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越秀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 聶永平 曹麗敏
為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指示,實現“辦好特殊教育”的目標,完成新時代賦予的提升特殊教育質量的任務,越秀區立足區域教育發展基礎,整合教育資源、優化入學安置,推動區內特殊教育學校功能轉型,以“多元化、全方位、立體式”DOT區域融合教育模式(以下簡稱DOT融合教育模式),實現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本文通過對本區融合教育發展的探索和思考,為推行融合教育的地區提供參考和借鑒,有一定的推廣意義。
廣州市越秀區特殊教育起步于1985年,啟智學校作為區內公辦特殊教育學校,已實現義務教育向兩頭延伸,為殘疾兒童少年提供十五年教育及康復服務。越秀區目前隨班就讀學生超240人,已建32間資源教室,初步形成從特教中心、資源教室到普通學校的融合教育網絡。隨著隨班就讀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普通教育面臨巨大壓力,區域融合教育的支持與發展迫在眉睫。
廣州市越秀區自古“崇文重教”,文化底蘊深厚,區委、區政府全力打造“學在越秀”品牌。為打造高質量融合教育,越秀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秉承“接納、支持、共融”的理念,構建“生命多樣”“生命多姿”“生命多善”教育生命共同體。區融合教育工作目標是構建普特結合、學段完整、普職融通的全方位支持體系,為每一個有特殊需求的青少年提供15年無縫對接的個性化、高質量且適宜的教育及康復服務,促其“全人發展”,成為最好的自己,享受同樣精彩的人生。
(一)第一階段:建章立制。越秀區教育局整合現有資源,成立越秀區特殊教育聯盟(以下簡稱聯盟)。聯盟由區教育行政部門負責行政管理,區教育發展中心提供教科培支持,區啟智學校為龍頭引領,特教中心、區特殊教育智庫、跨專業團隊、聯盟成員協同運作。聯盟在區教育行政部門領導下,特教中心統籌專家團隊、巡回指導團隊、一線教學團隊,采用四級立體式運作,協同合作,優化配置區內特殊教育資源,促進師資隊伍專業發展,提升融合教育質量。
(二)第二階段:初建模式。1.DOT模式統領,創建區域支持系統。建構DOT融合教育模式。特教中心聯學校(園)、智庫、跨專業團隊,組成四級立體式運作聯盟合作體。制定配套的標準化服務機制,運作流程,提升運作效能。建設融合教育資源包,豐富區內特殊教育資源,為教師、家長及學生提供服務,實現課程育人與文化育人,展現“生命多姿”。2.服務數據建檔,提升工作運轉效能。政府部門建立系統的服務數據庫,對殘疾兒童少年及家庭提供針對且全面的服務,提升工作運轉效能,讓服務更加科學有效。
(三)第三階段:豐富內涵。1.多平臺支持,促進融合教育內涵發展。搭建“云聚慧”聯合教研平臺,針對各教師群體,開展教研,探索普特融合的方式方法。搭建“秀霓虹”雙向共融交流平臺,以四所小學為試點,探索普特雙向融合的“雙彩虹”,充分展現不同生命的風采。搭建“家動力”交流平臺,針對家長,開展融合教育培訓,實現家校共育。2.融合課程實施,使教育有所依。構建和實施“陽光少兒”融合教育課程,從“五育”出發,依據特殊學生的生涯規劃,補償缺陷、培養潛能,使其綜合發展,解決學生“學什么”、教師“教什么”,為展現“生命多姿”提供保障。3.加強規范化運作,提升中心運作效能。
(一)發揮中心樞紐作用,在職能整合上做加法。特教中心下設的五大中心互相銜接支撐。轉介安置中心為特殊需要學生提供轉介安置意見。智力檢測中心開展綜合智力測評,提供教育調整策略。隨班就讀指導中心開展隨班就讀資格認證、巡回指導等服務。積極行為支持中心通過整合各界資源,對個案提供積極行為支持服務。輔具適配中心提供環境改造建議、輔具適配、咨詢、訓練等服務。五中心如“五子登科”,全方位保障全區特殊需要學生從學前教育到高中(職)教育的銜接暢通,實現15年基礎教育無縫銜接。
(二)提供全方位專業服務,在家校負擔上做減法。“雙減”政策強調學校是主陣地,區教育局從“服務個案”轉為“項目管理、流程運作”,通過提供高質量服務,盡可能減輕家長的經濟和心理負擔。注重把好科學認定服務對象的“準入關”,跨專業團隊全面參與的“評估關”,強化服務過程管理的“跟蹤關”。三年來,對108名學生開展轉介安置評估與跟蹤,開展家長咨詢和培訓210人次。
(三)構建立體支持模式,在運作效能上做乘法。DOT融合教育模式建立后,各部門運作效能提升了。三年來,殘聯和教育研究院、特教中心開展聯合指導近100人次,多維度支持打造6所各具特色的融合教育學校(園)。多平臺助力教師專業成長,目前已完成全區六模塊融合教育培訓,開展線上培訓300多人次,教師技能得到加倍提升。學生在各種平臺中展示自己的風采,在學科學習、繪畫、特奧體育方面收獲滿滿。
(四)提升政府支撐力量,在均衡發展上做除法。除法是指結合區的財力情況,通過聯盟輻射和項目引領,把優質教育資源盡可能集中配置到全區的基層學校(園)。通過校際結對,編好從區到校“一張網”;通過一組多點,下好全區普特“一盤棋”。通過“云聚慧”“秀霓虹”“家動力”項目,提升學生的轉化率,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一)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加強科研部門、高校、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訓練機構等專業支撐的工作機制,營造良好、共贏的教育環境。
(二)不斷強化督導和評估。目前區域融合教育實施成效的監督主要為教研指導部門的巡查以及教育行政部門的檢查,監督內容單一,評價標準不明晰。應加大教育部門、科研指導部門的督導職責,切實加強對融合教育發展計劃實施情況的指導和評估,逐步形成學生教育成效的個性化評價機制,融合教育實施成效多維度評價機制。
(三)充分發揮科研引領。在區域融合教育實施過程中,學校和教師教育規劃能力不足,科研引領教學的意識薄弱。充分發會智庫專家和科研部門的引領作用,提倡高校、科研部門、特教中心和學校等聯合,形成從理論指導、實踐操作到提煉成果的工作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