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智明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廣西南寧 530021)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講過:“藥物、手術刀、語言是醫師的三大法寶[1]。”可見,對一名臨床醫生而言,語言與醫患溝通是多么重要。尚處于學習階段的腫瘤專業醫學生大多都欠缺醫患溝通能力,在臨床實習中常常表現出焦慮、緊張、自信心不足,很難獲得患者的信任,也不利于臨床工作的有序展開。為此,如何培養腫瘤專業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成為臨床教學中的重要研究課題。
臨床醫生一項基本工作就是采集病史。醫生需對患者的發病原因、發展過程、病情變化、診療進程等有全面的了解,病史內容是否真實可靠將對后續的診斷及治療產生重要影響。而在采集病史的過程中,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互信是做好這項工作的重要前提。腫瘤患者渴望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也希望獲得醫生的尊重、理解與關愛。然而實際上醫患之間經常產生信任危機,患者內心往往對醫生的診斷、治療存有懷疑態度。作為一名腫瘤專業的醫學生,在與患者溝通的時候不僅要耐心細致,而且要把深奧的醫學知識轉換為簡單明了、通俗易懂的語言,便于患者能更好地了解病情。只有通過這樣良好的醫患溝通,才能幫助患者認識病情,進而增強治療的依從性,使其樹立起戰勝病魔的信心[2]。這樣才能為臨床診療工作打下好的基礎。
相對于患者而言,醫生掌握著更專業的醫學知識,雙方在溝通的時候難免存在一些問題。加之近年來部分媒體對醫患糾紛的不客觀報道,導致公眾對醫院與醫護人員有不少誤解,產生不信任感,使得醫患雙方都帶有戒備之心。腫瘤專業醫學生不僅要學習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方法,還需在提升醫療技術水平的基礎上,學習相關法律知識。在與患者溝通的時候要盡量獲取他們的信任,當雙方存在意見分歧時更需通過有效的溝通來解決問題,從而避免醫患糾紛的出現。
醫患溝通教育課程在國內開設時間較短,師資力量也不足,醫患溝通方面的課程學時過少,加之教學模式比較單一,主要是教師講座或理論方面的講解。醫學生對醫患溝通的相關理論比較熟悉,但苦于沒有實踐機會,因此,他們正式走向臨床面對患者時仍然會表現得無所適從。進入臨床實習期后,腫瘤專業醫學生雖然能獲得醫患溝通技能方面的培訓,但這些培訓缺少系統性與針對性,而且也無配套的教學效果評價標準與反饋機制。因此,醫學生的醫患溝通技能難以提升。
進入臨床實習的腫瘤專業醫學生,面對的是陌生的環境與職業技能,還包括全新的人際關系,特別是醫患關系。然而要掌握好醫患溝通技巧,學會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融洽的醫患關系,需要長期的努力。醫學生自己要保持高度的熱情,而帶教老師也需要給予及時的指導與幫助。然而臨床教師因為工作繁忙,除了日常的診療工作,還有科研任務,可用于教學的時間與精力都非常有限,因此,他們更側重于培養醫學生專業知識以及實際操作技能等,而對醫患溝通方面的實踐教育則關注甚少。另外,相較于其他患者來說,腫瘤患者在病情告知環節中有著一定的特殊性,加之患者臨床表現復雜,治療方法繁雜,預后大多不理想,因此,帶教老師為了避免風險,往往會選擇自己完成醫患溝通,而醫學生的實踐機會很少。這導致醫學生在與患者溝通的時候表現得不盡如人意,也易激起醫患糾紛。
很多患者會通過醫生胸前佩戴的胸牌來區別醫生的級別,他們對實習生往往會有懷疑、不信任的想法。這導致醫學生很難產生自信心,會慢慢打擊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另外,對腫瘤患者及其家人來說,醫生說的話對他們都是“權威”的。這對醫學生來說是會產生很大精神壓力,也導致他們很難有充足的自信去與患者溝通[3]。在臨床教學中帶教老師沒有及時給予醫學生在醫患溝通方面的引導,導致醫學生對個人業務能力產生懷疑,使他們在與患者溝通時缺乏自信,甚至內心不愿與患者直接溝通,進而不利于構建融洽的醫患關系。
為了讓醫學生具備良好的醫患溝通技能,使其掌握正確處理醫患矛盾的方法,并能處理復雜的醫患關系,醫學院校需重視這一技能的培養,開設醫患溝通技能培養的相關課程,將其納入學校公共課程范疇,安排經驗豐富的教師負責教學工作。在教學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引起醫學生對醫患溝通技能的重視,使其能主動學習。針對快要進入臨床實習的醫學生,可開設“腫瘤患者病情告知”“腫瘤患者心理變化”“腫瘤患者臨終關懷”等課程,使腫瘤專業學生在實習之前可以更充分地了解本專業的特點,培養他們的人文關懷素養,增強對腫瘤患者的人文關懷意識,意識到與患者有效溝通的意義,進而為順利開展臨床工作奠定基礎[4]。
在醫患溝通技能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既能培養醫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讓他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習效率。第一,采用標準化患者(SP)開展培訓。這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開展醫患溝通技能培訓的有效方法。SP 作為形象逼真的標準化患者,可訓練醫學生病史采集與體格檢查的能力,而且也能鍛煉他們的臨床技能[5]。在問診檢查的過程中將醫患溝通知識與必要的倫理知識融入進來,遵守醫學倫理的職業習慣,鍛煉醫學生處理醫患矛盾的能力,增強他們防范醫患糾紛的觀念。另外,SP 能夠模擬腫瘤患者等特殊病人的主觀情緒,包括懷疑、焦慮、敵視、絕望等,以鍛煉學生應對不同狀況下的溝通技能。腫瘤輕癥患者或病情穩定的患者,他們需要定期復查,其中,不少患者及其家人都很理解臨床教學工作,可從中挑選一些患者將其培訓為SP。第二,角色扮演法。醫學生通過扮演某個醫療場景中的角色,呈現問題情境,并探討如何解決問題的對策。這一過程能夠直觀生動地演示患者的軀體及心理反應,也能表現出患者及其家屬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其它社會問題,同時,也可以展示醫護人員采取正確或錯誤的應對方法。通過扮演患者及家屬可以讓醫學生在醫患溝通中學會換位思考,增加同理心。扮演醫務人員可以讓醫學生進行實戰訓練,鍛煉自己的靈活處置能力。第三,觀看學習法。帶教老師采用隱匿的手段對醫學生單獨開展醫患溝通的過程進行拍攝,再由醫學生觀看這些視頻,對比自己與同學、老師分別溝通時的情況,分析自己在醫患溝通中存在的優點與缺點,進而加以改正。
在培養腫瘤專業醫學生的過程中臨床帶教老師要注重培養他們的醫患溝通技能。每次臨床帶教中都要鼓勵醫學生積極與腫瘤患者進行語言溝通,努力走進患者的內心,用心去體會患者精神與身體方面的痛苦及脆弱。針對毫無信心的腫瘤患者,在溝通的時候要注意語氣與用詞,密切關注他們的情緒波動,耐心了解原因,并真誠地幫助其解決問題。采用循序漸進的指導方法,引導醫學生從自然、社會、心理等不同層面去體會醫患之間存在的微妙關系,認真審視“德”與“法”相融合的意義所在,進而促使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溝通水平。
對于腫瘤專業醫學生來說,需學會如何與腫瘤患者進行有效的信息交流。這需要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鼓勵患者參與到自己的診療計劃之中,同時,向他們說明現代醫療技術存在的局限性,鼓勵他們與醫生共同抗癌。而要想成為一名好的醫生,腫瘤專業醫學生不僅會看病,還要會“看人說話”。下面,從信息采集、治療與病情告知等兩方面加以論述。第一,病史采集屬于醫患溝通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也是醫學生進行臨床工作的必修課。在病史采集過程中要注意個人儀表,語氣要溫柔,多用啟發性話語,并展示出同情心,在恰當的時機進行鼓勵與肯定,患者才會更信任醫生,也才愿意講出自己的問題,醫生也能從中篩選出重要信息。另外,為了引導患者講出關鍵性細節,醫生要善用運用開放式問題與針對性提問,方能有效利用時間,實現高效的溝通,并能得到全面、準確的病史信息。第二,治療與病情告知。不同于其他患者,腫瘤患者的病情告知,需要醫學生學會“看人說話”。在告知患者病情的不可治愈性、治療所需花費、不良反應等內容時,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并結合患者的性格特點、情緒等采用恰當的方式講出來。要耐心解決患者的疑慮,并鼓勵他們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與疾病斗爭。
總之,醫患溝通作為醫務工作者的一項基本業務素養,也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基石。腫瘤專業醫學生面對的是一群特殊患者,對醫患溝通有著更高的要求。為此,必須重視培養腫瘤專業醫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使其能順利走上臨床崗位,成為一名合格的腫瘤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