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杰
黨的二十大科學謀劃了未來一個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我們要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精髓要義和實踐要求,從中汲取營養,激發力量,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文旅工作者,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奮勇前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強調今后一段時間文化建設的目標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可以看出,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時代課題,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建設文化強國,是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現代化文化強國的必要條件。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自信。深刻認識文化的特征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發展方向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發展原則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通過不斷加強對新時期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增強文化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作為一名新時代文旅工作者,承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歷史使命,要牢記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和文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精心謀劃新時代文化發展的工作布局、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堅持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導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貫徹落實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深化公共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體現新時代發展趨勢、符合文化發展規律、具有黑龍江特色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全面落實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在保障國家基本標準落實到位的基礎上,推動各市(地)結合本地區實際完善地方標準。積極推動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納入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項目,進一步完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和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建設和服務標準規范,發揮陣地作用。完善重大文化設施布局,推進基層基礎設施建設,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文化活動,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著力補好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群眾文藝創作生產與傳播,充分發揮省級“群星獎”等示范作用,推動創作更多有力量、有溫度的群眾文藝精品。扎實舉辦全省群眾文化展演、調演活動,廣泛開展農民文化藝術節、社區文化藝術節、“冰天雪地美好生活”、廣場舞展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引導城鄉群眾在文化生活中當主角、唱大戲。促進文化志愿服務特色化發展,發揮“春雨工程”等志愿服務項目的示范引領作用,開展“美好生活”系列主題志愿服務活動,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文化志愿服務品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響、惠民生的文化志愿服務項目;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文化志愿者招募注冊、培訓輔導和星級認證等制度,增強廣大文化志愿者的工作成就感和社會榮譽感。
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要求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不斷創新工作機制。繼續實施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拓展服務內容,創新服務形式,提升服務品質;進一步加強錯時開放、延時開放,鼓勵開展夜間服務。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拓展陣地服務功能,面向不同群體,開展體驗式、互動式的公共閱讀和藝術普及活動。建立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機制,加強現實題材創作,實現“菜單式”“訂單式”服務,豐富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以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為抓手,優化布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推進縣級總館建設,實現總分館圖書資源的通借通還、數字服務的共享、文化活動的聯動和人員培訓的統一。充分發揮縣、鄉、村公共文化設施、資源、組織體系等方面的優勢,強化文明實踐功能,推進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合發展。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等建立聯動機制,加強功能融合,提高綜合效益。破除體制障礙與政策壁壘,跨部門、跨單位設立公共文化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盤活現有存量資源,提高各類設施使用率,提高社會效益。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逐步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格局,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社會化發展。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積極探索“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全面推進數字圖書館、文化館建設,打造數字文化服務一體化平臺;加強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建立覆蓋全省的圖書館智慧服務和管理架構,提升數字網絡化、智能化服務水平;整合利用全省群眾文化活動資源,打造分級分布式數字文化資源庫群,優化資源結構,提升資源質量;加大微視頻、藝術慕課等數字資源建設力度,鼓勵公共文化機構打造有影響力的公眾號,培養具有高黏性的“粉絲”文化社群;推動在互聯網視頻平臺開設全民藝術普及專題。加強鄉村文化治理,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將鄉村文化建設融入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融入鄉村治理體系;深入開展鄉鎮綜合文化站專項治理;結合實際,適當拓展鄉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旅游、電商、就業輔導等功能;開展“村晚”等富有文化特色的農村節慶活動,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鄉村名片,打造節慶新民俗;整合優質資源與力量,持續開展“戲曲進鄉村”等送文化下基層活動;結合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建設,打造特色鄉村文化和旅游品牌,拓展鄉村文化和旅游發展新模式;堅持平等、參與、共享的原則,加強對城市新生代外來務工人員的文化幫扶,推動他們更好融入城市,成為城鄉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