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我國快遞業務規模持續增長。2020 年,快遞業產生的塑料垃圾約為140 萬噸。其中,電商平臺112 萬噸、外賣業務103 萬噸。塑料包裝造成的“環境污染”已經成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了。
那么這些次生污染該由誰來買單呢?
過往十年,隨著互聯網電子商務的崛起,我國快遞業務規模持續增長,成為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此同時,外賣行業也在高速發展,外賣包裝垃圾以塑料材質的餐盒、餐具、打包袋為主。
目前,全球對廢棄塑料垃圾的處理方法有填埋、焚燒、再生造粒和熱解等。由于填埋法處理塑料垃圾面臨著填埋場飽和、侵占土地資源以及塑料難降解、環境污染持續幾個世紀等危害,而焚燒法不占用土地面積,且燃燒產生的熱能發電實現“資源化”。燃燒過程中致癌物質二噁英的排放也隨著焚燒技術的提升,達到“無害化”,對環境的影響較小。因此,近年來,隨著垃圾分類體系日益完善,焚燒占比在逐年提高。未來,焚燒發電將逐步替代填埋法,成為最重要的固廢(包含塑料)處理方式。
互聯網商務推升快遞和外賣的規模快速膨脹的同時,作為快遞和外賣重要包裝材料的塑料產量也連年上漲。迅速蔓延的塑料垃圾催生了國家的“禁塑令”。
除了采取“禁塑令”的行政手段,我國還開啟了環境保護稅,通過經濟手段從源頭上降低塑料污染的產業動力。然而環境稅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有專家認為重要原因是稅率太低。
按現有環境稅率測算,2020年對快遞業及外賣業的環境稅額分別為2625 萬元以及1931 萬元。而全行業采用可降解塑料材質PLA(聚乳酸)的替代成本大約為207 億元和152 億元,和高昂的環保材料替代成本相比,環境稅對包裝行業的約束微乎其微。既然排污成本極低,環境稅促進企業減塑的效應自然也不樂觀。
“懶人經濟”盛行之下,電商快遞及外賣產業便利了消費者,同時也給企業帶來增量的銷售和更低的服務成本、房租成本。本著“誰受益,誰買單”的社會公平原則,快遞和外賣造成的環境污染應該由相關企業和個人承擔相應的環保成本,而不是由全體納稅人去為這些污染買單。
和可降解塑料的置換成本相比,目前國家對包裝行業不可降解塑料所征收的環境稅稅率太低,對限塑效果有限。因此,我建議大幅提高環境稅率,促使包裝企業全面采用生物降解塑料化,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塑料包裝的環境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