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平
(曲靖市麒麟區能源局,云南 曲靖 655000)
當前,我國的煤礦企業已由專門的監管部門進行監管,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呈現出一定的獨立性和專門性,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但是在煤礦企業的組織結構方面,煤礦安全監管體制及監管模式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事務管轄、級別管轄無明顯劃分等。因此,為了保證煤礦企業相關工作人員的安全,促進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本文針對礦安全監管體制及監管模式中產生的問題,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措施,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在分析煤礦安全監管體制及監管模式中出現的問題之前,先初步了解什么是煤礦企業的安全監管體制及監管模式。其中,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與煤礦企業安全監管部門共同構成了煤礦企業的安全監管體制[1]。安全監管模式是指煤礦企業在綜合考慮企業內部因素、外部因素的條件下,所選擇的進行安全監管的方式。在研究煤礦安全監管體制與監管模式時,要結合實際生活,以實際的煤礦企業為例,結合煤礦井下的安全現狀,在不斷的對比分析總結中得出結論。
煤礦井下作業是高風險行業,其關乎著礦工的生命安全,也關乎著社會的穩定發展。如果煤礦企業生產缺乏相關科學技術的支持,就容易埋下隱患,再加上安全管理的疏忽就易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而科學技術是研發新工藝和新裝備的前提,新工藝和新裝備的推廣使用一定要有充足的資金作保障,而資金問題又是煤礦企業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重視加大對煤礦企業的投資,加大對新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保障煤礦企業的投入資金,進一步推進煤礦的新技術研發推廣,為煤礦安全生產提供技術支持,這就是常說的“安全第一,技術先行”。
根據相關調查研究發現,多數煤礦從業人員文化水平較低,安全生產知識欠缺,安全意識薄弱,在遇到相關安全問題時,這些從業人員不懂得保護自身的安全,一味地聽從一些領導,為了效益而冒險指揮蠻干,這種情況就導致了煤礦工人對安全隱患的視而不見,對自己安全的漠視以及對安全管理的盲目聽從而發生事故。在一些小規模的煤礦中,存在著文盲從業人員的現象,這些工人對井下安全生產自身權利和義務不了解,缺乏相關的安全知識和意識,就使得不敢行使“不安全拒絕生產”權利,最后冒險蠻干釀出事故。因此,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以及煤礦企業一定要注重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教育培訓和提升。
當前煤礦企業的安全監管體系缺乏外在監督機制。外在監督機制十分必要,如果缺少外在監督機制,則會導致以下4 個問題:①企業的安全監管體系失去其原有效力;②導致安全監管體系中相關權力異化膨脹,權力實際效用減少;③會導致企業的安全監管體制與監管模式失去其相應作用;④會導致一些違法違規行為得不到相應的懲罰,使違法者逍遙海外。而如果存在外在監督機制并且其能很好地發揮作用,這會為煤礦企業的安全監管工作帶來諸多好處:①石安全監管的覆蓋面更廣,為煤礦企業的安全工作做好保障;②能切實保障煤礦企業相關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③是能夠規范相關人員的行為、權力,防止出現權力異化膨脹的局面;④外在監督機制會使整個安全監管體系更加透明、高效。
(1)現有的監督體系加大了煤礦企業的經濟壓力?,F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的現狀,地方政府掌握著行政權力,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可能會導致一些企業不能按照正常步驟進行,加大經濟壓力。每個煤礦企業都會有安全培訓工作,但是很多安全培訓工作都流于形式,缺少實際意義。一些煤礦企業的安全培訓工作是所有部門一起進行,不同部門分管不同的職責,培訓的內容卻一模一樣,這就使得安全培訓失去了其實際效益,加大了企業的培訓經費。且很多時候培訓的地點選在景點、風景名勝出舉行,這就使得安全培訓的內容不是重點,而參觀景點反客為主,成為主要內容。這一行為不僅沒有達到安全培訓的效果,還增加了企業的培訓經費,加大了企業的經濟壓力。
(2)現有的監督體系加大了煤礦企業的行政壓力。當前我國監督體系中,多個部門共同使用一套監管模式,這就導致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等受到影響,且企業的工作效率下降,在監管上會消耗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比如,當我國頒布或下發新的制度或條例時,會有多個部門同時對企業下發同樣的指令,而企業在收到后還需要一一整理并按流程回復,這就大大增加了企業的工作量,耗費了更多的時間、精力,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加大了企業的行政壓力[2]。
各地地方政府掌握著地方的執法權利,這一舉措有好處也有相應的弊端。例如,地方政府可能會盲目追求企業的經濟效益,從而很容易興起地方保護主義,不利于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不利于國家經濟的長久健康發展。國家設立得監管體系本意是為了更好地監管企業的運行,保障其安全運行及管理,但是由于實際情況中,監管體系達不到特定要求,使得監管不能夠落實到企業管理。
安全監管隊伍中人員數量不足,而且監管人員普遍專業素質不夠。很多監管人員在上崗前沒有學習過相應的專業知識,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學習、培訓,專業能力不夠,不能很好地勝任監管工作。且很多監管人員不愿擔任安全監管人員,因為安全監管人員數量少,一個人需要負責好幾個煤礦的安全監管工作,不僅很累,還可能導致每個煤礦都不能很好地監管,在一些地方。且安全問題事關重大,一旦出現安全事故,安全監管人員難辭其咎,這就增大了其心理壓力。
自1978 年以來,我國不斷進行著煤礦產業的產業結構調整,煤礦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效路人皆知,因此煤礦產業結構的調整非常必要。1998 年我國進行了一次較為大型的煤礦產業結構調整,2004 年、2008 年、2014年先后進行了多次煤礦產業結構調整。以2014 年云南省的整合重組產業結構調整為例,這次調整將安全生產放在了首要地位,根據相鄰煤礦產量為標準,關停一些產量小、風險高、資源枯竭的小型煤礦,將全省煤礦數量在原有的基礎上至少減少了400 個以下,從此云南的煤礦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
明確企業安全生產責任。煤礦企業對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企業應按照相關標準,加強對煤礦生產的安全管理工作。在生產方面,應選用有相關專業技能的工人,嚴格按照安全生產標準要求進行,企業內部也要將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工作當做重點來抓,將責任細化到每個部門和個人身上,要確保煤礦的安全生產“萬無一失”。
明確政府的監管責任。企業要做安全生產責任主體,而政府要做安全監管責任主體。因此,政府與企業要相互溝通協調,細化政府的監管標準,對企業的安全生產做好嚴格的監管把控,按照“煤礦安全規程”的規定進行嚴格審批把關,做到在政府的監管下,煤礦的生產透明無死角,煤礦井下的生產時時刻刻都是在政府的監督掌控之中,這樣才能保障煤礦的生產安全有序。
建立健全煤礦企業安全管理制度。企業要建立健全企業安全管理制度,就要將制度落實到每個部門每位員工,所有部門要步調一致、群策群力進行管理,共同遵守安全管理規定。只有這樣,整個煤礦人人服從安全生產的監管,才能提高員工對安全監管的重視程度,才能讓每個人都有對安全監管的主體意識,從而高效地促進煤礦企業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只有要安全管理制度各個層面出發考慮制定,才能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讓煤礦的安全生產有保障。
落實煤礦企業安全監管述職制度。當前很多企業中難免會出現員工對安全監管不重視的現象,為加強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必須加強員工對安全監管的重視程度,因此,煤礦企業要實施定期的安全監管述職制度。實施定期的安全監管述職制度,并將述職情況與年終獎、績效考核、升職加薪等獎勵結合起來,提高企業員工對安全監管的重視程度,使得企業每個部門都與煤礦生產的安全監管相聯系。在這種述職制度下,明確企業職工的工作方向,促進煤礦生產安全管理的落實。
建立健全煤礦企業安全監管數據檔案管理體系。如今,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大數據的扶持,煤礦企業也不例外,我們可以通過大數據對煤礦企業的安全監管工作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對過去監管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并對今后安全監管工作的進行預判和改進并提出建議和整改方法。在此過程中,所有的數據分析都應對社會大眾保持公開,同時實施相應的獎勵機制與懲罰機制,以提高企業員工對安全監管的積極性,完善安全監管體系,達到保障安全生產的目的。
根據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標準以及相關制度落實安全管理制度。政府根據企業的安全生產標準對企業的發展情況進行評判,因此,若煤礦企業想加大安全監管力度,提高監管效率,就需要嚴格遵守有關安全監管的法律法規,嚴格落實安全監管政策。
創新監管模式。國家應允許高質量的煤礦企業進入安全監管市場,同時對煤礦企業的安全監管過程及成效進行嚴格的審核評估。除此之外,安全監管不僅涉及煤礦企業,還涉及諸多其他產業,政府還可以結合相關產業的安全監管進行不斷創新完善,通過安全監管模式的不斷創新、完善,從而避免因安全監管不到位的問題造成安全事故的發生[3]。
做好監管模式的協調工作。為了使安全監管更高效,不僅需要引入創新的監管模式,還需添加必要的生產技術和管理形式,協調多方力量,融合多方監管成果,從而使得安全監管更加高效。在引入新技術、新理念、新的管理模式時,要做好各方的協調工作,使新技術、新理念、新的管理模式能更好地融入原來的監管模式中,同時還要做好企業員工的培訓工作,增大員工們對引進新內容的熟悉度,從而使得工作效率更高,成果更加顯著。在新模式得到切實實施后,要加強對新模式、新理念的推廣,使理論得到實踐證明,促進我國煤礦企業安全監管制度的進一步發展。
健全政府煤礦監管服務管理。政府是調控與管理煤礦企業的主要部門,因此,政府要加強對企業的服務管理,對于煤礦企業,最主要的就是安全服務管理工作。政府要根據市場發展情況及時向企業傳送新技術、新理念等,使煤礦企業能及時把握市場導向[4]。除此之外,政府還要提供法律援助服務,在規范煤礦企業行為的同時,為其提供法律保障,保障其發展。
煤礦安全體系大環境的創建既需要硬實力的技術支持,又離不開軟實力的文化支持,因此,和諧穩定的生產氛圍以及相關安全文化的推廣對創建煤礦安全體系有很大作用。為營造和諧穩定的煤礦安全體系大環境,以下3 個方法實現:①,創辦安全文化交流會。政府或企業可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進行講座學習,介紹如何促進安全監管的方法,分享其在煤礦企業安全監管方面的經驗,通過講座學習,擴展企業員工及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②創設煤礦安全監管榜樣工程。通過對實際例子的講解學習,成功例子的經驗分享以及對比分析,從而發現自身企業存在的問題,對監管模式進行調整,進一步促進安全監管體制的完善[5]。③實施煤礦安全監管獎勵機制。通過獎勵機制,對安全監管效果好的企業或團體進行一定的獎勵,提高管理人員及企業員工對安全監管的重視程度,從而加大監管力度,提高監管效率,推動和諧穩定的煤礦安全體系大環境的建設。
煤礦企業是為社會提供資源的生產型企業,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關乎著社會的穩定和當地經濟的發展,這就決定了煤礦企業的特殊性,而正因為煤礦企業有其特殊性,煤礦安全監管體制及監管模式就更值得我們重視。本文通過對煤礦安全監管體制及監管模式的分析,提出了現階段煤礦企業在安全監管方面面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能為有關人員及企業提供借鑒,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煤礦事業的發展,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