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偉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這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指明了方向。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學術、話語“三個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學科體系是支撐,學術體系是核心,話語體系是目標,三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構建“三個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統籌把握、整體推進,注重內涵建設,推動協同發展,努力形成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體現了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的總特點。因此,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指導哲學社會科學,才能把握好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方向;只有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培根鑄魂,真正向實向用、有所作為。要把深入學習研究、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任務,特別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東北地區和黑龍江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把黨的創新理論與黑龍江的生動實踐相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在黑龍江落地見效。
一要切實發揮馬克思主義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引領作用。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傳播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等重點領域、前沿領域研究,建好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夯實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在各學科中的基礎地位,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貫穿到學科建設、教材編寫、課堂教學、課題研究、學術交流、成果評價等各環節。
二要深化拓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闡釋。充分發揮社科研究機構、人文社科基地和新型智庫的平臺作用,深入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重點研究闡釋習近平強軍思想、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外交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從理論主題、體系架構、邏輯結構、概念范疇等方面作出有深度的學理闡釋。充分發揮各類社科課題的導向作用,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著力點,更好引領相關學科的學術研究、學科構建。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遺址的教育示范作用,建好紅色文化資源中心,傳承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大力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夯實“四個自信”的思想基礎。
三要堅持以學術創新推動黨的理論創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研究,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研究,深化中華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系研究,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深刻解讀中國奇跡背后的道理、學理、哲理。持續開展習近平總書記對東北地區和黑龍江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研究,梳理總結黑龍江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經驗成果,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指導黑龍江實踐,為豐富黨的創新理論學術體系貢獻力量。
學科既是體現特色的關鍵,也是彰顯影響的標志。要按照突出優勢、拓展領域、補齊短板、完善體系的要求,持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促進基礎學科健全扎實、重點學科優勢突出、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創新發展、冷門學科代有傳承,打造適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黑龍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科體系。
一要優化學科設置和布局。貫徹落實國家學科建設規劃,加快完善對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作用的學科,注重與產業發展、社會就業需求、學術發展前沿趨勢相銜接,調整優化學科結構,做強做大優勢學科,加快發展新興、交叉學科,支持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學科發展,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形成特色鮮明、定位清晰、布局合理、優勢突出的學科體系。
二要鞏固學科發展基礎。持續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創新工程,在高校“雙一流”二期設立基礎學科培育建設項目,優化學科體系創新、高層次人才發展、創新平臺建設支持計劃,加大持續穩定支持力度。
三要提升學科發展質量。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引領,支持哲學、法學、教育學、管理科學與工程、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等優勢學科建設。加強中共黨史黨建、數字經濟、知識產權等急需和空白學科建設及培育布局。加強考古學、邊疆歷史等特色學科差異化發展。打造大數據與管理工程優勢學科群。推進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優勢特色學科建設成效評價,圍繞質量內涵、建設成效、優勢特色等要素,強化學科建設導向與評價導向。
四要加快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圍繞國家和黑龍江省重大需求,促進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相互滲透、融合發展。加快國家安全學、區域國別學等交叉學科布局。聚焦基礎科學前沿研究和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需求,探索新文科建設的有效路徑,加快推進文科類專業存量調整和增量優化,積極發展文科類新興專業,完善文科資源平臺體系。支持有代表性的企業和社會組織依托市場、行業、社會資源,開展學科前沿研究,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
堅持唯真求實、守正創新,不斷創新學術理論體系、學術研究組織體系、學術平臺支撐體系、學術評價考核體系,增強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性、原創性和競爭力,提升咨政服務水平。
一要創新學術理論體系。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切有影響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都是時代、社會和實踐的產物。哲學社會科學最大的作用是生產思想產品,最大的不足是受思想觀念束縛,習慣于躲進書齋搞研究,熱衷于自說自話、自娛自樂。應當加強學術基本理論研究,強化問題意識,善于從實踐的源頭汲取理論創新的活水。準確把握省情實際和發展階段性特征,聚焦建設“六個龍江”、推進“八個振興”,針對加快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等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創造性地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知識,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研究,在推動新學科、新領域交叉融合中提煉出有學理支撐的新理論,概括出符合規律的新實踐。深化實施黑龍江歷史文化研究工程,深入挖掘黑龍江歷史文化資源,積極推進黑龍江流域文明、渤海國、金源文化、抗日戰爭十四年歷史、“七三一”罪證整理、新中國老工業基地建設史和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化等研究,突出黑龍江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貢獻。
二要強化學術平臺支撐。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哲學社會科學三方面資源。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雙輪驅動”,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繼承創新、自主創新、引進吸收再創新。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圖書文獻、網絡、數據庫等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構建系統集成、資源共享、協同高效、方便快捷的研究信息化平臺,為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要加強新型智庫建設。目前,智庫建設存在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傳播、輕內容創新問題,要把重點放在提高研究質量、推動內容創新上,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制度創新、引領發展的專業化高端智庫。要建立完善需求對接機制,加強決策部門同智庫的信息共享和互動交流,把黨政部門政策研究同智庫對策研究緊密結合起來,打造有影響力的黑龍江智庫品牌。
堅持以中國傳統、中國實踐、中國問題作為學術話語建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煉具有黑龍江特色、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標識性學術概念,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優勢、理論優勢、制度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話語優勢。
一要推進政治話語學理化。加強對當代政治話語的學理研究,將黨的創新理論成果的核心思想、關鍵話語體現到各學科領域,運用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概念、范疇、理論,深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研究闡釋,形成富有學理性的表述方式、表達風格,在理論闡釋、課題研究和宣傳宣講中,實現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良性互動。持續改進文風,提升傳播內容的知識性、可讀性,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講群眾聽得懂的道理,講好黑龍江故事,傳播黑龍江聲音。堅持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和通俗化理論宣講,促進政治話語和生活話語的日常轉換。在國家和省重大政策發布過程中,作出學理化闡釋,增強政治話語的影響力。
二要推進學術話語大眾化。堅持研究與普及并重,把理論淵源講清楚,把現實問題講明白,持續推出厚實透徹、接地氣的研究成果,推進學術成果的通俗化、大眾化表達。充分利用融媒體資源,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科普服務,推動社會科學普及交流協作和資源共享,以及優秀成果創作、展示、轉化和獎勵。加強政策解讀、學術傳播的大眾化話語體系培訓。
三要推進中國話語國際化。充分依托黑龍江省區位優勢、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優勢,通過對中國理念、中國主張的學術話語轉化,打造易于國際社會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聚合多方資源,實現多學科聯合,利用重要國際會議論壇、外國主流媒體等平臺和渠道發聲,提供高質量話語供給。進一步促進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大眾話語和國際話語的良性互動,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向世界傳遞黑龍江聲音、中國觀點,形成國外民眾易于接受的話語敘事。利用中蒙俄國際智庫聯盟、東北亞智庫聯盟、中俄科技合作聯盟等平臺拓展學術交流渠道,打造高水平國際傳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