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徐州 牛妍妍
樞紐經濟能夠利用地區的交通優勢、巨大的產業腹地、完善的基礎設施實現產業的高度集聚,從而產生規模效應。同時,樞紐經濟模式中,交通具有很大優勢,可以實現物流的高速暢通。而徐州地區具有鐵路、公路和河運方面的優勢,地處隴海與京滬兩大鐵路干線的交匯之處,同時,周圍有多條國道通過,具有溝通南北,承接東西的優勢。然而從實際情況看,徐州地區的交通優勢在向產業發展優勢轉化方面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對有關產業的集聚吸引力不足,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不足、徐州地區缺乏足夠的絕對競爭能力。因此,針對徐州地區交通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1.樞紐經濟的內涵。很多學者對樞紐經濟的內涵進行了研究,但是由于研究視角的不同,形成了大量差異化的結論。有學者認為樞紐經濟指的是依托交通樞紐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形態。樞紐多數和物流交通及其他行業相互聯系,而交通樞紐則可以劃分為單一式的和綜合式的。單一式的含義是在同一種交通運輸模式中,有兩條或者超過兩條以上線路相互交匯、連接之處,同時,具有交通服務的功能,比如實現交通秩序管理、提供中轉換乘服務、客戶服務等。而綜合式的交通樞紐指的是在兩種以上交通運輸方式中,由兩條或者兩條以上線路相互交叉、連接而形成的交通統一體,如“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結合的鐵路樞紐。
也有學者認為樞紐經濟指的是要引入多樣化的經濟元素,如信息、資金、物流、客流等,實現多樣化元素的集聚、擴散。而且,樞紐經濟引入多種要素形成完整的供應鏈、產業鏈,從而發揮產業效益和規模效益。也有學者認為樞紐經濟的關鍵要素是承載經濟發展的載體,如交通平臺、物流平臺和信息服務平臺,能夠實現產業的重新分工和資源的有效配置,能夠全方面提高地區經濟效率。除此之外,還有學者認為樞紐經濟同其他的經濟模式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在較大程度上依賴地區的交通運輸資源,能夠在樞紐形成要素進行集散和疏導,從而形成一種特色形態的經濟。
2.樞紐經濟的特征。一般而言,樞紐經濟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征。首先,功能集散性。樞紐經濟的重要特征就是實現對多重要素的配置。由于樞紐地區的區位優勢和基礎設施優勢,因此,樞紐地區能夠極大地實現要素的集聚,同時樞紐地區能對要素資源進行加工和轉化。樞紐地區在完成轉化之后,再將要素反哺給周邊地區。要素的集聚能夠發揮規模效應,從而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信息鏈和要素鏈,實現經濟效率的提高。其次,地區開放性。樞紐經濟并不是一種封閉的經濟模式,而是一種非常開放的經濟模式。一方面,各種資源要素集中在區域內部,形成若干個資源集中點。而隨著集中點的增多,需要多樣化的交通線路進行連接,從而形成具有產業規模的產業帶。產業帶憑借良好的交通運輸設施,形成高效的物流運輸體系。而物流體系會實現市場范圍的不斷擴大,甚至向全國范圍輻射。在信息化的環境下,“集中點+網絡+物流”的模式不斷實現了資源的對外輻射,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再其次,多維度融合性。樞紐地區的交通區位條件基本都非常優越,憑借交通優勢,實現人口與產業的集聚。而產業上的集聚又可以引發規模效應,使得地區的功能不斷完善,逐漸發展成為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因此,樞紐經濟作為推動中國實現城鎮化的重要動力,有利于貫徹落實國家整體城市布局的規劃,有利于實現城市內部要素的動態調整,實現同周邊地區的共振發展,最終實現交通、產業、人口的多維度融合。
1.交通概述。徐州是江蘇的“北大門”,古有“五省通衢”,徐州已經初步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管道“五通匯流”的立體化交通格局。而當今,隨著國家交通體系的不斷完善,徐州地區的區位優勢日益明顯。一方面,傳統鐵路干線和高速鐵路相互連接,形成“雙十字”格局,能夠讓徐州以外地區的車流和客流暢通無阻地進入徐州。在河運方面,徐州作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在寬闊的河道中,大量的運輸船舶川流不息,同時京杭大運河徐州沿岸河運碼頭超過百座,徐州也因此而成為京杭大運河上相當重要的大碼頭,成為航運樞紐、商業樞紐以及軍事樞紐。在航空技術設施建設方面,徐州觀音國際機場航班聯通國內外39座城市。徐州地區雖然地處內陸,但是交通位置極其重要,其公路、水運、航空、鐵路四通八達,形成一個綜合性較強的立體交通網絡。徐州地區經過多年的交通運輸建設布局,憑借先天優勢,已經初步構建了現代化的公路鐵路聯運、公鐵水聯運、河江海聯運、海陸聯運和空陸聯運等五大多樣化的運輸體系。除此之外,徐州地區還在積極建設立足本地、面向全國、輻射周邊、接通歐亞的淮海國際陸港中心。
2.立體化的交通網絡。徐州地區鐵路總里程長達786公里,居全國前列,其中高速鐵路390公里,初步完成了以徐州東站作為鐵路運輸中心,以隴海鐵路、京滬高鐵、徐宿淮鹽鐵路和徐新高鐵作為輻射線的高鐵網絡,與南京、濟南以及合肥等城市形成了“一小時都市圈”。而且徐州可以憑借高鐵在三個小時之內抵達北京、西安、上海、杭州等多個城市,市域鐵路網絡已經初具規模。“徐州通,而全國通”,徐州作為南北、東西經濟聯系的關鍵“十字路口”,被稱作“中國鐵路之咽喉”。同時現代化的公路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速,形成了“聯通南北,承接東西”的交通優勢。當下徐州高速公路已基本形成了“縱橫交錯、互通互聯”的總體格局,總里程約464公里,并且高速公路同其他縣市的公路相互連接,實現縣級節點全覆蓋,80%左右的鄉鎮能夠在30分鐘以內實現縣市地區上高速。徐州觀音國際機場作為國際性空港,同時也是國內一級航空干線大型民用航空港,其建設面向“一帶一路”,且徐州地區的空中航線總量已經增加到了30余條。而觀音國際機場也是最為重要的對外航空開放口岸,2018年,徐州至香港的貨運航線開通,這是淮海地區商貿物流中心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2020年,徐州機場正式開通首條國內全貨機航線——徐州到西安的全貨機航線。該航線暢通了西安同徐州的貨物運輸鏈條,增強了徐州的地區競爭能力,更為徐州市進一步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其航空物流空中通道。徐州作為全球航運網絡的重要節點城市,國家級內河水運主樞紐城市。被稱為“黃金水道”的京杭大運河橫穿徐州,徐州基本上形成了以京杭運河以及徐洪河為主要通道,干支相通的航道網絡。此外,也開通了徐州到連云港、徐州到揚州等多條水運集裝箱航線,徐州港并不是單純的傳統內河港,正在“一帶一路”政策環境的帶動下,逐步往內河開放性大港建設的目標前行。綜上所述,徐州地區具備立體性的交通優勢,是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
為促進樞紐經濟的發展,徐州地區必須優化交通運輸條件,實現向產業優勢的轉變。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徐州仍有樞紐功能欠缺、運輸結構不完善、缺乏協同效應、產業融合不充分的相關問題。
1.樞紐功能不完善。首先,當前許多部分鐵路樞紐站的利用程度較低,部分鐵路貨場的利用率不足1/3。同時鐵路貨場的實際作業量同預算相比相差較大,例如部分鐵路貨場設計的到發能力超過1,000萬噸,但是實際年作業量卻不足100萬噸。其次,徐州港碼頭的功能還不完善,例如集裝箱中心辦理站提供的服務過于單一。其次,鐵路干線和公路接駁運輸之間的銜接轉換效率較低,無法應用先進的物流裝備,同時交通基礎設施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足。
2.運輸結構不完善。從徐州地區各種運輸方式的運輸量來看,公路運輸仍占主導地位。長期以來,徐州的公路貨運量和貨運周轉量都比其他運輸方式高,而鐵路貨運量的占比相對較少,和同為鐵路樞紐城市的鄭州和武漢仍有一定差距。由此可見,徐州地區的運輸結構不完善,亟待改變。就鐵路運輸而言,其貨物運輸結構單一,長期以煤炭等能源運輸為主,工業用品和其他輕工產品的占比較小,而且,鐵路貨運量呈下降的趨勢。伴隨著產業升級的要求,徐州地區的部分工礦企業處于關停狀態,所以,鐵路運輸貨運量逐年遞減。同時,徐州地區區域公路體系發達,運價較低,給鐵路運輸方式帶來了威脅。
3.業務協同性差。交通運輸具有輻射效應,然而,實際上徐州地區社會企業同鐵路運輸企業缺乏合作積極性。同時,有關部門缺乏協同性,不能做到跨地區、跨行業的交通協調工作。比如,鐵路運輸和徐州經濟發展的融合程度不足。另外,交通運輸的外部輻射效應較弱,舉例來說,徐州鐵路運輸主要服務于本地的工農產業生產,年發送貨物超過六百萬噸,但是實際上運輸的貨物大多是煤炭,主要供應客戶為本地工農企業,而對外地企業的輻射度不足。
4.產業融合不充分。一方面,徐州作為綜合性交通樞紐,其重要產業類型以交通運輸業、物流中轉、倉儲、機械制造等傳統產業為主,這些產業的功能多樣性不足,同時,缺乏較高的附加值,而以電子商務、現代金融、商貿會展為主的現代產業和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為主的高附加值企業數量較少,還沒有構成完整的產業鏈、信息鏈以及價值鏈,各個產業之間的融合程度不足,產業融合程度也不足。另一方面,即使是傳統產業,比如交通運輸業,徐州地區尚沒有形成具備較強實力的大型物流企業,還不能和現有的鐵路運輸、公路運輸和航空運輸的良好互動局面。
1.優化淮海經濟區空間布局。地區應該以建設綜合交通樞紐為主旨,打造樞紐經濟的戰略支點,建造功能分明、業務協調、具有特色、產業引導的規劃體系,充分調動能促進樞紐經濟發展的各項要素資源。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的重心城市,應該利用經濟區的政策優勢,強化城市功能區的布局,制定區域聯動發展的機制。首先,徐州要做好落后產業的轉移。憑借淮海經濟區的區位優勢,淮北距離徐州60余公里,具備承接落后產業的先天條件。徐州則可實現產業的轉移。其次,徐州應該疊加經濟的輻射力和政策的引導力,吸引周邊勞動力流入。再其次,徐州應該推動技術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工作,搭建創新平臺,在鞏固工程機械制造業基礎上,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現數字轉型。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應和其他功能區實現產業置換和轉移,優化經濟區布局。
2.優化運輸結構。首先,徐州地區應該積極落實國家關于碳中和的工作部署,優化交通運輸的結構,充分發揮徐州在鐵路運輸和內河運輸方面的優勢,提高鐵路和水運貨物運輸所占的比重,例如可以構建一個鐵路主要承擔干線運輸,而公路則承接零擔集散運輸,積極建設面向淮海經濟區,聯通整個國家的公鐵聯運體系。其次,徐州地區還應該加快鐵路專線建設,實現鐵路通港區的高速連接,構建更高效率的鐵水聯運體系。再其次,徐州還應該研究公路轉鐵路,公路轉水運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制度,采用市場推進手段實現運輸結構調整。
3.壯大樞紐運營主體。首先,徐州應該鼓勵本地企業通過多種形式,如戰略聯盟、運營合作、資源共享的方式同大型交通運輸集團實現戰略合作。其次,徐州有關部門還可以推出優惠政策積極引進大型物流企業落地徐州,如招商局物流集團有限公司、中鐵集裝箱運輸有限責任公司等,從而積極發展干線運輸、倉儲服務、配送服務和業務分撥服務等,提高物流產業對周邊的帶動作用。再其次,有關部門還可以依靠鐵路班線物流網絡,集合本地配貨網絡,同其他淮海經濟區的物流主體相互協作,帶動市場主體迅速發展。
4.發展產業集群。根據樞紐經濟理論和產業集群理論,徐州地區應該實現三類產業的集群,首先是共生產業。這種產業指的是由于徐州交通樞紐的存在而直接產生行業,比如交通樞紐建設企業、公路鐵路企業、倉儲企業、搬運企業、設備租賃企業等。這些是徐州地區交通運輸發展的基礎產業,同時也是核心要素。其次是依存產業。主要指的是依靠基礎產業而發展的企業,包括能源加工、食品加工、機械加工、現代制藥以及其他加工業。依存行業不但完善了共生產業的價值鏈,而且還集中了要素資源,提升了交通樞紐經濟的綜合性。再其次徐州應該積極開展產業機構升級,打造“6+4+N”的現代工業新體系,堅持一手推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一手推進新興產業的培育,打造工程機械、智能設備、特色裝備和汽車零部件的綜合工業體系,推動生物制造、智慧醫療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最終實現高端化、智能化、數字化產業的集合。
5.加強樞紐業務聯動協同。首先,樞紐經濟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因此,徐州地區應該加強同其他物流樞紐的溝通和協調,舉例來說,徐州地區可以開展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的信息交流,可以在國際運輸業務、聯運業務和信息互聯溝通方面進行合作。其次,徐州還應該創建國際物流與國內物流的通道,實現陸海互動,東西互濟的開放式格局。再其次,徐州還應該積極布局周邊,在鄰近區域打造設施完善,獨具特色的物流基地,實現徐州綜合交通樞紐的功能延伸,與其形成業務方面的良好協同。
徐州是重要的綜合性交通樞紐,在建設國際陸港方面具有天然優勢。筆者對樞紐經濟的內涵和特征進行了闡述,并總結了徐州的交通優勢和存在的問題,最后,從多個角度提出了促進徐州交通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