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韓飛
(1.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海南 海口 571100;2.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17)
觀賞龜泛指龜鱉目的所有成員,包括水棲龜類、半水棲龜類、海棲龜類、陸棲龜類和底棲龜類。龜鱉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之一,也是長壽的動物,自然環境中有超過百年壽命的。中華民族對龜的崇拜源遠流長,龜文化已經滲透到了天文、地理、政治、軍事、風土民情乃至人的意識形態中,龜被賦予了多種象征含義。
人們觀賞龜,以目光注視龜,用賞識的心態觀龜外形、體態、體色、體味、習性等外在特征;用心感悟和體會來自龜外形、體色、體表圖紋、姿態造型、生活習性等自然之美,由此引發出情感反應、情緒感受、心靈體驗、精神滿足。觀賞是表面的觀看,欣賞則是表露出的贊許,由此上升到情感需求。觀賞龜是以飼養箱、水池和水族館為主要飼養場所,供飼養者或觀賞者欣賞、收藏和投資為目的。所有龜的體色、體態、習性等方面都具有觀賞價值,尤其是龜苗和幼龜,體色艷麗、憨態可掬,觀賞性極強。
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我國古人留下了許多用龜、養龜、賞龜的記載。殷商時期,因需挑選符合要求的龜殼用于占卜,古人設立了養龜的職位,稱為龜人。因此,殷商時期古人已開始養龜,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龜的國家之一。我國五代的《寫生珍禽圖》源自宮廷畫家黃荃,圖中2只栩栩如生的龜,說明當時宮廷中已豢養龜。宋代有記載:龜可表演“水嬉”節目,龜主人叫著龜的名字,龜浮出水面舞蹈一番后沉入水底,再換另一只龜繼續表演。元末的文獻記載“龜塔”趣事:龜主人把龜放在桌上,擊鼓喚龜,龜按大小依次互相爬背,搭成寶塔形狀,稱之“疊羅漢”。龜的“疊羅漢”現象在群養龜時常見,是龜的獨特行為之一。隨著社會發展,龜文化已融入中華歷史文化中,人們養龜、娛樂、玩賞,為龜吟詩作畫,并通過詩、詞、畫、器物等賦予龜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吉祥、長壽、先知等寓意,表達對“延年益壽”“吉祥安康”等美好生活的向往。
盡管龜名聲曾一落千丈,但并不影響其在當今人們心中的地位。龜體色多樣、姿態儒雅、行動遲緩等特征,使大眾賞心悅目,有一種不可名狀的美感;特別是龜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安之若泰的性情,可為如今追求快節奏、追流量、看顏值的人們增加一些生活感悟。
目前,觀賞龜的出現,遠遠超出了人們理解的“寵物”概念。觀賞龜和寵物龜均具有觀看、欣賞功能,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觀賞龜具有投資、收藏和增(減)值作用,偏重于經濟目的飼養,例如金錢龜、星點水龜、金頭閉殼龜等種類。寵物龜是繼貓、狗、魚之外的又一種寵物,因娛樂、消閑而飼養,偏重于非經濟目的,例如紅耳彩龜、烏龜等種類,人們作為寵物飼養。飼養觀賞龜與寵物龜目的,因飼養數量、稀有程度、大眾認可程度等因素變化,而互相關聯、互相交集和互相轉換。
20世紀70年代之前,龜通常作為食材和藥材出現在水產和藥材市場。龜的觀賞價值尚未被大眾熟知。因受傳統文化影響,人們提及龜,第一反應往往是龜是否可以食用或入藥。20世紀80年代初,養殖種類局限在烏龜、黃喉擬水龜,極少數種類為了家庭觀賞而飼養。我國早期的觀賞龜主要來自野外,人工繁殖技術尚未成熟。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閑暇空閑之余人們開始飼養寵物,除了貓、狗、魚之外,少部分人開始養龜,用于把玩。最早作為觀賞的中國龜類是烏龜、黃喉擬水龜、黃緣閉殼龜、三線閉殼龜,這些種類資源較豐富,一些龜類愛好者作為觀賞和收藏飼養,并少量繁殖。最早作為觀賞的外國龜類是紅耳彩龜,當時紅耳彩龜的名稱為巴西龜,由美國引進,因商家避免泄露貨源,稱龜來自巴西,其實,巴西并無紅耳彩龜分布和養殖。紅耳彩龜被引進到中國,因其艷麗體色迅速流行于寵物市場,與烏龜成為我國早期的寵物龜代表。隨著互聯網發展,先后出現“靈龜之家”“爬行天下”“甲骨文”“陸龜學堂”等龜網站。一批慧眼獨具的養龜者們已開始默默地收集和低調地飼養金錢龜、黃緣閉殼龜、金頭閉殼龜等體色艷麗、稀有、獨特的龜類。其中閉殼龜類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最為突出,形成了獨立的閉殼龜馴養、觀賞和收藏群體,主要聚集在廣州、上海、北京、南京和杭州等地。這些種類也深受國外觀賞龜飼養者喜愛,一部分龜遠渡重洋到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落戶,并繁衍后代。
觀賞龜進入百姓人家,除了欣賞其外觀,也有吉祥長壽寓意,被賦予鎮宅辟邪、逢兇化吉之物。在南方一些區域,庭院、客廳都流行養龜或擺放龜工藝飾品,龜和錦鯉等觀賞魚一樣,成為庭院、家庭景觀的點睛之筆,特別是有“金錢龜歸來”寓意的金錢龜,倍受人們喜歡。目前,觀賞龜種類多,從水棲到陸棲龜類,從大體型到迷你型,從體色樸素到豐富,觀賞性強,人們已從起初的純觀賞和收藏,逐漸將其發展成為熱門的養殖業,成為一部分人謀生手段之一。另外,觀賞龜玩家群體擴大,觀賞龜已劃分出一些變異類、雜交類、閉殼龜類、陸龜類等特色類群。在廣東、上海等地,每年均有觀賞龜或爬蟲展的評比大賽、博覽會、科普展覽等,有些觀賞龜作為體驗展示,已滲透到房地產、商業領域。
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動物貿易交易頻繁,中越邊境貿易蓬勃發展,東南亞的龜類陸續進入中國水產品市場,以食用為主,死亡的龜被取龜甲殼作藥材。這些進口的龜均來自野外,大多數腹腔內有釣鉤,加之沒有成熟飼養經驗,成活率較低,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末。2000年,極少數養龜者開始注意到這些龜并嘗試飼養,但未取得成功。2003年左右,美國、泰國等國家人工飼養的一些龜種類進入中國,除了紅耳彩龜以外,印度星龜、河偽龜、黃耳彩龜、偽圖龜等種類陸續進入中國,少數養龜者嘗試飼養繁殖。2003年,廣東、廣西等省養龜業悄然興起,2006年龜養殖產業進入發展期,當大多數養龜者追捧養殖黃喉擬水龜時候,廣東、廣西、湖北、海南等地少數養龜者開始走發展觀賞龜之路,低調養龜,默默耕耘,培育出了10多個雜交龜,豐富了觀賞龜市場。此外,早在2006年,海南的養殖企業獨辟蹊徑,利用發達的網絡和航空服務,成功開辟了觀賞龜出口市場。目前,觀賞龜的養殖區域以廣東、廣西、海南為主,湖北、湖南、江蘇其次。其中,海南的觀賞龜養殖規模較大,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觀賞龜養殖省份。
至2022年,龜養殖種類已從早期的單一化,擴大至170多種。從龜的分類看,側頸龜類和曲頸龜類均有;從生態類型上看,水棲龜、半水棲龜,陸棲龜齊全;從種類分布看,南美洲、歐洲、美洲,非洲,亞洲五大洲的種類俱全。飼養種類以國外水棲龜類為主,包括側頸龜類、動胸龜類、地圖龜類、偽龜類(甜甜圈龜類)等類群;陸龜類以蘇卡達陸龜、黑凹甲陸龜、緬甸陸龜、亞達伯拉陸龜、紅腿陸龜為主要飼養種類。國內本土的平胸龜、黃額閉殼龜、四眼斑龜、眼斑龜、地龜、鋸緣閉殼龜也吸引了少數飼養者關注和飼養,僅有少量繁殖,尚未形成規模。
雜交龜是除純種龜以外的一個特殊類群。雜交后的龜體現出雙親的優點,比如菱斑龜與偽圖龜雜交后,后代展現出獨特的體色和斑紋,且斑紋變化萬千,幾乎沒有相似的2個個體,這一雜交優勢使其成為雜交龜中佼佼者。目前,國內已培育出60多種不同類型的雜交龜,一些雜交龜的子二代、子三代已成功繁殖,甚至出現了雜交龜和純種龜雜交、雜交龜和雜交龜雜交的后代,使觀賞龜市場更加豐富多彩,并形成特定朋友圈和交流圈。目前,各類型的雜交龜種龜養殖存量在5萬~11萬只,年繁殖各類雜交龜苗達20萬只左右。其中以黃喉擬水龜與烏龜雜交后代、金錢龜與黃喉擬水龜雜交后代、安南龜與黃喉擬水龜雜交后代、黃耳彩龜與紅耳彩龜雜交后代為主。
全國各地龜飼養種類中,以海南的養殖種類最多,高達100多種,成功繁殖60種,菱斑龜、黑瘤地圖龜、蛇頸龜、黑靴陸龜、蘇卡達陸龜、圓澳龜等30余種都是國內首次批量繁殖,填補了國內批量人工繁殖空白。
目前,飼養種類中,黃喉擬水龜、烏龜、中華花龜、紅耳彩龜種龜存量最大均超過100萬只;黃耳彩龜、錦龜、偽圖龜種龜存量大約在10萬~16萬只;半水棲龜的代表是黃緣閉殼龜,種龜存量約10萬只;陸棲龜類中的蘇卡達陸龜是觀賞陸龜類的代表,蘇卡達陸龜存量約5萬只,年繁殖龜苗4萬只以上;其次是紅腿陸龜,年繁殖量1萬只以上。亞達伯拉陸龜、緬甸陸龜、黑凹甲陸龜等陸龜有少量繁殖。亞洲特有的閉殼龜類(除安布閉殼龜、黃緣閉殼龜、金錢龜外)養殖量較少,每種龜的種龜存量為5 000~10 000只。此外,美洲特有的箱龜類種龜存量也較少,每個種類不超過3 000只。
觀賞龜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世界觀賞水族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觀賞龜貿易分國內和國外兩大市場。
國內觀賞龜市場貿易主要包括寵物、觀賞收藏、養殖、文化旅游四個方面。寵物市場主要是面對寵物龜愛好者,寵物龜種類以紅耳彩龜、烏龜、蛇鱷龜、中華花龜等種類為主;觀賞收藏市場主要面對高端龜玩家,以稀有種類、特有種類為主,如閉殼龜類、箱龜類、木雕水龜等種類;養殖市場主要面對養殖和投資兼顧的類群,以熱門種類、珍稀種類、流通快、前景好、易飼養繁殖等種類為主,如菱斑龜、木雕水龜、星點水龜、蘇卡達陸龜、希拉里蟾龜等種類。寵物市場、觀賞收藏市場、養殖市場隨著市場發展、供求等因素變化而變化。文化旅游市場,面對動物園、爬蟲館和以龜為主題的旅游項目,所有龜類都可用于文化旅游市場,側重于以體型大、體色艷麗、稀有龜為主,如蘇卡達陸龜、亞達伯拉陸龜等,以達到展示效果多元化、多樣化的目的。
國外觀賞龜市場主要是我國的觀賞龜出口貿易。由于觀賞龜是“非食用性”,出口手續和要求相對寬松簡單。中國未出口龜類動物之前,美國以種類多、繁殖量大成為國際觀賞龜的主要供貨商,種類以美國本土的紅耳彩龜、黃耳彩龜、蛇鱷龜、動胸龜類、地圖龜類等為主,歐洲、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也有少數養殖場,以印度星龜、紅腿陸龜、黃頭南美側頸龜等種類為主。自2005年起,我國觀賞龜在國際觀賞龜市場嶄露頭角后,出口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加,以價格低廉、種類多、數量大、品質優的優勢,吸引歐洲、美國、新加坡、阿聯酋等10多個國家進口商來前中國實地考察。至今已成功出口觀賞龜40多種至德國、意大利、葡萄牙、美國、阿聯酋、利比亞等30多個國家及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使中國的觀賞龜“爬出”國門,走向世界。另外,觀賞龜中,國外種類多,我國種源或種群資源需要進口。
觀賞龜貿易不僅在本土發展,也開拓了進口國外龜貿易。進出口觀賞龜,一方面增強了觀賞龜市場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為觀賞龜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提供了保障。
近3年來,觀賞龜養殖產業發展迅猛,飼養觀賞龜已得到養龜者廣泛接受和認可,成為淡水養殖產業和水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消費趨勢看,國內的觀賞龜市場以水棲龜類為主,非保護種類占據60%市場,紅耳彩龜、動胸龜類、偽龜類(甜甜圈類)等在水族市場、花鳥魚市場隨處可見。國外的歐洲觀賞龜市場對小型觀賞龜需求量大,種類以烏龜、中華花龜、地圖龜類、動胸龜類為主;紅耳彩龜等價格低端的種類深受東南亞、中東、南非等國家歡迎。此外,部分種類屬于國家重點保護物種,或CITES公約物種,開展這類種類繁育活動,須先獲得合法來源,再申請繁育許可證。有些養殖者看好閉殼龜類、星點水龜、木雕水龜、菱斑龜等具有特殊體色和結構的龜,提前養精蓄銳,蓄勢待發。
在市場需求推動下,觀賞龜養殖也成為部分地區調整產業結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手段。隨著全球經濟發展,世界各地文化和貿易的深入交流,觀賞龜的養殖已日益普及,觀賞龜群體遍及全球,市場前景可觀。觀賞龜的飼料研發、龜藥研發、龜舍和養殖器材等延伸產業,也是未來擴展方向之一。另外,觀賞、旅游、文化、休閑、娛樂、科普展覽等觀賞龜產業鏈環節,以及觀賞龜的生態產業鏈和服務產業鏈的伸展,都是未來發展方向,以龜長壽為主題的康養產業也嶄露頭角,可見,觀賞龜養殖產業未來有較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