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帕斯卡·梅西耶 譯/趙英
每當我閱讀報紙、聽收音機,或坐在咖啡座留意人們的談話時,心中常涌起厭惡感——為那些一再重復說出、寫出的言詞,一再重復使用的措辭,空洞的言詞或譬喻感到厭煩。
最糟的是,當我聽到自己的言談后卻不得不承認,自己也一直重復使用同樣的言詞。這些言詞已被徹底使用和毀壞,因使用了百萬次而破損。
破損的言詞還具有意義嗎?當然,語言交換依然有其作用,人們因此而行動,讓人微笑和哭泣、向左走或向右走,讓侍者端來茶或咖啡。
然而,這并不是我想要問的。我想的問題是:這些言語還能表達個人思想嗎?或只是效果強大的聲音結構驅使人做出種種行為,只因為閑話銘刻在心的痕跡不斷地散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