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南沙區金隆小學 黃穎欣 鐘靖敏
童話故事通常以豐富的想象、曲折生動的情節、典型放大的人物呈現于讀者面前。篇幅長、內容多、胡子眉毛一把抓常常是一線教師在教學中遇見的問題。為改變童話閱讀教學中耗時多、效率低的現狀,板塊教學法的使用便顯得十分適時。筆者認為,童話教學內容的選擇可聚焦在奇特夸張的環境描寫、曲折生動的情節設置和典型鮮明的人物刻畫。
(一)夸張奇特的環境描寫。例如,統編版四年級下冊《巨人的花園》中,王爾德將環境描寫對人物的烘托作用發揮到極致。以花園景物與巨人的身體大小作對比,突出環境范圍之窄和巨人的高大身材。作者特別注意描寫巨人冷酷時花園周圍環境的變化,實際上花園真的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嗎?實則時巧借奇特的環境描寫突出巨人前后的人設變化。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找出巨人和花園分別發生了什么變化,讓學生思考花園環境變化與巨人心境之間的聯系。最后,以“如果你是其中一個孩子,你會在巨人花園里怎樣玩耍,巨人可能會發生怎樣的改變”這一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想象,針對人物角色變化進行適當的環境描寫,體會環境烘托的妙用。
(二)曲折生動的情節設置。例如,《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是三年級閱讀策略單元中的一篇童話故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引導學生關注《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進行對比,發現童話里大多都設置三次情節反轉,引導學生感知童話故事反復的結構特點,學生根據這一規律嘗試補充結局,設置胡蘿卜先生的“歷險經歷”。
(三)典型鮮明的人物刻畫。童話中的人物大多具有超現實的能力,能夠在童話世界中解決現實世界解決不了的問題,其形象刻畫具有典型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文本里特殊的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是怎么對他進行描寫的,這樣寫有哪些好處。如教授王爾德的《巨人的花園》時,可引導學生關注巨人和其他人的外貌對比,關注巨人的動作給周邊環境帶來的影響,思考作者想要塑造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一)慧聽童話。“聽”即傾聽故事內容,了解主要情節,捕捉關鍵信息。課例《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中,教師分段給學生講故事,每講完一部分,請學生思考接下來的情節發展,再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來驗證猜想。學生在傾聽故事的過程中,同時在梳理故事情節和生字,只有在傾聽的過程中捕捉到關鍵信息:胡蘿卜先生+經過什么地方+遇見誰+解決困難,才能根據已有情節推測接下來的故事發展。
(二)趣演童話。“演”即理解故事內容,演繹故事情節,串聯關鍵信息。例如,課例《大象的耳朵》中,教師設置了拍攝故事片的環節,將課文中出現的時間、地點、人物及所說的話做成劇本,請學生聯系上下文的內容將劇本補充完整,試著分角色演繹。學生在角色演繹的過程中用心揣摩人物特點和內心的活動,通過自己語調的變化和動作的展示,加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道理。
(三)樂講童話。“講”即整合故事情節,把握故事內容,學習概括重點。童話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的發展脈絡較易梳理,是訓練學生整合、概括和表達信息的良好材料。課例《小猴子下山》中,教師以挖空提示的方式,引導學生回到文章中提取關鍵信息,借助插圖,用自己的話對故事內容進行復述。學生在復述的過程中,學習文章前四自然段的結構,明白故事是按“小猴子走到哪里,看到什么,做到什么”這樣的語言形式來構段的。
(四)巧編童話。“編”即激發閱讀興趣,發揮學生想象力以創編故事內容。在學習童話文本時,教師應注重創設活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對人物和情節進行深入思考,將創意想法轉變為書面表達。以《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這篇童話的教學為例,課文中胡蘿卜先生的結局是幫助鳥太太解決了晾衣難的問題。教師啟發學生思考:胡蘿卜先生的旅程是否就此結束了呢?如果不是,胡蘿卜先生還會走到哪些地方?遇到什么人?幫助解決什么事?學生依據胡蘿卜先生胡子“長而細”的特點發散思維,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場景需要用到它,對故事結局進行續編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