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門市江海區禮樂街道新民小學 伍順燕
江門市江海區教育局 何健強
“雙減”政策之下,學校如何發揮作為教學主體的地位,讓學生的學習更好地回歸校園?在當前“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出現了部分家長、教師片面地理解為減輕學生負擔等同于讓學生自己打理自己,對學生進行“放羊式”管理,使學生一時無所適從。在往前簡單粗暴地以成績來分析學生能力的方法失效之下,有些教師和家長苦于無法建立有效的效果反饋和評價標準來引導與教育學生學習,陷入了靜待學生花開卻困惑花開之時,不能提供學習必要環境的困境。作為學校層面,切實將立德樹人理念貫穿于家校社教育中,最大程度上發揮協同育人的作用優勢,實現學校主陣地教育的延伸,從根本上提高教育有效性。教育教學改革有千頭萬緒,學校從抓好教師上好每一堂課,設計好每一次課后作業,完善課后服務開始進行實踐探索,做到課堂若輕實重見功夫,精準作業頗有道,從而達到“減負增效”“輕負高效”之目標。
學校以“學用”研學課堂構建組織為抓手,借力專家名師指導把脈,校長、教導主任每周隨堂聽課一節,值日行政每周隨堂巡課兩次,關注“學用課堂”是否“以學生為主”,杜絕課堂“課頭松垮”“課末留尾”“訓練低效”之狀況,做到:課頭直奔主題,開門見山;課中反饋迅速,矯正及時;課末訓練充分,不留尾巴;課后精準輔導,補差培優。確保課堂“三了”:課堂該講的講了,重啟發,該練的要練了;重時效,練后堂上評講,重反饋,實現“應教盡教,學足學好”,輕負高效之課堂由此生,從增一課之效到增一科之效到增一生之效,凸顯“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的課堂。
學校采用“參與式培訓”模式,結合專家引領、課題研究深挖、校本課程開發利用、課堂評價和質量監控來提升課堂質量。教導處著力打造骨干引路課、團隊梯級課、新秀匯報課,推動“優質課堂工程”;作為剛獲評省信息化中心學校建設成效優秀學校,學校以中央電教館“智能研修平臺”試點校工程及省十三五規劃課題“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研究”為平臺,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和技能,以名師論壇、讀書工程、優秀師徒評選、市優秀教研組評選(連續三年數學、語文、體藝科組),促使老教師勇于超越,中青年教師不斷成熟,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在真實的課堂常態中去實現教師“學用”課堂實操能力的提升,為實現減負增效的課堂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學研究可以使教師的教學從“經驗主義”走向“理性主義”,能夠使教師克服職業倦怠,追求卓越成長。2016年,學校借助省十三五規劃課題“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有效設計與探索”,帶領老師進行研究,改變以往“死記、死背、死抄”的做法,還作業以新的活力。2019年10月起,學校以市深化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行動計劃項目“優化小學語文作業有效設計與評價的研究”為龍頭引領,重點研究把作業鞏固知識的功能轉變成引領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從作業形式、內容、過程、評價等著手進行優化,以語文學科帶動全學科進行實踐改革。
學校作業布置實行:備課組集體研討→教師分工命題→備課組長審核→教導處統籌的流程。學校實行“下沉式管理”,在校長室的統一調度下,所有行政下沉到具體的備課組和相關班級,監管相關學科、相關班級的作業布置情況,實行協同管理。教導處監管“前移”,結合“下沉式管理”對所有作業布置實行預審查;實行作業每日公示制度,對教師布置作業的數量進行監管,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督促整改落實。每月教導處開展對集體備課、作業設計、教師批閱等進行深入細致的檢查,成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定海神針”。從檢查情況可見,教師們都能把握好“雙減”政策,集體備課有實效,作業提質見成效。
一是在作業設計上精選著力,“向題海說再見”。老師們根據學科特點,精心設計作業內容,在作業設計上“求質、求精、求新、求趣”,在內容上控制時長和難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如低年級數學可以設計游戲類作業,寓教于樂,將知識與游戲有機相結合,學中有玩,玩中有學,這樣不僅輕松完成作業和掌握所學知識,還可以體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對于中高年級學生,可以設計實踐操作類作業。在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和迷人魅力,從內在上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是在作業實施上分層著力,“向作業要質量”。由任課教師結合班級學情,將“必做與選做”相結合,突出作業的層次性、實踐性、延展性。
三是在作業開發上創新著力,“向個性要發展”。減負的背后是什么?我想是更富有個性的作業,做人與成才。學校聚焦學情,堅持學科與生活、學科與學科、學科與五育融合,挖掘教材資源,著眼于“多元化設計”,開發無邊界作業。圍繞校本教材開發獨具一格的實踐綜合型作業,發揮其應有的價值,讓作業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其實在“雙減”之前,學校已經在作業減負和改革上頻出“新招”,如五年級學完民間故事后創作連環畫,“思維導圖讓思維看得見”數學板書,三年級語文單元作文“我喜歡的玩具”化身為思維導圖,“數學與文學相遇”七巧板拼古詩,“我與小樹共成長”樹名片,“我的班牌我做主”班牌設計,“我與秋天有個約會”樹葉貼畫,快樂跑操,足球攝影,“我是最美讀詩人”“腹有詩書手亦巧”詩配菜實踐活動、“我與世界有個名畫約會”名畫推薦會及模仿秀藝術沙龍活動,“紅棉花兒開,朵朵吐絲芳”棉絮手工制作,“巧手折探紙中乾坤”折紙配古詩,垃圾分類我能行等綜合型作業,將語文、數學、美術、音樂、信息、科學、綜合實踐等學科有機融合,勞其筋骨,鍛其心智,學生樂不止步。《江門日報》對以上綜合型作業進行專門的報道,社會反響好。《江門日報》在作業專題報道中專門提到學校的做法。
學校根據學生需求和愛好,構建“1+N”課后服務模式。“1”即自主學習模式,學校開展“扶潛(潛力生)+培優(優秀生)”作業指導,科任老師和管理老師進班答疑解惑,幫助學生在校扎實完成各科作業。“N”是素質提升課程,琴、棋、書、畫、舞、球“六藝”特色社團課程是我校一張閃亮的名片。我校開設了體育類、科技類、舞蹈類、美術書法、音樂類等課程,為學生搭建了個性化成長的舞臺。學生可以從20多個社團課程項目“菜單”中自主選擇,走班上課,豐富課余生活,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雙減”政策背景下,學生參加社團的積極性更高了,社團時間更充足,既滿足學生對課外學習的多元化需求,留住了學生的心,也減輕了家長的培訓焦慮。
此外,重視學生體能鍛煉。學生在學校里利用體育課、陽光體育課、課間操等進行體育鍛煉的同時,學校也將體育鍛煉來豐富學生充足的家庭時間,將一分鐘跳繩、一分鐘仰臥起坐、坐位體前屈這些在家易操作且幾分鐘內可以完成的運動安排給學生,學生每天堅持運動,既不占用時間也達到了鍛煉身體的目的。
“雙減”政策背景下,家校社充分考慮到兒童青少年成長問題,分析家庭教育痛點及教育活動開展面臨的困境,確保在家校社多方共同參與下,集聚智慧和力量,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思想動態,逐步建立起家校社綠色、健康、生態、和諧的友好關系。基于“雙減”背景下,部分區域進行工作網絡完善,打造了市、區、校階梯式工作網絡,加強與社會相關單位和機構的合作,依托社會專業力量,加大家長教育培訓力度,促使家長轉變教育理念,增強對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認同感,進而積極參與到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建立中。基于學校層面,依托心理專業師資進行教師心理健康培訓和心理輔導指導,提高教師心理疏導能力,并結合實際情況,增加心理輔導教師力量,并邀請高級心理輔導人士進行教師培訓,持續壯大專業性教師隊伍。同時,基于“雙減”政策焦點,深入推進理論研究,根據學生身心健康問題展開探究,并結合家庭教育現狀,借助專家力量進行理論研究。部分地區積極成立了針對學生身心健康問題的專家組,切實為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支撐。
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積極開展家庭教育和家長自我服務活動。例如,組織開展特殊親子作業活動,以“雙減”政策為指導,開展了親子共學習、親子共創造等主題活動,以線上方式進行進行評選,采取網絡形式將親子共同完成的成果上傳到網絡平臺中,增加家庭親子互動時間,拉近親子距離,營造健康的親子關系、和諧的家庭氛圍。另外,學校定期邀請家長到校,走進學生課堂,了解學生在校的表現和學習內容,近距離感受學生在校生活,了解學校的指導思想等,不斷增強家長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