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琴 程遙
蕓蕓小人物,是這個世界的主要組成部分,更是社會發展的基石。新聞人物未必是豐功偉績的英雄、眾人追捧的紅人、社會影響力大的巨星等大人物,小人物身上有好故事、也能出好新聞。尤其是縣級融媒體,關注小人物,挖掘好故事,往往有超出想象的新聞價值和社會意義。近年來,樂清市融媒體中心積極踐行“四力”,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上下功夫,扎扎實實關注時代生活,深入普通人日常,體會人間溫情,找到亮點,傳遞正能量,推出了系列小人物好故事新聞原創報道,如“愛心傘姐”李翠蘭、“樂清F4”、快遞小哥林阿永、超人車夫陳正定、燒餅哥陳敬奎、羊肉面老板林宏滿等,獲得了深遠的影響力和廣泛的受眾面。這些小人物的故事,最能打動人心,最能展現這個世界的真情厚意,更生動詮釋了樂清融媒體踐行“新聞為民”的報人情懷和關注大眾民生的媒體擔當。怎樣講好小人物的好故事,打造人們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實踐給出了啟發,讓樂清市融媒體中心找到精準生動報道的方向。
在最平凡普通的小人物身上感受到溫暖,不得不提浙江樂清的“愛心傘姐”。“愛心傘姐”名叫李翠蘭,是一位來自安徽的城市環衛工,沒有什么文化,是普普通通的一位中年大媽。之所以環衛工李翠蘭會被全國人民親切地稱為“愛心傘姐”,起因要追溯到2019年6月19日傍晚,樂清市人民檢察院的干警、樂清市區伯樂西路文明巡路員張月荷,在巡路時遇上雷陣雨卻沒有帶傘。此時,路邊一名環衛工默默拿出一把舊雨傘遞給張月荷。起先,張月荷以為是環衛工人自己的雨傘,不肯要。這位環衛工人忙說:“不是我的傘,是別人不要丟了,我撿過來的,都洗干凈了?!彼€指了指清潔車:“一共50把雨傘,都是專門給過路沒帶傘的人救急用的?!庇暝较略酱螅辛藗憧梢該跤甑膹堅潞?,心里一片暖,她拿出手機拍下環衛工人的身影,在朋友圈發了條信息,表揚這名環衛工人用心又特別的善舉。
筆者是張月荷的鄰居,和她也是微信好友。當天在朋友圈看到這條信息,馬上找到她詢問詳細情況,并立即組織團隊策劃新聞采編安排。環衛工撿拾舊雨傘送路人的故事,就此浮出水面。經過《樂清日報》和中國樂清網微信公眾號、浙江新聞客戶端的陸續發布,李翠蘭的故事插上了翅膀,飛向全國。
“小人物”李翠蘭的魅力有多強?“愛心傘姐”系列報道總點擊量達50萬+,為宣傳身邊好人好事、弘揚正能量發揮了積極作用,也提升了浙江樂清這座城市的溫度,更為助推樂清文明城市創建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度嗣袢請蟆贰⑿氯A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中國文明網等主流媒體紛紛轉載報道,中國文明網、最美浙江人等18家微信公眾號紛紛轉發。6月26日晚,新華社微信公眾號以《她收集了50多把棄傘,就等著下雨……》為題轉載報道,僅半個小時點擊量就突破了10萬+。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也報道了《溫州女環衛工撿50多把棄傘 為雨天的行人送去溫暖》,通過電波將李翠蘭的好人事跡傳播至千家萬戶。10月11日,由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主辦的“講述中國民間故事”的正能量合伙人公益研討會中,“愛心傘姐”李翠蘭作為典型人物上臺演講,被近百家媒體大咖關注并點贊。
李翠蘭的故事之所以感人,離不開她環衛工人的身份,更離不開她微薄收入下節儉惜物的生活態度。在對李翠蘭的采訪中,我們了解到這位可愛的大媽,不忍心“壞了的傘不修修,就這樣扔了”,更不忍心看“下雨天路人沒撐傘”。也正是這可惜可憐的同情心,引發了社會多數人的共鳴,成為都市新聞中的暖心人物。可以說,這條從朋友圈里挖掘的小人物新聞,背后依靠的,正是我們這個社會人人追求互相扶持抱團取暖的動人且美好的心愿。
怎樣能講好小人物里的獨特故事,贏得受眾的關注關心?在筆者看來,挖掘新聞背后的細節十分重要,往往正是這些細節的精準處理,凸顯出小人物的可貴品德品質。2021年10月11日下午,樂清市北白象鎮鶴浹村一女司機誤把油門當剎車,駕車撞毀護欄沖入3米深河,生死瞬間,四個大叔跳河奮力救人,司機剛被救出,車子就沉入了水中。這一幕正好被現場監控拍了下來,但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
記者前往現場,發動群眾全城尋人。經過為期數天多人參與的尋人活動,終于得知了他們的身份:陳加義,66歲,群眾,水管工;陳靖弟,58歲,中共黨員,水管工;南君武,52歲,群眾,店鋪店主;張成良,51歲,群眾,貨車司機。四位平凡大叔、平民英雄。為彰現大叔非同一般的魅力,融媒體中心立即策劃推出了相關報道。10月13日晚,樂清市融媒體中心全網首發《實拍!樂清一女司機開車墜河,4名男子跳河奮力救人全過程……》的新聞報道,當晚引發網友熱議。隨后被《人民日報》、新華社、新華網、光明網、中青網、《浙江日報》等數十家媒體轉發,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網友評論稱贊“樂清真是個有愛的城市”。后這4位平凡大叔分別獲得“見義勇為”“最美樂清人 樂清好人”等榮譽,并在當年10月入選溫州好人榜。在12月份開始的2021年度樂清市志愿服務宣傳推選活動網絡評選活動中,陳加義、陳靖弟成功入選最美志愿者行列。
平均年齡56歲的他們,從事的都是最普通最常見的工作,平日的生活中也極少有高光點,也沒有榮譽或大成就“傍身”??墒窃谖ky時刻,在生死關頭,他們卻做出了高度一致的選擇——跳河救人。除了陳加義和陳靖弟是同事外,互不相識的他們還分工明確,配合默契,合力完美完成突如其來的救人重擔。網友們還貼心給他們四人起了組合名——“樂清F4”。
記者對四位大叔救人進行后續采訪,他們剛剛登臺領獎、被眾人鼓掌表揚,卻仍是十分默契且低調地說:“做了一件小事,是我們應該做的!”而領完獎后,他們又立即重新回歸各自的工作崗位,正如他們救完人后馬上重新拾起手頭的活繼續干一樣,從容而淡定。無數受眾在報道和視頻中看到他們驚心動魄的救人過程,都情不自禁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新聞報道中,記者注重對細節的抓取,使新聞事件脫離了常見的好人好事描述,使人物形象更為飽滿生動,事跡更凸顯獨特之處,更接地氣,更引共鳴,成為人人愛看、人人稱贊的好故事和好新聞。正如事后阿里巴巴給“樂清F4”的天天正能量頒獎詞中寫道:救人,他們分秒必爭不曾猶豫;事了,他們光著腳重歸人海,繼續為生活打拼。司機、水務工、小店店主……平均年齡“50+”的他們,是你我身邊最質樸的勞動者,更是值得這個社會敬仰的“最帥F4”。樸實的善良最能動人……
這世間從來就沒有那么多與生俱來的英雄,更多的是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平民,這一份勇氣和勇敢,是人性美和善生長出的力量。做這個報道,我們內心始終在想一個問題:如果換作我,我也會這樣做嗎?我們不斷用細節來充實人物行為,用主人公最樸素的想法和話語拉近與大家的距離,從而得出:這場看似平常的救人,大多數人難以做到,故而極為可貴。
一個燒餅,一碗羊肉面,也能成好新聞,你信嗎?先說一個燒餅的故事。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的陳敬奎,今年41歲,來樂清務工已有18個年頭。平時默默無聞的他,在2021年的12月突然成為了一名“網紅”,大家親切地喊他“燒餅哥”。原來,他和樂清城區多所學校的數千名學生一直有一個約定:只要考100分,就能到他這里免費領取兩個剛出鍋香噴噴的燒餅!這件激勵學生們刻苦學習的事,他堅持做了4年,風雨無阻,從未食言。“滿分燒餅”也成為學生心中最暖心暖胃、在意向往的獎品。陳敬奎送燒餅這件暖心事經樂清市融媒體中心報道后,該新聞隨即被《人民日報》、新華社、新華網、光明網、中青網、浙江新聞等70多家媒體轉發,并上了微博熱搜榜第一名,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感動了眾多網友,他們評論稱贊:“小舉動,大溫暖”。
再談一碗羊肉面的故事。林宏滿是樂清一家羊肉面店的店主,是一名退伍軍人。2021年12月17日23時許,天氣寒冷,一名老人顫顫巍巍地獨自到宏滿面館就餐。為了方便老人食用,這碗面,林宏滿煮了三次。當和老人聊天,并瞄到老人隨身攜帶的殘疾證后,宏滿為老人免了單,希望這份美食能給老人溫暖。對店老板的這份好意,網友們都被感動:“這才是樂清版的深夜食堂?!边@碗羊肉面,也被全國、省級媒體紛紛轉發,12月28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聯合樂清市融媒體中心為林宏滿頒發正能量特別獎及獎金5000元。
美食可以做很多文章,但美食包含著的情義滋味更濃。一位是燒餅鋪的老板,一位是羊肉面店的老板,他們所付出的,只是親手所烹制的食品,看似成本不高,卻因“初心”和情義而價值不菲。
在采訪燒餅哥陳敬奎時,記者得知如果說激勵孩子學習是陳敬奎送燒餅的初心,那么童年因家里貧窮而輟學的生活經歷,尤其是走上社會后意識到知識的可貴,是他將這件暖心小事堅持下來的動力。他欣賞靠自己努力取得滿分的學生,看著孩子們努力考100分,比賺錢還開心。因此他便決定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用燒餅來獎勵學生,給他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而積極向上的記憶。新聞走紅后,陳敬奎還將自己的燒餅攤取名為“100分燒餅”。拿百分試卷領燒餅的學生越來越多,四年里最多一次送出去17份,而如今一天都要送出去60多份。這看似賠本的買賣,陳敬奎卻越做越開心。
“這件事,對我們的人生也很有意義,老公經常開玩笑,以后這些孩子們考上清華北大了,也許還會想念我們的燒餅。”這是他妻子陳靜的話,雖然現在每天免費送出去很多燒餅,但也得到了很多家長們的支持,生意比以前更好了,樂清是一座很溫暖的城市,他們在這里感覺很幸福,有奔頭。
林宏滿之所以為殘疾老人選擇“免單”,與他退伍軍人的責任感息息相關。當兵的經歷,是刻在林宏滿骨子里的自豪。2009年至2011年,林宏滿在部隊守衛邊疆,退伍后回到老家,經營了這家面館。他還在朋友圈說:“作為一位退伍老兵,應當關心這個社會的冷暖,這碗面是我的一份溫暖。你若有困難,可以免費來這里吃碗面?!痹诓筷爼r,出門就能感受到很多群眾的愛戴和尊重。那時感受的溫暖,讓林宏滿感恩至今?;丶覄摌I后,他想通過一碗面、一碗湯的裊裊熱氣,力所能及地將善意傳遞。
在我們的后續采訪中,也得知了林宏滿做的更多暖心事。他常在能力范圍內給予他人溫暖,雖微不足道,卻一直堅持。店里除了賣羊肉面,他考慮到有些人經濟條件不好,于是一碗青菜肉絲面的價格一直堅持8元不漲價;有客人要求面多一些,他便多煮一些,加量不加價;有人來問路,店里如果不忙,他便會親自帶對方走過去,直到找到目的地;顧客點面備注是自己的生日,他會手寫一份生日祝福,再附贈一個煎蛋?!拔宜龅恼娴亩际切∈?,這個事情受到這么多人的認可,我想還是大家對暖心社會和向善力量的認可。”宏滿在微信里給記者回復道。
普通人看似小的行為,往往蘊藏著巨大的新聞能量。新聞能否打動人,并不在于價值高低、事件大小,而是在于是否“以人為本”,是否關心人民群眾所關注和在乎的事,是否把百姓的喜怒哀樂化為報道的情感導向,成為有溫度、有血肉的社會新聞,感動人、啟迪人、引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