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洋
由中國唱片集團出品的四集音樂人文紀錄片《唱片里的中國》于2022年6月6日至9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并于7月20日在騰訊視頻和愛奇藝等網絡平臺同步上線。這部紀錄片以唱片和音樂為媒介,向廣大觀眾講述了唱片背后鮮為人知的人物故事和時代記憶,帶著大家重溫了那些經典的音樂作品,呈現了一幅中國百年社會變遷的宏偉圖景,受到了《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級媒體的高度好評。《人民日報》認為這部紀錄片“不僅講述了中國唱片業的發展歷程,更通過與唱片有關的人的故事,折射中國社會生活變遷和幾代中國人難忘的音樂記憶。”《光明日報》評價這部紀錄片“不僅是在一味地回望過往,而且是在觀照當下,放眼未來”。本文重點從內容、敘事和價值三個方面來深入分析該片用音樂傳播經典之聲的主要特色。
《唱片里的中國》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以唱片和音樂為選題切口,聚焦其背后諸如修復師、演奏者、收藏愛好者等普通人物所經歷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以小見大反映社會變遷和時代主題。
1.聚焦細分話題。無論是對于紀錄片,還是對于其他內容產品,聚焦細分話題主要是從宏大的時代背景下選擇一個焦點展開,而不是面面俱到應有盡有。音樂紀錄片本身就已經是一個相對較為細分的話題領域,而《唱片里的中國》則選擇了進一步細分,從而聚焦到了音樂領域中為大眾所忽略乃至遺忘的唱片話題,使自身與眾多同領域的其他紀錄片形成了差異化,并在此基礎上深挖這一話題,娓娓道來,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該片雖然僅有四集,但它專注地講好唱片這一細分話題故事,為觀眾呈現了包括黑膠唱片、薄膜唱片、激光唱片、數字唱片等在內的各種類型的唱片及其背后的故事,增長了觀眾關于唱片的知識。再如,具體到紀錄片的第三集《旋轉的光陰》,它重點以磁帶中的金曲為敘事線索,聚焦呈現了改革開放那段閃亮的歷史,勾起了廣大觀眾的集體記憶。
2.發掘平凡人物。平凡人物背后的閃光點是包括該片在內的所有紀錄片最富價值的創作源泉之一,紀錄片通過發掘百姓身邊的平凡人物,講述他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不平凡的人格光芒,讓觀眾在別人的故事中照見自身,發現時代。該片較少選擇那些大家耳熟能詳轟動一時的大人物,而是更多地用最質樸的語言和最真實的畫面記錄著一個個與唱片有關的平凡人的故事。例如,在第一集《永不磨滅的刻紋》中,紀錄片講述了一個年僅21歲的普通人物壽小鈞與唱片的結緣故事,在他每月工資只有22元的情況下,就花了2.4元購買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張唱片——馬玉濤的《看見你們格外親》,從那以后他對唱片的熱愛就一發不可收拾。又如,在第二集《樂聲如訴》中,來自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一位普通成員王賓,帶領觀眾回憶了自己用民樂演奏《梁祝》的故事,他還栩栩如生地講述了當時的自己是如何參與灌制黑膠唱片的情形,雖然他并不是音樂大家,但是在他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一位普通音樂工作者對探索傳統民樂與現代音樂的融合創新的執著。
3.折射社會變遷。用影像記錄重大事件和社會變遷,既是紀錄片的重要文化使命和時代使命,更是觀眾借此銘記歷史思考未來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百余年的黨史和七十多年的新中國發展歷程為當代紀錄片創作提供了大量的新空間,越來越多的紀錄片創作團隊潛入社會深處,從不同的視角敏銳捕捉日新月異的生活,為社會變遷留下了一幅幅生動的畫卷。該片就是從一張張小小的唱片及其背后的故事折射社會變遷的優秀紀錄片。例如,壽小鈞自費帶著電唱機和珍藏的黑膠唱片奔走于全國各地為廣大老百姓播放紅色歌曲的線索背后,其實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著全國各族人民在建立新中國后為改變積貧積弱的中國而進行的不懈努力,以及這些努力所積累形成的天翻地覆的變化。再如,從黑膠唱片到數字唱片的唱片形態和介質變化背后,對應著整個中國社會發展的多個歷史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建設,從改革開放到發展數字經濟,既是唱片的小歷史,又是中國發展縮影的大歷史。
《唱片里的中國》以微觀化、代入感、歷時性的敘事手法,帶領廣大觀眾重溫了一曲曲動人的旋律,聆聽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翻閱了一幅幅怡人的畫卷,在發掘時代之音里平凡人生命軌跡的同時,引發觀眾的懷舊情感和共鳴情緒,書寫了生活的變化和時代的流動。
1.微觀化:觀照個體情感。過去很多紀錄片的創作習慣于采用宏觀敘事的策略塑造強烈的家國情懷和高大的英雄形象,但隨著文化語境的轉變和媒體傳播方式的融合,宏大敘事或多或少地與觀眾之間產生了某種疏離,于是越來越多的紀錄片開始轉向以微觀視角關注中國社會各階層中普通人群的個體話語。該片在敘事方式上就有明顯關照個體生命細膩情感的色彩。例如,紀錄片以微觀細膩的拍攝手法向觀眾展現了唱片母版修復師、黑膠刻紋師、作曲家、盲人演奏家、音樂發燒友、業余合唱團團員等個體身份,而在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這種堅持精神、專注態度以及對生活的熱情,雖然并不那么驚天動地,卻以其真實性和生動性感染著廣大觀眾。再如,第二集《樂聲如訴》中,黑膠刻紋音頻工程師邵善均手把手地教授徒弟沈宇航刻紋技藝的畫面,使這一即將消失的傳統唱片工藝在師徒二人全神貫注、心手相傳的場景中得到了升華。
2.代入感:引發觀眾共鳴。在微觀敘事的基礎上,紀錄片如果能夠進一步為觀眾創造一種代入感,讓他們的情感隨著紀錄片的敘事節奏而緩緩流動,將會引發更強烈的移情和共鳴效果,使他們將故事中的人物經歷、時代背景與自身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從而創造一種感同身受的體驗。該片創造這種代入感的方式主要是利用音樂本身,在講述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人物故事的時候,緩緩地響起相應的音樂作品,一下子把觀眾拉回到了自己曾經所經歷過的那個年代的特定場景中。例如,在講述建國前后那段時期的唱片記憶之時,該片為觀眾播放了激情澎湃的《義勇軍進行曲》和《黃河大合唱》等革命歌曲,再配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原聲講話,一下子點燃了觀眾內心激情澎湃的青春烈火,感受到了新中國的活力。再如,在第三集《旋轉的光陰》中,歌唱家李谷一和她那耳熟能詳的旋律一出場,就把觀眾帶回到20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彼時大江南北街頭巷尾如沐春風的感覺再次涌上觀眾心頭。
3.歷時性:講述奮進歷程。紀錄片是對生命狀態、社會現實、歷史變遷等方面進行的真實寫照,它反映了創作者對某一特定話題的嚴肅解讀和深度思考,并希望觀眾在觀看完之后有所啟發、有所收獲。正是因為紀錄片有對人物、事件和歷史的忠實記錄和完美還原,也就決定了大部分紀錄片的敘事都具有明顯的歷時性特征,該片也是如此。例如,在為大家呈現不同物質介質唱片形式的同時,該片也將不同歷史階段的唱片所保留下來的經典音樂作品和觀眾的集體記憶相互交融在一起,匯聚成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復調交響,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整個社會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以及身處其中的一個個普通人在特定時代的奮斗歷程。更進一步講,該片雖然聚焦于以唱片為載體的音樂傳播史這一細分話題,但每種唱片介質背后其實都是中國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的縮影,四集紀錄片連起來的歷時性敘事手法,在呈現唱片演變過程的同時講述了中國社會變遷的宏偉圖景。
《唱片里的中國》通過潛心挖掘唱片及相關人物的故事,帶領觀眾對音樂經典和歷史變遷進行了濃縮式回顧,激勵人們在時代聲音中尋找生活軌跡,在時代價值中奏響奮斗頌歌。
1.激活經典銘刻集體記憶。無論是唱片本身,還是唱片所保留下來的一首首經典音樂,都是時代的符號和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普通人的經歷與印記,它既承載著每個個體的諸多美好回憶,也承載著全部個體匯聚成的社會共同體的集體記憶。該片每一集都將那些耳熟能詳的音樂經典與所講述的時代發展和人物故事交融在一起,不斷地強化著觀眾的集體記憶。例如,第三集《旋轉的光陰》講述了出道60年的歌唱家李谷一在1980年錄制音樂磁帶《鳥翅》的故事,而這首經典音樂在當年可以說是回響在中國大地的“流行歌曲”。該片以磁帶作為回憶的情感引擎,以李谷一《鳥翅》專輯中的多首經典歌曲為背景音樂,將時代的奮進、激蕩的思潮、精神的感召與音樂的享受有機交融在一起,完成了集體記憶的再次激活與深度銘刻。
2.繼往開來賡續文化根脈。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深厚歷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根”和“魂”,而從夏商周延續至今的中華音樂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的當代中國青年,如何發揮傳統文化優勢,傳承與創新中華文明之根脈與魂魄,也是我們在時代變局下應該認真思考的重要話題。該片沒有喋喋不休的說教,卻以循循善誘的方式告訴當代青年堅守并發揚我們的傳統音樂文化。例如,第四集《回聲越千年》中,講述了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年輕人繼往開來賡續文化根脈的故事,他們當中既有積極推進國樂復興計劃的民族音樂愛好者向迪,又有蒙古族長調民歌代表性傳承人阿拉坦琪琪格。這些人在不同的地區以不同的方式傳承著民族音樂與傳統文化,讓文明的薪火在中華大地上綿延不絕。再如,本集還以更有趣的方式同時呈現了兩千多年前曾侯乙編鐘奏響的《千古絕響》錄音和身處太空站的宇航員王亞平彈奏古箏的視頻,表達了文化血脈代代相傳的深刻意味。
3.砥礪青年奏響奮斗頌歌。歲月的華章總是在青年披荊斬棘的前行中書寫,歷史的鼓點總是在時代轉進的關鍵處敲響。在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重要歷史時刻,該片也同樣為廣大青年奏響了昂揚的旋律,激勵著大家不負時代的重托,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以工匠精神和飽滿熱情從點滴做起,擔負起復興的大任。例如,第一集《永不磨滅的刻紋》介紹了一位普通的唱片母版修復工程師,他的名字叫做錢益鈞,雖然很少有人聽過這個名字,但他是一位真正的幕后英雄,為中國唱片事業默默奉獻了半個世紀。在從業的49年當中,他以精湛的修復技藝和可貴的工匠精神對徒弟們言傳身教,鼓勵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辛勤耕耘、艱苦奮斗,這種精神也感染了身處各行各業的年輕觀眾。再如,第三集《旋轉的光陰》所播放的時代金曲,既引領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年輕人的改革熱情,又舞動了身處百年變局的當代青年們的青春氣息,使他們熱血沸騰并躍躍欲試。
紀錄片《唱片里的中國》以不同時代的唱片介質為核心話題,從微觀視角切入,通過見微知著的鏡頭和影像,講述了來自唱片以及音樂領域的普通個體和他們所代表的群體與唱片之間的生動故事,在人性的光輝中折射出時代變遷烙刻下的集體記憶,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所創造的偉大歷史奇跡和巨大社會進步,砥礪著當代青年傳承優秀文化勇擔復興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