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佳斌,楊麗榮
(伊犁師范大學 藝術學院,新疆 伊寧 835000)
對于我國教育而言,中小學教育不僅是極為重要的核心基礎,同時還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戰場。其中,教師對于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引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音樂教師應當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模式進行升級,并針對學生目前在學習音樂知識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點進行創新型拓展,幫助學生了解創新思維的優勢,從而加強學生的核心素養。創新思維應當注重思想與實踐的雙重提升,這樣不僅提升了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也增強了其對于創新型思維的掌握。本文將以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有效培養學生創新型思維進行深入探討。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的要項。在“新課程、新理念”的教學模式推動下,創新思維對于中小學音樂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驅動作用,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力與想象力。重視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創新思維教學的運用,可以更好地向學生展現音樂的獨特魅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才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通過創新思維的運用,有效幫助學生在學習音樂的同時,加強對于音樂知識的深入理解。
創新思維的最大優勢在于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也去積極尋找與音樂相關的知識。聽覺上的刺激與情感上的共鳴更容易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新的觀點,從而激發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在課堂上的音樂感受主要來自理性層面的理解,這種理論知識往往較為抽象,很難呈現出生動的一面。而創新思維則可以通過想象力來尋找相類似的事物進行關聯,幫助學生可以快速地融入教學環境當中,真正地通過想象力來感受音樂的情感內涵。
由于中小學生的特性,創新思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禁錮,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力,按照個性化需求對不同風格的音樂進行學習,幫助學生更好地發現音樂的內在魅力,從而使學生真正地愛上音樂。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漸趨于多元化,音樂人才的培養也應當在中小學教育中更加得到重視。音樂教育作為一門藝術類課程,本質上屬于美育范疇,教師能否在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同時加強學生的審美體驗也格外重要。創新思維的意義在于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沖破傳統教育的束縛,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
目前,我國的中小學教育中依然存在部分音樂教師依然采用傳統教學理念進行教學實踐的現象,這種老舊的教學理念并未從根本上幫助學生認識到核心素養的重要性,甚至部分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然沿用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很容易導致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同時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只會嚴格按照教學大綱上規定的知識框架進行講解,枯燥無味的授課方式與老舊的授課形式導致學生在被動學習的過程中極易產生“厭學”心理。這樣不僅不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甚至還會導致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產生消極心理。
課堂結構單一化是創新思維培養最大的敵人,不僅影響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同時對于學生的個體化發展也十分不利。
例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就會導致學生不敢也不愿意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課堂氛圍無法促進歡快活潑的情緒溝通,往往造成“大眼瞪小眼”的局面。其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就算有創新性的想法也無法及時與教師溝通,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教師教什么,我就聽什么”的消極態度,甚至還會產生厭惡情緒。這對于處于身心發展重要時期的中小學生而言,會極大降低其對于新鮮事物的探究欲望,不利于創新教學的發展。
對于我國目前的教育機制而言,音樂教育一直處于不受重視的狀態,再加上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并沒有被納入升學考試范圍,這就導致大部分家長對于音樂課程的理解較為淺薄,最終導致音樂教育僅僅流于形式。
除此之外,部分學校為了滿足“提高文化課成績”的需求,音樂課時間經常性地被其他文化課占用。這種“音樂課被調成主科課程”的現象屢見不鮮,導致學生自身也認為音樂課不重要,不愿意深入學習。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學校甚至對于音樂課程的投入力度也十分欠缺:沒有設立專門的音樂教室,甚至設備投入的費用也明顯不足,僅有一架鋼琴或是幾面鼓,嚴重阻礙了學生的樂器學習需求。
創新思維的培養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知識水平,因此,教師應當加強技術能力和綜合素質。但目前部分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其中較為明顯的是部分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不達標,所掌握的音樂知識依然處于初級階段,并且沒有對已有音樂知識進行深層次研究,無法滿足現階段學生的音樂教育需求。除此之外,部分教師依然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與學生無法達成共識,對于現階段我國主流音樂的理解較為淺薄,大大降低了學生與其溝通交流的興趣。
對于學生而言,學習音樂不僅可以提升審美能力,同時也能夠加強核心素養。創新思維對于中小學音樂教學而言,可以增強對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相關的知識與經驗,通過創新思維的引導培養發散性思維,從而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中小學音樂教育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在教學指導方向下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全面理解與運用。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需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并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來促進音樂知識的全面發展,從而促進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與掌握。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當注重學生對于音樂情感的理解,激發學生對于音樂創新的興趣,進而提升想象力與感受力。
教師的教育理念應當與時俱進,通過觀察學生的音樂類型喜好,拓展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感受不同類型的音樂,加強學生對于音樂領域的探索,從而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需要結合新課標理念,在音樂教學方面突破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并將教學核心定位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上,通過對音樂的拆解和編排來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特殊魅力。
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針對不同的教學群體,運用不同的音樂教學法。通過教學法的適當運用,打造一個寬松、愉快、充滿歡聲笑語的音樂課堂。只有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教師對學生的積極鼓勵才能得到較好的回饋。學生才能夠毫無負擔地展現自身的音樂想法,積極分享自己的音樂感悟。
在課堂活動當中,教師不僅需要監督,同時也應積極參與到其中,通過自己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幫助學生辨別音樂作品的好與壞,通過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幫助學生提升音樂審美能力,挖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最終達到提升學生創造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課堂上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收集每位同學最喜歡的音樂,并邀請學生來到講臺上分享自己的音樂見解,熱烈的氛圍能夠較好地帶動課堂情緒,逐漸對音樂課堂產生期待。在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將課堂上最受學生喜愛的音樂收錄起來,并運用到下節課的音樂欣賞環節,這樣既能夠很好地承接課堂,又能夠有效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發散思維的價值在于可以避免學生局限在現有的知識范圍內,通過開放性的思維對問題進行多角度解決,在解決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從而對問題產生不一樣的看法。
對于音樂教學而言,運用發散思維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同時也可以加強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多方面了解。例如在音樂鑒賞課堂上,教師可以在播放音樂之前將學生進行分組,分別將小組成員帶入不同的情緒當中,然后讓不同小組的學生在聆聽音樂后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比較來幫助學生分析歌詞、節奏以及“曲境”下的情感的感受。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安排不同小組的成員互相分享自己對于音樂的不同感受,從而加強發散思維的培養。
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方面,教師應當加強自身的專業能力,例如通過公開課、新媒體等渠道獲取最新的音樂教學知識。根據目前中小學生喜愛的音樂入手,收集當下比較受歡迎的曲目,并將音樂當中的關鍵點進行總結,提升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
其次,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積極參與教學培訓。通過與優秀音樂教師或教育專家的溝通提升自身教學質量,保證教學手段始終與時俱進,積極向創新型音樂教師隊伍靠攏。
最后,雖然音樂屬于輔助類學科,但音樂教師應當具備責任心,在校期間應當積極組織音樂活動,給予學生音樂表演舞臺;在課堂中可以采用創新教學手段幫助學生了解音樂的魅力;引導學生進行聯想,續編課堂音樂故事;結合當地人文風情,引入具有地域特色的音樂元素;結合舞蹈、表演,引入音樂劇等形式的演出。同時,教師也需要與校領導進行溝通,保證音樂課程的課時能夠得到保證,不被其他文化類學科占用。
音樂課堂的創新不僅需要增強教師的個體能力,更需要活躍課堂創新機制。音樂教材版本的改革應當進行適齡改版,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相關教材應當擁有大量鮮艷的色彩,所選取的內容也應當是較為簡單的、節奏性較強的、容易在集體中實踐的。而對于中高年級學生來說,其已經具備一定的音樂意識,對于社會流行音樂更為敏感,因此在教材編制中應該注意所選取的相關比重。
其次,活躍音樂課堂的創新導入與課堂互動也是十分必要的。以電子媒體為中介,形成與課程相匹配的導入情境,能夠帶給學生煥然一新的體驗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所給予的開放空間,使學生能夠隨心所欲地表達與感受。師生間的熱情互動能有效加強學生對音樂課程的理解力與表現力。
綜上所述,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對于中小學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對于學生而言,應當加強創新思維的培養,并在提升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音樂教學不僅需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更要加強創新思維的培養,通過提升發散性思維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音樂內涵,并根據自身喜歡的音樂風格形成個性化審美方向。對于教師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加強自身的專業能力,并在教學當中觀察學生的特點,將其進行有效融合,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展現創新思維的平臺,從而源源不斷地為我國培養新一代創新型音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