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宗昌 廖友志 汪文卿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4·27”重要講話精神,深刻反映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光輝,充分展示桂林市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尤其是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及“生態漓江、美麗桂林”建設成就,以優異成績喜慶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桂林廣播電視臺聯合漓江沿線的興安縣融媒體中心、靈川縣融媒體中心、陽朔縣融媒體中心、平樂縣融媒體中心的骨干力量,共同采寫、拍攝、制作了一部重大題材主題報道獻禮節目——五集電視新聞系列報道《為了這一江碧水——桂林科學保護漓江生態文明建設紀實》(下文簡稱《為了這一江碧水》)。節目于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的2022年10月18日首播,至2022年10月22日盛會閉幕時全部播送完畢。節目在桂林市營造了良好的“迎盛會、慶盛會”輿論氛圍,收到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新聞(節目)資源也是稀缺資源,如何洞察、如何抓住抓好并盡可能讓其價值最大化,是一個優秀作品創作成功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4月視察廣西時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不僅是廣西在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重要指針,也是新聞媒體不可多得的優質新聞(節目)資源。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桂林的三個節點,涉及三個重大主題:一是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視察,涉及紅色基因傳承及賡續長征精神、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二是桂林市全州縣毛竹山村視察,涉及鄉村振興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國之大者”;三是漓江陽朔段和象鼻山公園視察,事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踐行和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在這三大新聞主題中,關于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視察和桂林市全州縣毛竹山村視察,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無論是中央級媒體還是地方媒體,都做了很多頗有深度的報道;關于漓江陽朔段和象鼻山公園視察,盡管各級媒體也有一些報道,但深度不夠、影響不大,其中很多僅僅停留在漓江美麗風光的展現表層,沒有深層次的內涵挖掘。而事實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和“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思想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方略中占比很重。以漓江為例,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不僅有著50多年前“童話故事”般的少年漓江情緣和半個多世紀的牽掛,還在中央領導崗位上的多個場合中對漓江保護有過多次重要批示和指示。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于2017年和2021年兩次視察廣西,反復叮囑“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要保護好桂林山水”,還強調:“全中國、全世界就這么個寶貝,千萬不要破壞。”“這是大自然賜予中華民族的一塊寶地,一定要保護好,這是第一位的。”
由此可見,漓江題材、漓江主題節目分量重、內涵深邃、意義重大。作為媒體記者,尤其是常年生活在漓江母親河邊的地方媒體工作者,必須有獨到的新聞眼光和慧眼識珠的敏銳洞察力,抓住、抓實、抓好漓江主題節目。而如何去抓?這是對媒體工作者洞察力的一個考驗。
2022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為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盛會期間各方面的成就報道必不可少,這無疑是漓江這一重大題材主題報道千載難逢的節目創作窗口。于是,桂林廣播電視臺在2022年年初就開始構想謀劃,精心組織,竭盡全力創作一個漓江題材的獻禮節目精品力作。體裁可以是電視消息報道、系列報道或專題片、紀錄片。最終決定,創作一個全流域、全要素反映漓江生態保護建設非凡成就的電視新聞系列報道《為了這一江碧水》(五集),力圖引發相對持久集中的關注。
黨的二十大開幕后,2022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人民大會堂廣西廳,與廣西代表團代表共商國是,共話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西要全力保護好桂林山水,決不能讓桂林山水“乙天下”。當天下午,桂林乃至廣西的新媒體滿屏都是黨的二十大代表、桂林市委書記周家斌講述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桂林山水”囑托的專訪視頻。抓住時間節點,獻禮節目《為了這一江碧水》在2022年10月18日首播,直至2022年10月22日播放完畢。如此一來,自2022年10月17日起,連續6天都有漓江保護相關內容的重磅節目在桂林市的電視媒體和新媒體霸屏,持續宣傳效應不謂不濃烈。這樣的傳播效果也驗證了該節目策劃的洞察力和構想的前瞻性。
題材選好、選題選定,節目創作考驗的便是主創人員的腦力,也即節目構想的謀篇力。
首先是構思與謀篇。在開始構思謀劃《為了這一江碧水》時,曾有人員提出條塊經驗的橫向結構模式,如自然生態系統的“環保篇”、城市管理的“城管篇”、相關執法部門的“執法篇”等。但這一成就報道模式有其不足之處,一是過于傳統和老舊,容易落于俗套;二是許多內容存在交叉重復,不好歸口,層次不分明。于是,節目組便考慮能否以流域概念的縱向結構謀篇,這樣更能體現節目創作的“全流域”構想。具體按漓江自源頭至平樂交匯成桂江后的流域順序概念,將節目分為《興安篇》《靈川篇》《城區篇》《陽朔篇》《平樂篇》五個篇章。各篇章各有側重,卻又為同一主題服務,最終達到“全要素”的報道目的。
第一集《漓江源,問水哪得清如許》(《興安篇》),以位于興安縣貓兒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漓江源為主要內容,反映出貓兒山自然保護區的優美生態環境及源頭人民長期以來所作出的環境生態保護努力。同時,兼顧紅軍長征翻越廣西興安華江瑤族鄉老山界的紅色印記,反映出漓江不僅是一條美麗的河流,還是一條在中國革命史上流淌著紅色基因的河流。此外,還納入靈渠這一世界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的保護及申遺內涵,映襯出漓江通過靈渠與長江水系及中原文化的溝通與融通。
第二集《水安全,保護轉型齊并舉》(《靈川篇》),以桂林市區的二級飲用水源地青獅潭水庫(兼顧川江、小溶江、斧子口水利樞紐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對漓江防洪減災、調水補水及市民飲用水安全的重要作用,反映出漓江上游人民尤其是庫區人民的環境保護貢獻及生產生活方式轉型后的新環保理念。
第三集《水抱城,滋潤明珠更璀璨》(《城區篇》),寫出“一水抱城流”的漓江對桂林“三個文明”建設和山水旅游名城、歷史文化名城“兩顆明珠”的滋養,以及桂林人民長久以來為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等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的不懈努力。其中包括對被譽為“漓江之腎”的會仙濕地的生態保護,以及“保護漓江,發展臨桂,再造一個新桂林”新區建設所取得的新成就與新跨越。
第四集《水歡笑,羅帶玉簪醉游人》(《陽朔篇》),以漓江陽朔段沿線漁民、農民、旅游從業者的生產生活狀態,反映出漓江精華段山水的唯美與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以及當地群眾包括外來創業者在秀美山水間生生不息的耕耘與環保自覺,換取了漓江精華段全要素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
第五集《不一樣,源遠流長大灣區》(《平樂篇》),通過漓江進入平樂縣境內后“不一樣漓江”的別樣風采,以及漓江吸納荔江、茶江“三江”匯合成為桂江(后續成為西江、成為珠江),最終匯入大灣區、匯入浩瀚大海的深刻寓意,反映出漓江(桂林)與珠三角、大灣區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及進入新時代后的美好愿景。
從節目成片播出后的社會反響來看,《為了這一江碧水》構想無疑是正確且成功的。許多受眾稱,這是他們迄今看到的“最全面”“全流域”“全要素”反映漓江內涵的節目,從而對滋養自己城市的母親河有了更全面、更宏觀的認識和了解。
其次是主題和立意。以往的漓江節目多為山水風光的秀美呈現,也即多為“美”的反映,而少有節目反映其“為何美”“為何能持續恒久地美”。《為了這一江碧水》節目則不同,重點是突出表現“為了”這個關鍵詞,即漓江美背后的緣由。所以,在節目中,從最高領導層的指示與囑托,到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視與落實,再到基層職能部門、社會民眾的凝心聚力、共同呵護,都有“全要素”的反映,并最后升華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相融相生”生態文明思想光輝的高度,站位高遠。
最后是樣式與風格。總體來說,電視新聞報道不容易做好做活,尤其是成就報道,容易落入經驗與數據羅列的俗套。按照設想,此系列報道每個篇章均有8分鐘左右的篇幅。8分鐘,對于新聞節目似長非長,若能做好做活且引人入勝則不長。于是,節目組構想了主持人出鏡串聯的節目形式風格,即每個篇章均安排3次以上的主持人出鏡,用她們的出鏡和解說串聯起整個節目的框架和著力點,打造出“沉浸式”“體驗式”的節目報道風格。最后的播出效果證明,這一節目形式風格也是成功的。一些業內人士說“這節目看起來不累”,而一些受眾則覺得還“不過癮”,還想有更長的節目來了解母親河更多的東西。
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媒體工作者的“筆力”,最終體現的落腳點應是文章、節目成篇的打磨力,要精益求精,努力打造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新聞力作。當今社會,科技與信息高度發達,作為信息傳播主要渠道的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更是爭奇斗艷。在這樣一個百舸爭流、融合發展的媒體語態中,創新力應是打磨力的第一要義。沒有創新創意,就沒有節目的吸引力、影響力和競爭力。
第一,在《為了這一江碧水》的節目組織策劃過程中,“聯合”是一大創新創意。節目由桂林廣播電視臺統一組織、統一策劃,聯合漓江沿線的興安縣融媒體中心、靈川縣融媒體中心、陽朔縣融媒體中心、平樂縣融媒體中心團結協作,既有集中統一,又有各司其職的細化分工。也就是說,在桂林廣播電視臺的統一組織下,五個篇章節目分別由興安縣融媒體中心、靈川縣融媒體中心、桂林廣播電視臺、陽朔縣融媒體中心、平樂縣融媒體中心具體完成采編、制作和成片,最后統一包裝、統一風格、統一時間節點,由桂林廣播電視臺與四縣臺同步安排播出,并在各自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同步廣泛推送,形成集聚、整體的宣傳氛圍和新聞效應。可以說,這一市、縣兩級媒體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大組織、大策劃、大聯合、大融合”的節目聯動創新形式,最終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應和較大的社會反響。
第二,《為了這一江碧水》注重文字文案上的精雕細琢。僅從《為了這一江碧水》節目各篇章的題目中就可見其功夫與用心,如《漓江源,問水哪得清如許》《水安全,保護轉型齊并舉》《水抱城,滋潤明珠更璀璨》《水歡笑,羅帶玉簪醉游人》《不一樣,源遠流長大灣區》,不僅句式結構相似相近,所蘊含的內涵也是十分豐富的。為了增加節目文采,編輯在文案中還引用了許多名人詩句,或根據需要自創一些比較切題的詩句。如引用的詩句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篸”“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始皇鑿靈渠,南北勾相連”“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等;創作的詩句有“林海與云海相連,潭池與瀑布交輝”“千年古靈渠,悠悠漓江情”“青獅潭水碧連天,恩澤名城桑海田”“萬頃波光秋鏡碧,千重崗氣岸花紅”“同飲一江水,情誼似水長”“金字嶺上金字閣,登高懷遠攬勝景,近瞰三龍搶珠戲,遠眺源遠大灣潮”等。
第三,《為了這一江碧水》注重鏡頭畫面上的甄別比選。鏡頭畫面語言是電視最重要的表達語言,所以鏡頭的前期采拍、后期的甄別比選都十分重要。因為漓江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河流之一,所以《為了這一江碧水》節目對鏡頭畫面語言要求十分高。無論是前期的采風踩點和采訪對象篩選,還是具體采拍過程中的景致構想、角度選擇,抑或是雙機拍攝、航拍等拍攝手段的使用,《為了這一江碧水》節目組都十分用心。而到了后期制作,鏡頭畫面的甄別、比選更是到了近乎苛刻的境地,每個篇章初步成片后都要經過多輪反復的鏡頭比對、篩選和三番五次的集體討論、審看,包括歷史圖片畫面資料的使用,目的是要用最好、最美、最有內涵的鏡頭畫面語言來展示和詮釋漓江無與倫比的美。
第四,《為了這一江碧水》注重節目包裝。節目包裝在電視節目尤其是大策劃、大制作的多集節目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五集系列報道《為了這一江碧水》由五個不同側重面的篇章集合而成,分五天連續安排播出。五個篇章圍繞同一主題,展現的是整體氛圍和宣傳效應,所以制作一個濃縮主題、營造氛圍的片頭十分必要。節目組精心謀劃制作了這樣一個片頭:選取漓江精致的山水畫面,配上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漓江”殷殷囑托的同期聲,在舒緩悠揚的音樂中漸進推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生態漓江,美麗桂林”“五集電視新聞系列報道:為了這一江碧水……”等主題字幕,同時還設計了一條山水間飄動的紅綢帶。這不僅營造出良好的節目氛圍和濃厚的獻禮情懷,還大大提升了節目品質。不少受眾說,每晚當這個精美的節目片頭音樂響起時,便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節目中……
第五,《為了這一江碧水》注重隊伍的錘煉和“四力”的淬煉。在節目創作中,人的因素始終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領軍人物和骨干團隊。這次“大聯合、大協作”的節目創作,收獲的不僅是節目本身的宣傳效應,更重要的是隊伍得到錘煉、“四力”得以淬煉。據統計,這次聯合節目創作共調動了市、縣兩級媒體的主創人員及策劃、編輯人員近50人次,規模之大、人數之多在桂林廣電史上是少有的。在創作過程中,節目組還鼓勵各篇章創作主體的“比學趕幫”和提質競追,進而達到以節目創作帶動隊伍錘煉、“四力”淬煉的目的。不少縣級媒體同仁說,這是他們第一次參與這樣“傳幫帶”實戰的“聯合作戰”,并從中知曉、學習了何為系列報道、何為整體宣傳效應、何為優秀節目,受益匪淺。
通過聯合節目創作,節目組也進一步了解到組建縣級融媒體中心后的人才隊伍狀況,有喜有憂。喜的是,這次參與節目的創作人員都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憂的是,因媒體融合機構改革,縣級媒體人才流失十分嚴重,或因待遇問題跳槽,或因身份轉變而回歸原母體參公單位。而留存的人員中,新人多,骨干人才少,尤其是能夠獨當一面的領軍人才嚴重斷檔,影響今后的節目創作和事業發展。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創作重大主題報道《為了這一江碧水》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時刻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寄予媒體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四力”期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無論是眼力、腦力還是筆力,它們的基石首先是腳力。只有先練足腳力,多深入實際、勤深入基層、常深入群眾,才能多發現、挖掘到好的新聞(節目)資源,捕捉到好的新聞(節目)題材,進而構思、創作出優秀的節目作品。新時代,要做好黨和人民信賴的媒體工作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就要用心、用情、用力淬煉好自身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四力”本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時代聲音。日常節目創作如此,重大主題報道的創作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