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豐市金廂中學 黃建團
長時間以來,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部分農村地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施阻礙重重,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并且積極挖掘、探索與學生實際需求相契合的教學方法,為上好道德與法治課提供有力支撐。
一方面,教學方法單一、陳舊。部分教師傳統理念根深蒂固,在課堂上依舊采取老舊的方法授課,使得學生在乏味、枯燥的課堂上毫無“生氣”,課堂參與度、學習熱情低下。久而久之,受到“說教”、“灌輸”式教學的影響,整體教學質量、效率得不到實質性的提升,教學發展落后,與學生成長需求相悖,甚至阻礙了學生的長遠發展;另一方面,學習方法生硬、被動。縱觀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可以發現部分學生為了追求高分,仍然以死記硬背為主,消化理解為輔的方式來學習。他們將重心放在了“知識”的記憶上,很少考量知識的生成過程與價值。不僅如此,有的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很少參與、探索以及實踐,缺乏良好的學習體驗。長此以往,學生學習積極性、熱情大受打擊,漸漸喪失對這門課程的興趣,不愿意再參與進來,這樣,自然無法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制作微課視頻,助力課前預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其實,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在課前,如若學生能夠自主預習,為新課學習做足準備,那么在課堂上就能夠輕松跟上教師的節奏,強化整體學習的成效。所以,加強對課前預習這一環節的重視,提高預習質量,是現階段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重中之重。近年來,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網絡學習已經成為當前的熱門領域。在此情形下,微課進入了農村學校的課堂。與以往教學方式、手段相比,它有著更為鮮明的優勢,如互動性、共享性強,功能多樣,可以實現反復播放、慢放以及暫停,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進度。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為了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教師就可以將微課利用起來,為學生制作與教學主題相關的微課,讓學生在微課的輔助下進行預習,保證預習的質量,為接下來的正式學習夯實基礎。
2.創設媒體情境,喚醒學習激情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信息化技術與教育教學也進行了深度融合,各種新穎、先進的教學手段應運而生,為我國教育教學事業注入全新的生機與活力。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其中的不少內容與現實生活存在著密切的關聯,但因其綜合性、抽象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此時,媒體情境的創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通過媒體情境的創設,將原本綜合、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有效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融入課堂,并表現出更強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而且,圖文、影音等能夠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更加深刻的記憶,進一步提升教學有效性。對此,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媒體資源利用起來,以此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為高質量課堂的構建保駕護航。
3.合理劃分小組,開展合作探究
新課標背景下,產生了許多民主、開放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就是其中之一,受到了廣大師生的認可、青睞。如何理解這一學習方式呢?簡單來說,就是教師要給學生搭建“寬松”的課堂,賦予學生“發言”的機會,讓學生完全投入到課堂活動當中,成為課堂活動的主要角色。在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不妨引導學生應用這一學習方式展開學習、探究,從以往的被動接受中解放出來,真正成為道德與法治學習的主人。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落實這一點呢?教師可以在把握學生基本情況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科學劃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探究。這樣,學生就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實現由“要我學”至“我要學”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