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聯和吳漢小學 周間想
我們認為必須注意精選好書目,讓小學生從廣泛的閱讀書目中汲取養料,才能盡快培養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介紹一些好書給每個學生,可以有效激發學生自主閱讀書籍的興趣和審美愿望,在充分厚植中國文化基因內涵的思想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文學閱讀理解能力和鑒賞認識水平。
要堅持“匹配”原則。首先,教學內容應該充分依據每個學生年齡特點要求和各科知識水平層次來靈活確定。如小學一年級課本就要注重圖文并茂,并盡可能從句子直接過渡到短文。其次,要有文化性和思想性。選取適宜的兒童讀物應對學齡兒童在思想、品德、智力、情感需求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第三,要充分注意選材的廣泛性。這時可以結合大語文教材單元主題,向學生們推薦覆蓋面更廣泛的擴展閱讀訓練內容。
剛入學的低年級學生識字不多,正處于啟蒙階段,從句子過渡到短文,文字閱讀有難度,“以說導趣”的推進方式尤為重要。記得在一次課外閱讀課上,筆者請學生把自己喜歡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有一個男同學聲情并茂,風趣地講述了他看到的一個名為“誰丟了影子”的小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全班同學。故事講到一半時,同學們都不由自主地鼓掌。筆者也趕緊抓住這個時機給予表揚,并詢問她從哪里看到這么好玩的小故事。她說自己是偶然從媽媽買回家的繪本中無意間看到的,說家里還有很多很好看的繪本。于是筆者就借勢請她給同學們展示了一些隨身帶的故事讀物。在以后的日子,孩子們都要父母給他們買這些故事書,他們迷上這些簡短的小故事。飯后,孩子們似乎特別喜歡把自己看過的那些故事反復講述給語文老師、家長和同學們聽。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選擇圖文并茂的書籍來引導他們的閱讀興趣,非常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圖畫書本身作為一種美的綜合展示,具有豐富廣泛的視覺審美表現價值。例如,在《逃家小兔》這幅畫中作者用了速寫化的簡單線條,寫意性的白描筆法分別描繪出了兩個可愛、生動傳神的小兔子造型;在《爺爺一定有辦法》繪本中,巧妙利用一種上下平行式的構圖來分別描繪出大約瑟王一家和小老鼠一家。形象活潑生動的藝術造型、明亮鮮艷的主題色彩、巧妙而多變的色彩構圖吸引兒童快樂閱讀,給孩子們帶來一股新鮮、強烈的藝術視覺感官沖擊和美的感受。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身心特點,老師除了推薦圖文并茂、篇幅短小的讀物外,內容的趣味性也很重要。例如,《三只小豬》這類故事足以吸引到孩子們的眼球。根據故事創作出來的繪本,另辟新意,引人入勝。《讀圖識中國》書中有圖畫,有文字,兩全其美,讓同學們足不出戶,就能游遍全中國,領略各地的美景與美食;《果子紅了》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主線,講述了一個關于食物鏈的故事,讓同學們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此類書目激發了學生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教師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應抓住教學重難點內容,實行精講多讀,教會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讓學生擁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培養學生能夠獨立地完成閱讀學習活動任務的自覺性。隨著課程的教學進度,我們堅持按照“一篇帶多篇,課內得法,課外受益,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的有效做法,把課外閱讀、閱讀延伸活動和擴展學習作為課內知識的適當擴充。編者的學生可以在課堂的閱讀訓練上學會活用,學會獨立閱讀各類文章資料的方法,在平時進行大量課外閱讀及訓練實踐中,掌握了各類經典語文材料,擴大了閱讀知識面。根據本區域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及學生各科實際知識水平,筆者建議分階段教會學生以下方法:
一讀課文,疏通字詞障礙。學生要做到一邊認真閱讀文本一邊借助拼音識字,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學生能夠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短文,在閱讀的道路上輕松前行,這是閱讀起步的關鍵。
再讀課文,初知課文內容。每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要把內容讀通,大致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大致意思,初知文章大意。
三讀課文,借圖理解。充分利用文中插圖,建立圖文對應關系,通過逐個自然段與圖的對照,了解故事情節。低年級課外讀物內容大都要求做到圖文有機結合,可長期堅持引導學生先從單純看圖上升到讀文。
四讀課文,批注感悟。遇到一篇新文章就要先通讀全文,掌握其主要的內容,然后才能分步展開閱讀,教會學生邊讀邊畫邊想象的方法,邊看文章邊去想原文中說明白了什么人和什么道理。在閱讀過程中遷移課本中“批讀文”板塊學到的閱讀和批注的方法,把自己對字詞的理解、文章的結構、修辭手法、閱讀理解等做簡單批注。
教學工作中,筆者經常以創設小情景、開展各種讀書交流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口語閱讀經驗分享,及時鞏固提高原有的書面閱讀素材,提高口語交流能力。如:課前5分鐘開展“好書發布會”,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向同學推薦喜歡的書目,對書中的情節娓娓道來。他們積極參與,大膽表達,陽光自信。除了好書發布會,我還經常利用課外舉行我是朗讀者、優秀講書人,閱讀擂臺賽等讀書交流活動。豐富多樣的活動,有效地提升了口語表達能力,讓同學們變得愛說話,愛觀察,愛與人交流。
為了豐富孩子的閱讀量,筆者結合課外閱讀,引導孩子們開設了“小花園”讀書記錄本,隨時記錄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記錄下觀察到的身邊的人、事、物,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寫話練習和詞句積累,為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小花園”記錄本設置了好詞天地、精彩語句、繽紛世界欄目。學生利用記錄本,學習積累素材,運用文字和繪畫結合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眼中的童真世界。在不拘形式、自由表達的氛圍中,學生逐漸養成寫話的習慣,寫作能力持續提升。
給低年級學生規定適當的閱讀量,每天閱讀一個故事,能使學生有序、持續地讀書。在筆者教一年級的時候,要求孩子們每天睡前看10分鐘課外書,第二天與同學分享閱讀的故事叫什么,故事里都有誰,你喜歡哪個。課前5分鐘的閱讀分享,老師給完成閱讀分享的同學獎勵一朵小紅花;能分享自己閱讀收獲的同學會得到老師親手做的書簽。及時的檢查、表揚讓孩子讀書的興趣更濃。
我借助學校組織的“少年講書人”活動,組織學生開展主題閱讀,撰寫講書稿和錄制講書視頻,讓孩子得到展示的平臺,獲得成功體驗。一位學生在談及自己的成功經歷時說:“那天,我拿到書后,像一只小書蟲一般廢寢忘食地啃下了一本書。緊接著開始動筆寫稿,由于有了老師的指導,我知道了如何寫好講書稿,經過努力,我獲得了‘優秀講書人’稱號。”另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變得更加自信,現在說話也有板有眼了。”在參加少年講書人活動中,我班有二十多位學生分別獲得“優秀講書人”“出彩講書人”稱號。孩子們得到成功的體驗后,喜歡閱讀的人也越來越多,家長的支持與認可的呼聲越來越高。正向評價與成功體驗像“魔力”般地調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有效閱讀”成為可能。
《新課標》強調教學應進一步加強學習形成性和評價,提倡學校采用教師成長過程記錄檔案的新方式,收集能夠反映一個學生在校學習發展狀況和活動過程的完整資料。成長記錄檔案這種嶄新的閱讀評價方式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平臺,提供了一個個性張揚的舞臺。閱讀成長資料檔案里收集了學生閱讀時間、閱讀地點、閱讀書目、與誰一起閱讀、閱讀的收獲、家長、老師的對自己閱讀的評價。在這個評價學生的過程中,你也許會意外發現,學生們已經在被評價者的舞臺中慢慢長大,他們似乎更有自信,更愛閱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