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傳播好馬克思主義,不能照本宣科、尋章摘句,要大眾化、通俗化。”①近年來,我們看到電視理論節目不斷創新,見微知著、生動活潑、多元融合,以獨特的內容結構方式、年輕態的節目形式以及精準的融媒體傳播成功“出圈”,在電視熒屏上構筑精神和價值高地,在青年群體中引發關注,掀起討論熱潮。可見,電視理論節目不僅是不可或缺的“常態”節目,更應是不斷創新的“常新”節目。那么,如何更好地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五個牢牢把握”,其一是牢牢把握過去五年工作和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重大意義,這給節目制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方向指引。過去十年,在八桂大地上有很多生動的實踐,我們一定要把這些素材用起來,擺脫理論節目“呆板”“說教”“生硬”的刻板印象,讓觀眾坐得下、聽得進、弄得懂、記得牢。廣西廣播電視臺《凡事說理》欄目推出黨的二十大特別策劃《總書記的八桂印記》,以故事為綱、以理論為魂,打造普通受眾樂于接受、容易理解的大眾化理論節目,探索偉大實踐與理論闡釋的創新融合。
作為二十大特別策劃,選取什么題材進行攝制,是節目成功與否的關鍵。緊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工作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總書記的八桂印記》欄目組策劃了主題鮮明的五集節目。
第一集《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選擇在柳州進行拍攝。柳工是生產大國重器的地方,成立了全球研發中心、國家土方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些部門為柳工自主掌控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近年來,柳州螺螄粉成為網紅美食。快速發展起來的柳州螺螄粉生產集聚區,為欄目組講述“高質量發展”故事和背后的道理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第二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取材于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毛竹山村是一個桂北地區的偏遠山村,村黨小組帶動大家學習葡萄種植技術,帶領全村一起種植葡萄,并且搭上電商的“快車”,徹底改變了鄉村的落后面貌。如今,村里320畝葡萄可以帶來3萬多元的人均收入,還示范帶動周邊鄉村發展葡萄產業3000多畝。節目取一個小村莊的變化,以點帶面講述廣西大地上“鄉村振興”進行時。
第三集《在推動綠色發展上邁出新步伐》展現廣西的綠色發展成效。這一集的拍攝地點拓展到了桂林、南寧和北海三地,主題都是綠色發展,但三個地方各具特點。桂林側重于保護生態環境帶動旅游業的發展,南寧依靠治理城市內河河道給城市居民帶來更好的生活環境,而北海利用種植紅樹林加強對海洋環境的保護。三個地方從三個層面對廣西“綠色發展”進行全方位的展示。
第四集《守護民族團結共建壯美廣西》展現廣西各民族之間的團結發展。哪里可以展示廣西12個世居民族的特色以及悠久的民族團結歷史?廣西民族博物館是很好的選擇。更重要的是,這里有很多物件可以作為廣西各民族團結發展的有力佐證,非常有利于將“民族團結”的道理用電視語言進行表達。
第五集《向海而興向海圖強》展現廣西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北海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也是“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所以第五集的拍攝地點設置在北海。通過走訪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北部灣港北海鐵山港作業區,連線欽州港大欖坪南作業區等,節目全景展示出廣西發揮獨特的區位優勢,向海而興、向海圖強。
五個鮮明的主題——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綠色發展、民族團結和向海經濟,是廣西在非凡十年中書寫下的壯麗篇章。廣大受眾是壯美廣西的參與者、見證者,也是受益者,對于這五方面的巨變可以感同身受。主題的確定,為后面通過故事把理論講清講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書記的八桂印記》策劃的特別之處在于“印記”,所有拍攝場地都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視察過的地方,也是產生“金句”的地方。例如在毛竹山村,習近平總書記不僅視察過這里,還走進了王德利家里,和他們一起聊家常,關心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強調“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在廣西民族村與各族群眾交談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金句”的背后,有著怎樣豐富的內涵?我們應該如何來理解總書記的這些話語?這都是《總書記的八桂印記》節目關注和必須解決好的內容。
這些年,經過媒體的多次報道,觀眾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過的地方是有所了解的。正因為內容為觀眾所熟悉,如何呈現出新意就成了《總書記的八桂印記》最大的挑戰,這也是能否吸引觀眾的關鍵點。系列節目著重在“實踐”和“理論”之間尋找融合點,從“故事”到“道理”、從“獲知”到“踐行”、從“灌輸”到“引導”去詮釋理論深度、彰顯實踐熱度和凸顯時代關注,探索偉大實踐與理論闡釋創新融合。
故事是《總書記八桂印記》的切入點。每一期節目,都由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的親歷者進行分享。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實地走訪,讓親歷者講述視察時的細節,分享自己的感受,從第一人稱的角度,拓寬觀眾重溫故事的視角。親歷者們借助樸實的表達、動情的分享,成為理論政策最好的“翻譯官”。
例如在桂林市象山景區,當時習近平總書記是沿著步道首先察看了景區的商業設施。景區工作人員梁彥秋回憶說,習近平總書記詢問她這里都出售些什么物品,有沒有桂林特色的產品。她感慨道:“總書記就像鄰居大叔一樣地親切。”也因為這段對話,讓一位景區的售貨員認識到文創產品的重要性,文旅發展其實與旅游景區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崗位都息息相關。同樣,在景區主題郵局,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饒有興致地翻看了《漓江賦》,非常關注文化在旅游景區里發揮的作用。當時為習近平總書記講解的營業員文鏡霖感慨說:“那一刻也深刻理解了總書記常說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作為一個景區的講解員,她也會在工作中更多地去跟游客交流,去講解象鼻山文化,讓來桂林旅游的游客不僅看到桂林的美麗山水,還能感受到桂林深厚的歷史文化。
在象山景區,桂林象山景區管理處黨支部書記莫海的分享更為深刻。她說自己在漓江邊上工作,更能感受到漓江水質的變化,是得益于桂林保護漓江的舉措。前些年,在漓江沿岸有亂搭、亂建、亂排放污水的現象,漓江水質沒有那么清澈。桂林對此進行了整治,現在我們看到的漓江是“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不僅讓游客體驗度更好,也讓桂林市的居民生活環境更為理想。對于一個旅游城市來說,桂林更具吸引力,旅游可以帶動城市多方面的發展。尤其是從2021年起,桂林將每年4月25日設立為“漓江保護日”,每個人的環保意識都在增強,凝聚起全社會科學保護漓江的強大力量,漓江的生態環境會越來越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莫海說自己的親身經歷足以印證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也更加明白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在桂林視察時強調要呵護好大自然賜予我們的這個寶貝,她對桂林市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很有信心。
我們常說的四個“認同”,即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政治認同是擺在第一位的,內心深處的認同是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可以提供強大的邏輯和價值支撐,情感認同則是前三個認同的集中表現。作為親歷者,梁彥秋等人從“故事”到“道理”的分享,詮釋了理論的深度,傳遞給觀眾四種認同的力量。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探索偉大實踐與理論闡釋的創新融合,要以理服人,用事實說話。《總書記的八桂印記》要說明黨的創新理論在八桂大地落地生根,就要著重展示八桂大地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指示要求。
在柳工全球研發中心視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到介紹說這里展示的核心零部件都是柳工自己生產和制造的,百分之百的關鍵技術是自己掌握時,強調了要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道路,一定要把創新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一直激勵著柳工人發奮鉆研和創新發展。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看到的是柳工第一代電動裝載機,而一年后,在《總書記的八桂印記》節目拍攝時,所展示的已經是二代產品了。二代產品較一代產品在噪聲水平上降低了4個分貝,駕乘感和舒適性有了很大的提升。工程師還講述了研發新產品背后的故事,展示了柳工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追求創新所付出的努力。為了更具視覺沖擊力,節目組拍攝了技術工人對電動裝載機進行駕乘演示的場景,現場收音,展示了世界領先的超低噪音水平,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也用事實證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是正確的。
在柳州螺螄粉生產集聚區,習近平總書記曾囑托生產企業要走品牌化道路,“堅持高質量、把住高標準”。這句話為廣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過去一年,他們做成了兩件大事:第一是讓公司從一家代工廠向品牌化發展轉型,以前為別人做“嫁衣”,現在意識到了品牌的價值,開始培育自己的品牌;第二是建立了多項標準和多項流程,讓產品更加安全可靠。廣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堅持高質量、高標準的實踐,在過去一年中創下多項銷售紀錄。
這些從“獲知”到“實踐”并取得一定成效的生動例子,彰顯了實踐熱度,展示了黨的創新理論在八桂大地落地生根,提高了觀眾的接受度和認同度。
理論大眾化節目最怕被貼上“灌輸”“僵化”的標簽,所以語言表達尤為重要。主持人、理論主講人以及節目中所有嘉賓的互動必須從“灌輸”到“交流”進行轉變。
黨的創新理論要實現大眾化傳播,就要創新話語轉換。《總書記的八桂印記》的兩位主持人——趙琳和張航誠,一位知性,一位沉穩。趙琳的主持風格是知性中不乏活潑風趣,又因有著豐富的閱歷和扎實的理論基礎,她給理論大眾化節目帶來一股小清新。比如,她說全球研發中心相當于是柳工的“大腦”,比喻很形象,觀眾一聽就知道了研發中心對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性。談到柳州螺螄粉的高標準時,她說:“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同時又是讓這個產業走得更遠的一個重要的助推力。”現場點評很精準,高度概括了當天走訪下來的體驗,并將其有效傳遞給了觀眾。張航誠善于觀察和傾聽,在錄制第三期節目時觀察到當天游客們進入象山景區都是免費的,開啟了在“去門票”時代景區如何發展的話題。而在每期節目的最后一分鐘,都設計了主持人手記。它更像是與觀眾交心的環節,分享一天走訪下來,主持人個人的體會和感受,他們對理論有了哪些更深理解。這一環節成為《總書記的八桂印記》的“點睛”之筆。
在拍攝前期,節目編導與理論專家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努力降低觀眾理解的成本,讓理論解讀更加“接地氣”。在柳州螺螄粉生產集聚區看到有一個直播點正在生產車間進行網絡銷售,理論專家楊鵬談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用“互聯網+制造業”來推動實體經濟做得更強、更好、更優。他說:“‘互聯網+’不僅僅就是電商,還有一些更新的手段,我很期待將來圍繞我們螺螄粉出一部螺螄粉的影視劇。我們走線上嘛,通過平臺把我們的螺螄粉故事講得更好。”“螺螄粉影視劇”一出,大家都會心地笑了。宣講理論是可以輕松幽默的,相信電視觀眾也對富有時代感的話題討論充滿興趣。大學生們還講述了各自關注到螺螄粉走紅網絡的熱搜,比如“曬出你已到貨的螺螄粉”“螺螄粉終于對月餅下手”等等。專家解讀與百姓感受互動交織、與時代同頻共振,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作為黨的二十大特別策劃,《總書記的八桂印記》雖然基于總書記的八桂印記進行策劃,但并不局限于廣西的偉大變革,節目從時間、空間和內容上進行多維度拓展,力求內容更扎實、層次更豐富。
一是在時間上進行拓展。第五集《向海而興向海圖強》講述“一帶一路”的內容。在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節目組用一幅地圖展示了合浦到中原的水路、陸路交通,解釋了合浦為什么會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并從《漢書·地理志》中找到佐證。節目帶著觀眾穿越時空,科普了這段歷史知識。
二是在空間上進行拓展。第三集《在推動綠色發展上邁出新步伐》,主會場在桂林象鼻山景區內。在訪談中設置了連線環節,主會場與在南寧那考河濕地公園、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兩個小分隊進行連線。南寧小分隊介紹了這五年來南寧市進行的有效探索,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指示要求。北海小分隊介紹了在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內珍稀動植物增長的情況和“添綠”工程。多地連線使節目能夠跳出空間的局限,多點了解綠色發展在廣西各地的實踐。
三是在內容上進行拓展。雖然節目以實地探訪為主,但是嘉賓們的交談在內容上進行了極大的拓展。例如,在柳工談到工匠精神,嘉賓把內容拓展到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拓展到北斗組網、“奮斗者”深潛等等,由點及面地讓觀眾看到廣西的非凡十年變化。這些都是新時代中國偉大變革中的一個個篇章,加深了觀眾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和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②黨的思想理論宣傳傳播的分眾化、差異化是大勢所趨,《總書記的八桂印記》把目標受眾鎖定為年輕化群體。五集節目都是采用移動思政課的形式,主持人化身為學習小組的一員,“主持人+理論主講人+高校師生代表”組成的學習小組,實地走訪,深度講述廣西各地踐行新思想、新理論的生動案例和平凡人的不凡故事。人物設置比傳統的理論訪談節目更豐富,問答式的互動更加自然。在后期制作上,加入一些拍攝花絮,例如同學們爭相品嘗象鼻山文創雪糕、集體拍照打卡電動裝載機等,借助背景音樂、轉場特技,讓理論節目的層次更加分明,有了輕重緩急的效果,打造出活潑生動的思政課堂。同時,利用短視頻快捷制作和傳播的特點,每期節目在錄制過程中同步拍攝短視頻,并在當天發布。參與錄制節目的院校也利用各自平臺對節目進行預告和轉播,形成多屏聯動的效果,強化網絡的二次傳播,實現多元化的立體傳播。
偉大實踐與理論闡釋融合,是做好理論大眾化節目的重要方向,也是做好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節目的重要探索。過去五年工作和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為電視理論節目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媒體工作者要發揮好主觀能動性,大膽創新,做出既保持理論高度又有溫度、有新意、有品質的節目,以饗觀眾。
注釋:
①張曉松,朱基釵.習近平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本土化講好[EB/OL].人民網,2020-01-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0/0120/c1024-31556946.html.
②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EB/OL].共產黨員網,2016-02-19.https://news.12371.cn/2016/02/19/ARTI14558848647218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