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優
(沈陽音樂學院 民族聲樂系,遼寧 沈陽 110000)
錫伯族民歌作為該民族的藝術結晶和民族文化精神的載體之一,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和鮮明的藝術形式,集中而生動地表現出這個古老民族的社會歷史和生活風貌,以及精神追求和審美理想,也因此成為該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精神和思想藝術成果,在該民族歷史文化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有鑒于此,本文擬通過梳理錫伯族民歌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發掘其中的民族歷史文化內涵和在豐富中華民族民歌成果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為新時代錫伯族民歌創新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錫伯族一直體現出充滿活力、樂觀向上、奮發圖強的民族風格,在形成豐富深厚的民族歷史文化的同時,也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民族音樂[1]。錫伯族民歌是隨著該民族曲折漫長的民族歷史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該民族在多元文化交流交融過程中生成的藝術種類,是基于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通過創新和積極吸取多民族民歌成果的藝術體系,也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從思想內容上看,錫伯族民歌體現著該民族的獨特風格,全面深刻地反映出該民族的生產生活風貌和思想精神。具體說來,錫伯族民歌的思想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反映了該民族熱愛國家和勇于為國獻身的精神。錫伯族民歌的這一思想內容在該民族古代民歌和當代創作的民歌中都有所表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當代民歌中表現得更為集中和突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錫伯族民歌大都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反映了該民族對于國家的熱愛和為國獻身的精神。如《飄飄雪花如蝶飛》這首民歌就表現了伊犁錫伯族群眾“男男女女齊心干,誓把邊疆建樂園”的歡悅景象,以及獻身祖國邊疆的熱情。民歌《為了祖國》也在雄健豪邁的歌聲中凸顯了該民族“胸中激蕩愛國的熱情,要為祖國勞動和斗爭”的愛國情懷,體現了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甘于奉獻的精神。錫伯族人民還通過改編古代民歌、創作新民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熱愛祖國、獻身祖國建設事業的精神。比如,基于錫伯族薩滿歌《烏呀啦伊呀》改編的新民歌《世世代代銘記毛主席恩情》和《錫伯族人民唱新歌》都是這方面的突出例證。這些改編出來的新民歌作品,鮮明生動地反映出錫伯族人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對于中國共產黨、對于國家領袖的真摯熱愛,對于社會主義偉大祖國的一往情深[2]。
其次,歌頌了勤勞勇敢的民族品格和奮發圖強的斗志。錫伯族先后經過了漁獵、游牧、農耕和大遷徙屯墾戍邊等歷史發展階段。在此過程中,該民族形成了勤勞勇敢的民族品格和奮發圖強的斗爭精神,尤其是在經過漫長的大西遷和屯墾戍邊之后,錫伯族接受了艱苦卓絕的生活考驗,最終取得了勝利。因此,勤勞勇敢成為錫伯族民族品格的標簽,奮發圖強成為其精神寫照。表達和歌頌這一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便成為該民族民歌中最主要的題材和主題。《喀什戈爾之歌》《拉西賢圖》《葉欽娜》等早期民歌則很好地反映了這一主題。這些民歌描述了該民族曾經的漁獵生活,反映了“雪飄如蝶飛,馳騁共撒圍,踏遍千重山,獵夫凱歌回”的生活景象,敘述了他們屯墾戍邊二百多年歷史中 “苦戰奮斗求生存,開鑿大渠察布查爾”的歷史實況,也唱出了他們在農耕生活中“六畜興旺靠勤勞,五谷豐登汗水澆”的辛苦稼穡。錫伯族民歌將這種民族精神品格運用歌謠、民歌和說唱等方式,以及傳統的“薩滿神歌”等形式進行了傳播和弘揚,實質上是對中華民族品格的贊美和歌唱,也是豐富和深化中華民族民歌的具體表現[3]。
最后,展現了錫伯族民族生活風貌,謳歌新時代、新變化。錫伯族的民歌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民族生活習俗,如反映喪葬習俗的《哭葬歌》,體現婚姻習俗的《說親歌》《哭嫁歌》《勸嫁歌》,表現生產勞動方面的《四季歌》,描寫游樂情景的《叼羊歌》和體現信仰習俗的《喜林媽麼歌》等。改革開放后,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謳歌新時代、新變化,贊揚改革創新成為錫伯族民歌的新主題,《最幸福的時刻》《我是錫伯族人民的歌手》《歌頌祖國》 就是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這些民歌立足錫伯族人民生活和生產變化,歌唱他們積極響應國家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的號召,走進新時代的心情和感受,歌唱他們在堅守優秀民族傳統的前提下,積極投入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中,在改革創新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的精神風貌。錫伯族民歌體現出,在新時代錫伯族人民把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和創新提高生產水平放到重要位置,把增強民族幸福感作為明確的奮斗目標,努力爭取幸福的社會現實。
錫伯族民歌不僅全面深刻反映了該民族勤勞勇敢的品格和奮發圖強的精神,也表現出曲調優美婉轉、節奏多變、輕快活潑、多姿多彩的民族情調。
首先,民歌類型豐富多樣,伴奏各有不同。錫伯族民歌類型較多,每一類型的民歌都有自己獨特的伴奏方式。錫伯族民歌中薩滿歌有20 多種。這種民歌融歌、舞、音樂為一體,每首歌都有自己固定的曲調,演唱時用彈撥樂器伴奏。錫伯族民歌中大約有10 種敘事歌,它們篇幅較長,在演唱過程中大都有固定曲調和樂器伴奏。以婚禮歌為主的習俗歌也是錫伯族民歌的一種類型,該類歌曲在演唱時也有固定的曲調和特定的樂器伴奏。田野歌,亦稱情歌,通常在形式上第一句喻景,句式較短,第二句寓意,句式較長,歌詞的首、中、尾押韻,曲調固定,歌手自編自唱,也使用樂器伴奏。此外錫伯族民歌還分格言歌和兒歌,這兩類民歌也大都曲調固定,演唱時用樂器伴奏。除此之外,在錫伯族民歌中還有一種歷史悠久的說唱藝術,即念唱調。這種民歌形式的念唱調,不僅承載了錫伯族的歷史沿革,同時還具有聯絡和鞏固民族友誼,愉悅民眾精神,教育民眾的功能。
其次,音階調式多變,節拍節奏靈活。錫伯族民歌在音階調式、節拍節奏以及曲調結構等方面有顯著的特點。錫伯族民歌明顯具有變幻莫測、自然靈活的節奏特征。街頭民歌《塔拉依舞春》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這首頗具民族特色的民歌,通過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以及音階調式多變、節拍節奏靈活的特點,贊美了錫伯族人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資源。在藝術形式上,這首民歌采用即興對唱,使用兩個不對稱樂句組織,呈現出一定的變化和特色,顯得自由歡快。就音階調式而言,錫伯族民歌除有五聲音階外,四聲和六聲音階也多有出現,尤其是作為主體的清羽、清角等偏音,也往往出現在同一首民歌作品中,形成容量極大的八聲或者九聲音階。在曲調節奏方面,錫伯族民歌突出體現了優美婉轉、節奏多變、活潑多姿等特征。
最后,多民族音樂形式融合。錫伯族是一個有著大遷徙歷史的民族,也是一個具有開放性的民族。在歷史上,錫伯族在保持民族獨立性的同時,也與其他民族有著較廣泛的文化交流交融。他們與蒙古族、女真族、滿族、朝鮮族和漢族以及新疆的其他少數民族都有著密切的文化交流。這種文化交流表現在民歌上,就體現出既傳承本民族特色,也吸納融匯其他民族民歌的多元化發展特征。如錫伯族民歌《敖都之歌》悠長的曲調和贊美生活環境的審美傾向,都體現出汲取了蒙古族民歌粗獷豪邁的藝術風格。《薩滿歌》《打獵歌》《搖籃曲》則明顯地具有滿族民歌的風格。《老人歌》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朝鮮族音樂藝術的借鑒。《勸學歌》則表現出漢族民歌的藝術特征。另外,錫伯族民歌在演唱過程中的伴奏樂器,也帶有多民族融合的特點。如錫伯族常用的民歌演唱伴奏樂器東布爾,與哈薩克族樂器冬不拉、蒙古族樂器托布爾秀很相似。
作為傳統的藝術形式,錫伯族民歌記錄了該民族發展歷程,反映了該民族人民的生活風貌和民族精神,也體現了該民族的民歌與漢族、蒙古族、滿族等民族民歌相互交流、彼此交融的軌跡。因此,錫伯族民歌在錫伯族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首先,豐富和深化了錫伯族文化。錫伯族民歌與東北和新疆諸少數民族的民歌有著多方面的聯系和藝術互鑒。錫伯族民歌立足于本民族文化,融合了諸多民族音樂藝術特征,創新發展了本民族的民歌,并體現出相對獨立的民族文化藝術特色和風格[4]。從這一點上講,錫伯族民歌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突破了單一民族文化的限制,融匯了多民族的音樂藝術。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新事物的不斷涌現,錫伯族民歌不斷創造和更新了表現內容與表現形式,通過謳歌新生活,反映新時代,歌頌改革創新,產生了體現錫伯族文化創造力的典型的、代表性的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和深化了錫伯族文化。
其次,生動地展現了積極向上的民族風貌。錫伯族民歌的創作大都源于本民族的生產生活,因而具有明顯的生活氣息和樂觀向上的精神。這種特點體現在錫伯族民歌的演唱中,而尤以該民族的歌伴舞演唱形式最為突出。在錫伯族的民歌演唱中,大都伴隨著舞蹈表演。無論是狩獵舞、手鼓舞、踢踏瑪赫欣,還是請安舞、荷包舞、扇子舞和手帕舞,還是撿麥穗舞和馬舞,都與錫伯族人民的生活和勞動密切相關。其中的舞蹈動作生動夸張,所配的音樂節奏和民歌演唱也大都歡快明朗,反映了錫伯族群眾慶祝農業豐收的喜悅心情,成為民族群眾勞動和生活的藝術再現[5]。
最后,記錄了錫伯族的歷史發展。錫伯族社會歷史和民族文化為民歌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反過來民歌又記錄、反映和展現了該民族歷史的波瀾壯闊和文化的豐富深厚。錫伯族民歌中的漁獵歌《亞其納》《蝴蝶舞歌》等記錄了錫伯族先民在東北地區上山狩獵、下河捕魚的原始漁獵生活。清代前期錫伯族民歌中的薩滿歌、田野歌、習俗歌反映了錫伯族群眾的社會生活風貌。清代后期錫伯族民歌以敘事歌為主,如《遷徙歌》等記錄了該民族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民歌則記錄了在新的歷史階段錫伯族人民生活的新變化。由于歷史的原因,錫伯族并沒有留下史書典籍和文化典籍,該民族的歷史及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主要通過民歌被記錄下來,所以錫伯族民歌是民族歷史的重要記憶載體。
綜上所述,錫伯族民歌以其豐富的思想內容與鮮明的民族特色,反映和再現了該民族獨特的社會生活和精神風貌,從而成為錫伯族頗具代表性的文化載體。通過梳理和分析錫伯族民歌體現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可以探尋錫伯族民歌的傳承發展及其與其他民族民歌的交流融合,揭示其民族風格和藝術貢獻,領略這一民族藝術的發展成果,明確錫伯族民歌在自身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進而為新時代錫伯族民歌的創新和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