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霄,程鎮燕,張瑩,王源,趙爽,喬秀亭
(天津農學院水產學院,天津 300384)
天津內陸有海河及其五大支流,同時也擁有于橋等十幾座水庫,有七里海等濕地資源,以及長達153 km的海岸線,水產資源豐富。自然資源造就了天津漁業,漁業的蓬勃發展成就了天津漁文化。天津民俗中漁文化主要起源于3個方面,一是依賴于天津自然漁業環境的物質生產與消費民俗,主要包括漁業生產文化,以及與物質消費相關的漁文化,如飲食漁文化等,具有天津地域特色且歷史悠久;二是起源于外來的媽祖文化與天津本地信仰結合產生的漁業信仰文化,其傳播范圍廣,已經由漁業信仰轉變為天津人普遍認同的信仰文化;三是來源于社會生活中的民間雜藝漁文化,種類繁多,多來自漁業生產生活。天津民俗中漁文化內涵豐富,需要傳承發揚,天津漁文化依賴漁業而存在,也將助力漁業發展。
信仰民俗中的天津漁文化,主要體現在天津地區漁業從業者的信仰,以及因信仰而衍生出的一些與漁業生產密切相關的習俗上。“天后崇拜”來源于中國民間的媽祖信仰。媽祖娘娘庇佑著無數從事漁業生產與水上運輸的百姓,在海上逢兇化吉。由于元朝海漕運輸的發展,媽祖因此由南向北傳入天津。元泰定三年(1326年),朝廷在天津修建了天后宮,并派特使進行祭祀。朝廷的肯定使媽祖信仰在天津衛傳播開[1]。天后信仰常常作為天津地區特色旅游業的宣傳支點,如天津古文化街的天后宮,天津沿海地區的媽祖文化園等。每年立春后及第1次出海前,漁民都會進行酬神。先在自家的海神娘娘神像前拜祭,后到自家漁船前祈禱,燃放鞭炮驅邪[2]。皇會是天津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非血緣關系的社會組織民俗活動。各路花會提供的節目中,有很大部分來自漁民在漁業生產生活中的積累,如:高蹺、跑輦、漢沽飛镲等。從漁文化傳承的角度,皇會承擔著載體的功能。
“津門匯九河之秀,縈紆注海,氣之所蓄,必有所鐘”[3]。天津河海交匯,灘涂面積廣,漁業發展歷史悠久,漁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物質生產民俗,按從事產業的不同,可分為農業生產民俗、漁業生產民俗等。天津漁業生產民俗在文化范疇上是天津漁文化的一部分[4]。
對于天津地區漁民來說,船與房子地位相當。挑選吉時造船作為生日,并取名,易主時要轉告船名與生日。在造船過程中的釘“喜釘”,裝“大肋”,雕“龍眼”,在新船下水前“拋艙錢”。除造船之日外,每年除夕除了祭拜海神,還要祭船[2]。血網的制作也是天津特有的習俗,棉線新網浸泡桐油后或舊網浸泡過豬血后,再將血網進行蒸煮,使漁網更加耐用,還可利用豬血腥味吸引魚蝦[2]。天津的器具漁文化,使得不從事漁業生產的人們,在傳統捕撈漁業式微的今天,也能感受前人的“智慧”。
漁家號子來源于漁民的日常勞作中,用來宣泄情感和凝聚精神。在需要說吉慶話時,如血網出鍋、鳴鑼驚魚時,都會使用喜歌號子,如:“一網金,二網銀,三網打個聚寶盆……。”進行“起錨”等需要力氣與團結協作時,會以“嗨”“呦”一類的單字進行唱和,來凝心聚力[5]。天津地區流傳一些特色的稱呼說法,如“帆”字與“翻”諧音,一般稱“篷船”[6];漁船起航與返航稱為“出海”與“歸山”;按照船只距離岸邊的遠近,稱之為“走得高”與“走得遠”;冬季,漁民在家中修補漁船與漁具,給水中生物休養生息的時間,這項活動被稱為“打冷場”。“打冷場”的漁業習俗,時刻提醒著人們敬畏自然,重視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在海河上破冰捕撈,稱為“捯捯子”等[2]。每至春節,漁船上會貼上蘊含漁文化的“船聯”,如“魚起船必到,海鮮裝滿倉”。通過語言民俗可以更加具象化地了解漁業生產場景,將一些靜態的文字與漁村景象結合,加上漁歌號子,從視、聽兩方面為游客還原漁業生產場景。
2.3.1 天津特色食用水產品
“天津衛三宗寶,銀魚(一般指大銀魚Protosalanx chinensis)、紫蟹(一般指七里海河蟹)、大紅襖”[7]。古代詩人也留下許多詩篇,如“賺得南人鄉思緩,白魚紫蟹四時肥”等。
“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四五月份,吃渤海的梭子蟹[一般指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還有“海紅”[一般指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五六月份,天津近海的琵琶蝦最肥,也叫皮皮蝦[一般指口蝦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津門海味三奇”也久負盛名,包括“西施乳”(雄性河豚魚的魚白),“江瑤柱”[一般指天津所產櫛孔扇貝(Chlamys farreri)的閉殼肌)],“女兒蟶”[一般指縊蟶(Sinonovacula constricta),產于海河口沿海淺灘,蟶中珍品][8]。州河鯉與七里海河蟹都被評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產于天津薊州區于橋水庫的州河鯉也叫“金翅鯉”或“御膳鯉”,外形十分有特色,擁有金色的鱗片和與眾不同的口感,過去也一直被當作貢品。生長在天津市寧河區七里海水域的七里海河蟹,在華北地區百姓心中,與陽澄湖大閘蟹在南方人心中的地位幾乎一樣,常有“南有陽澄湖,北有七里海”的說法。天津漢沽的“鹽汪子”對蝦[現多為凡納濱對蝦(Litopenaeus Vannamei)],“潮白河鯽”,西青區“加州鱸”[一般指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寧河區“大鱗鲃”(Luciobarbus capito)、“梭鱸”(Sander lucioperca)、“鯉鯽”,濱海新區半滑舌鰨(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養殖豐富了百姓菜籃子[9]。
2.3.2 天津民間特色菜式
天津詩人寫到:“玉釵忽訝落金波,細似銀魚味似鯊;三月中旬應減價,大家攤食面魚托。”面魚,外觀與銀魚相似,除了做成面魚托兒,鍋塌、軟炸、清炒,都十分美味[10]。“貼餑餑熬魚”在天津人心中就是小時候的味道,一般采用麥穗魚(Pseudorasbora parva)、“豪根兒”[一般指小黃黝魚(Micropercops cinctus)]或者白鱗小鯽,餑餑用玉米面制作,魚糧一鍋,餑餑與小魚的味道相互滲透,簡單美味[6]。漢沽八大馇作為市級文化遺產,反映了厚重的漁鹽文化。傳統粗糙的八大馇“三不一洗”,不熗鍋、不剖腹、不去鱗,洗去鰓,“馇”介于熬與煮之間,使用海水加調料熬煮成鹵湯,再將海貨放入湯中慢煮。八大馇并不僅僅指8種,銀魚、白蝦[一般指秀麗白蝦(Exopalaemon mosestus)]、梭魚[一般指(Planiliza haematocheila)]、白眼[一般指鯔(Mugil cephalus)、麻蚶(Scapharca subcrenata)]、八帶[一般指長蛸(Octopus cf)及短蛸(Octopus fangsiao)]、墨魚仔[天津沿海常見的為火槍烏賊(Loliolus beka)]、瓷魚[一般指斑(Konosirus punctatus)]等幾乎所有海鮮都可作為馇的原料[11]。鼓蝦科的鮮明鼓蝦(Alpheus distinguendus)日本鼓蝦(Alpheus japonicus)也十分常見。北塘民諺中有“狼魚[一般指拉氏狼牙蝦虎魚(Odontamblyopus lacepedii)]當梭羔,梭羔頂拐子,拐子當肉吃”的說法,隨著大眾認知度的提升,長相丑陋的狼魚也成了特色海鮮。天津地區水產品的特色吃法有許多,除了上述的“馇”之外,還有許多特色的烹飪方法,如“熬”,針對新鮮的海鲇逛子[當地俗稱一般指黃鰭刺蝦虎魚(Acanthogobius flavimanus)],梭魚,鱸板[一般指花鱸(Lateolabrax maculatus)],棘頭魚(一般指棘頭梅童魚Collichthys lucidus)等;“腌”,針對鲅[一般指藍點馬鮫(Scomberomorus niphonius)],鱸板等;“炸”,炸白蝦,也叫炸蝦環;“熥”,一種蒸制手法,食材為新鮮的螃蟹,海螺等;“熘”,一般是將泡淡的腌制水產品與主食一起蒸制;“蒸”,蒸蚶子白菜餃子。
2.3.3 津菜中的漁文化
津菜文化依托天津地區豐富的漁業資源,使食客置身于天津特色漁文化氛圍。漁文化內涵豐富的菜肴很多,如罾蹦鯉、軟熘魚腐、金錢紫蟹等。罾蹦鯉將帶鱗的活鯉使用溫油炸制定型,使其鱗骨酥脆,后趁熱澆以滾燙的鹵汁,皮脆肉嫩,看起來就像罾網中跳動的鯉,鮮活靈動,口味酸甜,食客的視、味、嗅、聽都得到了極大滿足。
“漢沽飛镲”發源于清朝光緒年間,漢沽漁民用以傳遞信息,比如在每年第1次捕漁遇到魚群時,敲鑼打鼓傳遞喜訊,稱為“打喜”,“漢沽飛镲”也作為非遺被保留下來[12-13]。大沽舞龍源于大沽口一帶,七八個漁民使用藤、竹、麻、木、紙和布等原料,扎制成一條長約45 m的“水龍”,在每年陰歷二月二十九日的潮音寺廟會上表演。表演過程中,變幻“天下太平”“風調雨順”“連年有余”等條幅,表達當地人們對風調雨順以及國泰民安的期盼。“高蹺”“跑輦”等民間雜藝,來源于漁民生活,與漁家信仰密切相關,是把漁業文化、武術文化、音樂舞蹈文化、宗教文化等結合起來的民間雜藝[13]。
“白胖小子抱鯉,魚躍龍門,五福捧壽啦,貼去吧——”,每至春節,走街串巷的吆喝聲不絕于耳。楊柳青木版年畫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漁文化影響,有著許多與漁文化密切相關的意象。如“魚”諧音寓意“余”,在“連年有余”版畫中采用,以求生活富足。木雕、磚雕和石雕等建筑雕刻中常有“雙魚吉慶”“魚水相諧”“魚水情深”的意象,所以魚還被作為美滿愛情的象征;加之它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繁殖能力,常被用來比喻人丁興旺。
目前,天津漁業產業結構單一,為了提高漁業綠色發展水平,水產養殖面積比“十二五”末減少了159.53 km2[9],第一產業受到擠壓,二、三產業發展滯后。將漁文化作為新動能推動現代漁業轉型,可提升經濟效益并豐富人民精神世界。
提升漁業品牌建設,將漁文化底蘊融合到水產養殖業的銷售端,利用品牌效應擴大銷量,將資源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可將養殖漁業與水產品加工業以及休閑漁業進行整合,提升漁業結構中二、三產業占比,延長漁業產業鏈,加快漁業結構調整,提高漁民收入。
“十三五”期間,天津市休閑漁業僅占漁業總產值的2.86%[9]。除了外環境如“新冠”疫情的影響外,休閑漁業本身存在問題較多。現有的休閑漁業活動多數集中在捕撈、垂釣、觀光和飲食等方面,相似度高。由傳統養殖捕撈漁業產業鏈延長建立的休閑漁業基地,大多由傳統漁業從業人員主導,漁文化利用率較低,配套的飲食住宿游玩設備不夠完善[14]。因此,要將漁文化融入休閑漁業,一方面用漁文化打造營業場所,另一方面要將民俗中豐富的漁文化注入休閑漁業的活動中。
4.2.1 開發漁文化聚集地,建造漁業文化休閑場所
傳統捕撈漁業的漁村、漁港以及開展養殖漁業的水庫園區、濕地、漁港碼頭等,都可以作為天津休閑漁業的場所,保留過去以及現在進行漁業生產的痕跡,使其中漁文化氣息更加濃厚。如在天津信仰民俗中,天后宮文化在天津本地的認同度較高,作為源頭的媽祖信仰,廣泛流傳于中國沿海以及港澳臺和東南亞等地。因此,天后宮、娘娘廟等更能吸引同信仰游客。
4.2.2 漁文化豐富休閑漁業活動內容
“皇會”上的高蹺、寶輦會等,可作為傳統節目表演,豐富休閑漁業中漁業文藝的相關內容。將漁業語言民俗、漁業節慶,融入休閑漁業。除直接展示漁文化外,關聯傳統漁業捕撈習俗與飲食漁文化,體驗傳統捕撈方式并了解特色漁家菜的制作,打造漁文化主題民俗或酒店用于旅游住宿,從衣食住行多個方面將漁業文化滲透入休閑漁業活動的環節中去。
4.2.3 傳承天津特色漁文化,將優秀漁文化滲透百姓生活方方面面
提倡餐桌上的漁文化,讓天津特色飲食漁文化成為休閑漁業的中流砥柱。天津當地水產品加工餐飲業發達,特色菜肴如北塘蝦醬、漢沽八大馇、獨流燜酥魚等。可利用漁文化營銷推廣相關產品,如楊柳青年畫,作為旅游紀念品,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吉祥寓意。借助品牌力量的同時,積極創造品牌產品和基地。借助互聯網的力量,采用直播帶貨、短視頻宣傳等方式,打開銷路;宣傳漁文化景點,將漁文化送入尋常百姓家。
目前,天津當地對于漁文化挖掘不夠深,漁業文化內涵豐富,但對外展示的形式單一[8];漁歌號子類的語言民俗依賴口口相傳,而漁業的更新迭代,機械取代了人力,使傳承面臨困境。漁文化作為天津地區具有獨特地方特色的文化力,對推進其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應傳承并發揚天津民俗中優秀漁文化,保護漁業資源,創建漁文化品牌,打造漁文化產業鏈,將無形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有形的文化產品,為漁業創收。完善漁文化產業與傳統漁業之間的利益聯結形式,以期推動漁業產業結構升級,增加第三產業在天津漁業中的比重,從而實現漁業綠色健康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