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平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 四平 136000)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挖掘與傳承力度,推出一系列政策引領各地區彰顯民族文化魅力、開拓民族文化傳承空間。滿族音樂是我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起源于宗教信仰,帶有神秘莫測的巫術色彩,隨著時間的推移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滿族音樂成為民俗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當代社會環境下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交織,多種文化思潮層出不窮,使得傳統滿族音樂難以契合當代公眾審美需求,從而導致滿族音樂的文化傳承面臨重重阻礙。為推動滿族音樂文化蓬勃發展,賦予其新時代的生命力與傳播力,需要多角度、多渠道探索其傳承路徑,并認識到滿族音樂文化的社會價值。
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承需要依賴廣大公眾的認同、支持。現階段,黑龍江、遼寧等滿族人口集中分布地區借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東風,大力宣傳當地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依托當地自然資源、旅游資源、文化資源優勢及地域特色展現滿族音樂魅力,并推動滿族音樂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推出一系列體驗滿族生活、感受滿族地區風光的文旅項目。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些文旅項目的側重點在于擴大當地文化的經濟效益,對于滿族音樂文化的宣傳明顯不夠,未能圍繞滿族音樂開發特色項目,未能完善滿族音樂傳承基礎設施等,導致游客對滿族音樂文化缺乏關注,當地居民則缺乏保護與傳承滿族音樂文化的自覺性,進而導致滿族音樂的文化傳承面臨較大阻礙[1]。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現階段,滿族音樂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展示平臺與空間,例如,傳統節日中的歌舞表演、娛樂慶典內的樂器演奏、依托電視及廣播等傳統媒體進行滿族音樂文化展示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滿族音樂文化走向更加廣闊的展示空間。但這些展示方式、傳播形式過于單一,如傳統節日中的歌舞表演雖然可以營造熱烈氛圍,但公眾要親身參與才能夠感受其熱情并領略滿族音樂的魅力,如果公眾僅通過電視觀看就無法獲得真實的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可見,滿族音樂的文化傳承依然需要更為廣闊的展示空間,并且需要應用現代信息、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新媒體等技術手段豐富傳播渠道,綜合呈現滿族音樂的文化生態與歷史境遇,這樣才能實現滿族音樂文化的現代化傳承。
滿族音樂曲調簡單、風格獨特、情致盎然,見證了滿族的歷史發展及演變歷程,記錄了滿族人民獨特的生產及生活方式,體現出滿族人民對生活的態度、對自然的敬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滿族音樂作為一種音樂藝術形式,需要大量音樂專業人才對其進行創新,使其逐漸融入當代社會生活,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但現階段滿族音樂的文化傳承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現實困境,一方面,樂于從事滿族音樂相關工作、有心推動滿族音樂傳承發展的傳承人數量不斷減少,大部分年輕人都選擇從事其余工作以獲取較高的薪資回報,鮮少有年輕人愿意在滿族音樂創作上深耕細作;另一方面,滿族音樂相關專業人才后備力量不足,當地高校、文化機構尚未形成完善、聯動的人才培養機制,導致部分喜愛滿族音樂的人才無法獲得專業成長,制約了滿族音樂的文化傳承。
在當前社會環境下,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承不僅要依賴地方政府的保護、支持,還需要從文化融合、產業融合角度出發探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新路徑。當前,開發文創產品是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牌知名度及美譽度,增強公眾對民族音樂文化認同感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滿族音樂文化在文創產品開發上存在明顯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對滿族音樂文化內音樂元素的挖掘不夠深入、全面,與之相關的音樂產品、文化產品、創意產品種類較少,產品研發及制作力度不足。滿族音樂文化無法融入經濟市場,難以在經濟層面探尋傳承路徑,這導致滿族音樂的文化傳承缺乏充足的資金支持,難以獲得公眾的認可,無法激發公眾的購買意愿,進而阻礙滿族音樂的文化傳承。
滿族音樂的文化傳承面臨著宣傳效果不好的現實困境,對此,要樹立與時俱進的理念,在傳統宣傳形式的基礎上進一步運用新媒體技術、網絡信息平臺。首先,地方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加大政策及資金支持力度,對滿族音樂的文化傳承做好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大力支持時代元素與滿族音樂融合,在社會上營造濃郁的滿族音樂文化傳承氛圍;其次,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在文旅項目中體現滿族音樂特色,生動展現滿族音樂的表演形式、文化意蘊、音樂語言及藝術形象,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美輪美奐、虛實交織的審美空間,讓人們足不出戶便可在網絡上領略滿族音樂的魅力,以此提升滿族音樂文化的宣傳效果;最后,相關部門要在學校、社區等開展滿族音樂文化宣傳活動,呈現滿族音樂發展史、相關故事等,加大滿族音樂的文化宣傳力度,增強宣傳效果[2]。
在現代信息、科學及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中,滿族音樂的文化傳承也獲得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有關主體要積極入駐互聯網,應用新技術,為滿族音樂的文化傳承打造更廣闊的展示空間,有效豐富滿族音樂的文化傳承形式。例如,創作滿族音樂劇,借助新媒體技術打造全景式、沉浸式舞臺背景,在表演中使演員與背景交互,使演員隨著音樂的發展做出舞蹈動作,展示作品的內涵并推動劇情發展。也可以通過滿族音樂調動觀眾的情感情緒,讓觀眾感受到滿族音樂蘊藏的內涵,增強人們對滿族音樂文化的認同;再如,在景區內依托自然環境開展文藝表演活動,借助燈光及音響效果,使用滿族傳統樂器進行伴奏,綜合展現滿族音樂的文化生態,體現滿族音樂與時俱進的特點。這些文化展示方式契合文化生態理念,能夠體現滿族音樂與當地生活、民俗的關系,讓滿族音樂文化得以存續。
在滿族音樂的文化傳承中,專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主體力量。為突破專業人才匱乏的現實困境,當地文化藝術機構需要加大傳承人保護力度,扶持民間藝術團體建設及發展,為其提供音樂作品創作、歌舞編排、舞臺表演等方面的專業指導及建議,鼓勵民間藝術團體在民俗慶典、傳統節日、景區內進行展演,在提升民間藝術團體經濟收入的同時提高其表演及創作能力。與此同時,高校及文化機構需要打造聯合育人機制,設置滿族音樂相關專業,吸引對滿族音樂具有濃厚興趣的人才,并為其開發實踐基地,提供實踐機會,為專業人才、不同崗位的人才“量身定制”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提高滿族音樂專業人才的職業道德素養、專業能力、文化意識及文化自覺性,使其扎根民族土壤,全身心投入滿族音樂的文化傳承及創新發展中,以此夯實滿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主體力量[3]。
文創產品是滿族音樂文化與經濟市場融合的產物,其不僅具備較高的經濟附加價值,而且能夠在不同地區內廣泛流通,突破滿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區域限制,讓滿族音樂文化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針對現階段滿族音樂相關產品開發力度不足的問題,建議借鑒《新民樂國風夜》推出的《漁舟唱晚-民樂吟誦純享版》《塞北江南-評彈純享版》等數字音頻藏品,在深入挖掘滿族音樂要素的前提下創新融合滿族民歌、文學作品等藝術形式,并借助數字憑證技術保護知識產權,以此創作富有時代氣息、易于傳播的滿族音樂數字文創產品。與此同時,可以依托當地文旅融合產業積極打造數字明信片、數字紀念冊、滿族音樂唱片等文旅產品體系,或是推出適宜不同群體閱讀的滿族音樂+數字讀物,在音樂聲中娓娓道來傳統民間故事,增強滿族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并推動滿族音樂的文化傳承。
社會文明是物質與精神文明的統稱。滿族音樂是我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瑰寶,也是推進社會文明的驅動力。音樂有著工具性與人文性并舉的社會價值,透過滿族音樂,人們可以看到滿族人民的語言形態,感受其日常生活及勞動生產方式,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滿族人民會通過歌唱、舞蹈、樂器演奏等形式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表達自己對自然的樸素認知,展現愈加美好的現實生活。時至今日,滿族音樂依然是滿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娛樂方式,人們以歌聲傳情,以音樂尋找知音,以歌聲承載情感并表達對生活的憧憬,以滿族音樂為載體推進社會文明可以增強人們的情感交流[4]。
在各民族交往中,文化交流是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而民族音樂作為文化的集中體現,在文化交流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滿族音樂與其他各民族音樂相同,都有著激發人們情感共鳴的社會價值,雖然各民族語言、自然環境及民俗習慣不盡相同,但在音樂語言上具有共通性,且在民族文化交流中,民族音樂文化實現了相互滲透、互相融合。在音樂文化的蓬勃發展之中,各民族間的交往愈加頻繁,各民族生活觀念、審美情趣、價值追求等得到展現,民族音樂文化的交融也消除了民族間的矛盾,可以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的安定和諧。
審美素養包括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審美創造。當代社會文化觀念愈加多元,尤其是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人們的審美價值取向發生轉變,部分公眾對待民族文化的態度也出現變化。在此種現實背景下,提高人們的審美素養,使其明辨是非,抵制粗制濫造的音樂作品及不良文化思潮尤為重要。滿族音樂孕育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既有著中華民族的美學思想、審美價值追求及判斷標準,又有著濃郁的地域特色、鮮明的時代風格,將滿族音樂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及精神世界,可以喚醒人們對歷史的記憶和強烈的民族情愫,使其將民族及國家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進而使其情感美、思想美、行為美,激發人們的社會情感,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國家及民族事業建設中[5]。
人類社會由社會主體構成,每一社會主體因所處環境、思想觀念等不同,在性格、氣質、信念上也存在著明顯差異。音樂有著天然的調節人際關系的社會功能,文化內涵及歷史底蘊深厚、蘊含美好情感的滿族音樂是緩解社會人際關系的一劑良藥。社會主體在欣賞滿族音樂的過程中體會人生、回憶人生,吸取滿族音樂中美的養分以正確地追求自己的個人價值,認識到自身與他人、社會之間的關系,凈化自己的心靈,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不斷完善并超越自我,并在社會人際交往中擁有豁達胸懷、包容接納的態度、欣賞及尊重他人的品質,讓每一社會主體的性情都能在欣賞滿族音樂的過程中得到陶冶。
滿族音樂是一種獨具民族性及魅力的音樂藝術形式,其文化傳承面臨著宣傳效果不佳、展示空間狹窄、專業人才匱乏、文化融合不足的問題。為此,需要加大文化宣傳力度、拓寬滿族音樂的展示空間、培育專業人才并積極開發滿族音樂文創產品,充分發揮滿族音樂的社會功能與價值,促進滿族音樂創新化、現代化發展,以賦予滿族音樂以存續動力、傳承活力,讓滿族音樂融入當代社會生活,推進社會文明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