16],幫助其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近期與遠期目標,從工作中感受到自我價值感和成就感,從而提高專業生活品質。
本研究中,規范化培訓護士心理韌性處于中等水平,其中護理工作環境維度分值較低。心理韌性是幫助規范化培訓護士積極面對職場困境、改善負性情緒的關鍵因素[17]。臨床護理工作繁忙,加之護理人力資源短缺,規范化培訓護士入職后需要立即投入緊張的工作中,特別在科室輪轉初期,往往不能較好地勝任科室安排的工作任務,因此其心理韌性水平會因工作環境受到影響。建議護理管理者積極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鼓勵資深護士和規范化培訓護士進行對話交流,讓他們感受到團隊的接納和支持。
3.2 規范化培訓護士專業生活品質在自我效能感與心理韌性間的中介效應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規范化培訓護士專業生活品質在自我效能感與心理韌性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應,說明專業生活品質是自我效能感與心理韌性間的重要中介變量,而自我效能感是心理韌性的重要預測因子和保護因子。因此,護理管理者需通過增強規范化培訓護士的自我效能感,提升其專業生活品質,進而提高其心理韌性水平。首先,護士長可以根據護士規范化培訓要求制訂科室教學培訓計劃,每星期由固定的帶教老師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方法進行基礎理論、專科理論以及實踐知識等的講解與考核,并參與醫護合作護理教學查房,同時通過對帶教效果進行評價和持續改進,全面提高規范化培訓護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其自我效能感。其次,醫院及科室層面可以開展“心靈樹洞”活動,同時鼓勵規范化培訓護士積極主動向同事、家人、朋友等傾訴,宣泄情緒,轉移工作壓力,從而降低二次傷害。再次,護士長可以利用激勵機制,給護士提供繼續教育和職業晉升機會,通過賦能增加其歸屬感,提高其對工作的滿意度,減輕其職業倦怠感,提升其專業生活品質。最后,護士長可對新入科的規范化培訓護士進行能力測評,根據測評結果制訂培訓計劃,分配相應護理工作任務,減輕其心理壓力,一定程度上改善護理工作環境,提高其心理韌性水平,最終改善其負性情緒。
3.3 本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研究對象局限于山西省域內三級甲等醫院,樣本代表性有限,不能準確全面反映規范化培訓護士整體情況。今后將進一步開展大規模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