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崇先,徐龍海,范保興,曹慶景,戴 波
(聊城職業技術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探索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隨后,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和《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和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要求和任務,并首批立項120個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是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也為引領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深化職業教育“三教”改革、推動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1]。聊城職業技術學院立足養老服務業,聚焦高素質養老服務人才培養,以團隊建設為契機,對接我國養老服務事業發展和人才需求,以山東省高水平老年健康服務專業群建設為驅動,走出一條養老服務領域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有效途徑。
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對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強烈,尤其對能為老年人健康提供高質量服務的護理、康復、健康管理、藥學等專業化需求更為迫切。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培養專業化養老服務人才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如專業定位錯位問題,我國職業院校設置的護理、康復治療技術、健康管理和藥學等專業畢業生多面向醫院和制藥企業,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與高質量養老服務崗位需求存在錯位;行業文化融入不足問題,畢業生對從事養老服務事業了解不深入,熱情度不高,不愿從事養老服務業;與養老服務機構深度合作不夠問題,定向培養與招工招生一體化不緊密;教學團隊中養老服務高層次人才缺乏等問題,制約著高職院校養老服務領域師資隊伍建設。建設高素質的、熟悉了解老年科學、熱心養老服務事業、對老年人群充滿愛心并愿意為他們服務的“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為養老服務事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是衛生類職業院校義不容辭的任務。
聚焦職業院校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打通與養老服務機構合作的通道,建立雙元協作共同體,組建由護理、康復治療技術、藥學和健康管理4個專業,專兼教師組成的“二·八式”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員工互為導師培養機制和分工協作制度,形成校企利益共生、良性互動的體制機制。
圍繞養老服務崗位職業能力和“1+X”證書制度試點,通過崗位職業能力分析、模塊課程開發、模塊課程教學設計及組織實施和校企融合課程資源研發等措施,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1+X”證書培訓能力、模塊化課程建設能力和教學改革研究能力,促進養老服務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2]。
根據“三全育人”理念,組建“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企業教師”三元融合思政育人小組,通過將養老服務特色的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調研、課程體系重構、課堂教學實施、實習實訓等環節,實現育人工作貫穿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全過程,全面提升團隊的育德育技能力。
與區域代表性養老服務機構聯合共建養老服務培訓基地,通過系列培訓,深化社區繼續教育優質資源開發,構建全民健康教育體系,全面提升團隊的培訓資源開發與實施能力。
3.1.1 搭建校企融合教師發展共同體 聚焦養老服務崗位職業能力,秉持“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組建由學校護理、健康管理、康復治療技術及藥學4個專業的專業課教師和養老服務機構中的護士、健康管理師、康復技師、藥劑師4個崗位技術骨干組成的“二·八式”專兼融合教師發展共同體,明確職責范疇和待遇激勵,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互培發展方面,采用“互為導師”制。充分發揮雙方人力資源專業和技術優勢,聘請機構技術骨干為學校教師企業實踐導師,一對一指導校內專業教師進企業實踐,提升教師實踐教學和技能大賽指導能力,讓學校專業骨干作為機構技術人員專業教學導師,指導機構人員參與課程設計與課堂教學,提高兼職教師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
二是在科研服務方面,雙方人員共同參與各級各類課題申報、技術研發和專利申報,制定科研成果共享機制[3]。
三是在人才培養方面,以機構為主導,聯合確定訂單式人才目標和職業能力。在此基礎上,學校牽頭制訂團隊式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以職業能力為基礎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在醫養康養學院框架下,多方協同實施訂單式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為區域養老服務產業發展提供“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養老服務人才支撐。
四是在績效激勵方面,建立雙崗執業、多點取酬制度。學校教師掛職交流到機構從事養老服務工作,至少一年時間,期間教師在月基本工資不變的情況下,獎勵績效按照機構同級別技術人員執行,機構技術人員參與學院教學享受校內教師課時薪酬待遇,雙方人員參與其他項目收益,按照項目承辦單位相關績效管理文件執行。同時,學校充分利用20%流動編制,聘用部分機構技術能手,拓寬總量控制下人才引進渠道。
3.1.2 組建“三元融合、層級耦聯”模塊化協作組織 聚焦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圍繞德技并修的育人要求,聯合機構組建“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和機構人員”三元融合的協作組織,深入省內外高端養老服務機構崗位調研,開發基于崗位職業能力的“項目/任務模塊、課程模塊、課程群模塊”三層級養老服務模塊化課程體系。對應成立“3~5人的項目/任務模塊協作小組、6~8人的課程模塊協作小組和12~16人的課程群模塊協作小組”三層協作分工組織,各小組協作分工既有交叉,又有側重,呈現層級遞進,內部耦聯。如:項目/任務模塊協作小組側重單個項目、任務開發、設計及組織實施;課程模塊協作小組側重同類項目/任務組合的模塊課程開發、課程標準編制和課程改革方案設計;課程群模塊小組側重同類模塊課程構成的課程群設置、調整優化。同時三級協作小組共同參與產業與崗位調研、教學改革創新、技術研發和社會服務等工作,實現團隊分工協作的精細化和高效性[4]。
3.1.3 實施團隊名師周期培養制和骨干教師牽頭人負責制 出臺《名師大師(室)培養管理辦法》,從醫養康養產業學院團隊遴選出教學名師和技能大師為培養對象,采用低職高聘或待遇按揭制,與機構聯合實施2年一周期的培養,給予專項經費,采取“下任務、立指標、重考核、導師制”等培養措施,助力名師大師快速成長,引領整個團隊發展。實行專業群建設任務骨干教師牽頭人負責制,將專業群建設任務分解成“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模塊化課程、1+X證書、課程資源、社會服務”等若干個模塊建設任務,每個模塊建設任務均有1名團隊骨干教師牽頭,成立任務建設小組,制定模塊建設任務績效考核標準,實施月調度與年考核工作機制。同時,名師和骨干教師績效考核結果納入項目人才評選、職稱評聘和個人年度考核中,對任務完成優秀、績效突出的教師可直聘或破格晉升高一級職稱。
3.2.1 搭建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平臺 依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秉持“校企雙主體、雙發展”的合作理念,以“專業設施設備共建、人才訂單培養、教師與員工培養、縱橫課題研究和行業賽事舉辦”等有形資產和技術投入為紐帶,面向“健康、半失能、失能”老年群體服務對象,與區域多家代表性的醫養和康養服務機構共建混合所有制性質的“1+N”醫養康養產業學院,推行“三制”管理模式,即學校院長和機構負責人雙負責制、教師員工雙崗制和行政管理人員互聘制[5];在“1+N”醫養康養產業學院框架下,以發揮校企雙方資源優勢和解決現實需求為出發點,采取“一機構一模式、一機構一特色”靈活的合作形式,在教師員工互用共培、學生互培留用、技術互輸共研、設施共建共用和成本效益共擔共享等方面達成一致,以正式協議形式固化約束,建立起校企命運共同體,為促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建設和高素質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搭建穩定的產教融合平臺,暢通人才輸出和激勵通道。
3.2.2 組建團隊式養老服務人才培養訂單班 聚焦保障老年群體健康的專業化人才嚴重缺失的關鍵問題,尤其是能同時滿足“健康—亞健康—疾病”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護理、用藥指導、身心康復于一體的團隊式老年健康服務保障人才緊缺的問題,圍繞老年護理、康復與保健、健康管理、用藥指導、中藥養生保健崗位群,組建護理、康復治療技術、健康管理、藥學老年健康服務專業群,專業群建設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養老服務人才。依托專業群建設,在醫養康養學院內實施“1+N”訂單班培養,即1個班級學生全部與多家養老服務機構簽訂學習與工作協議,根據協議要求,每年在學生大一第二學期初,按照40%、30%、15%、15%配比,采取“筆試+面試+座談+體驗”的方式,聯合從護理、健康管理、康復治療技術和藥學4個專業中,遴選出意愿從事養老服務工作的學生,組建“團隊式卓越工匠班”,單獨成班制管理,校企聯合實施卓越養老服務人才精準化培養。
3.2.3 創新“五階遞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第1階段,專業群的4個專業學生組成團隊式學習小組到老年人照護場所(居家社區、康養中心、醫院)進行全面崗位認知,明確各崗位協同工作要求,樹立團隊意識,建立感性認識。
第2階段,在產業學院完成專業群共享課的教學,然后以團隊的形式再到合作的養老服務機構見習,使學生將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由感性認知升華為理性認識。
第3階段,由健康產業學院的一名教師崗員工和1名技術崗員工組成“1+1”專業教學團隊,分專業針對各崗位核心技術技能培養需求,在校企交替開展理論教學、仿真實訓和職業技能培養。
第4階段,校企“雙元”開發模塊化課程和活頁式教材,通過團隊協作、制訂老年健康服務整體方案,然后再回到養老服務機構,根據方案進行真實的職業體驗,既培養了學生的崗位勝任力和專業素養,也培養了學生的跨專業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
第5階段,在養老服務機構分專業由“1+1”專業教學團隊指導學生跟崗實習,每半個月在教學團隊和4個專業學生組成的學習團隊共同開展一次真實病例研討,不斷深化學生的跨專業思維和團隊合作意識,同時,促使學生就業后很快融入其他工作團隊。依托醫養康養產業學院,實施“五階遞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促使專業群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有效對接,推動校企雙元育人真正落地[6]。
3.3.1 重組健康服務認知模塊課程群 支撐后續養老服務模塊課程群,將人體解剖、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健康評估、藥理病理與病理生理、生理、生物化學、健康評估等傳統學科式課程,以“器官—系統”為主線,按老年群體系統疾病進行模塊重組,融合成人體正常形態功能與異常、病原微生物與免疫、老年健康綜合評估等3個模塊課程,同時將模塊課程細化為若干項目任務模塊。如將融合5門課程的人體正常形態功能與異常設計為10個模塊化的教學項目,對應老年群體十大系統疾病。
3.3.2 開發系列養老服務模塊課程群 面向“健康、亞健康、疾病”三類老年群體對身心健康服務需要,圍繞康養和醫養機構養老服務崗位職業能力,在保留原專業屬性的基礎上,開發設置“養老服務基本能力、健康老年人服務能力、亞健康老年人服務能力、疾病老年人服務能力”模塊課程群,結合不同健康狀態老年人的心理、軀體和生活服務需求,每個模塊課程群下設2~3門模塊課程,每門模塊課程開發若干個基于崗位職業能力的項目/任務單元,以上模塊課程為4個專業共同學習的模塊。
3.3.3 優化模塊課程教學組織形式 新課程體系組織實施過程中,在學習“健康服務認知模塊課程群和養老服務模塊課程群”時,“團隊式卓越工匠班”4個專業學生共同開課學習,在學習“專業模塊”時,4個專業學生獨立開課學習。
3.3.4 融入老年服務特色課程思政元素 堅持“三全育人”,深入養老服務機構開展德育調研,開發“尊老敬老、愛老護老,老年衛生清潔”等具有老年服務特色的德育元素,將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聯合養老服務機構開展團隊教師育德育政能力和課程思政建設培訓,感悟課程思政在養老服務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增強教師育德育政意識;聯合編寫模塊課程的思政改革實施方案,舉辦專業思政示范課比賽,構建專業思政育人體系,提升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育德育政能力和課程思政開發能力,培養學生“醫者仁心、大愛無疆”的職業素養。
3.4.1 建設健康養老職業教育融合發展研究院 按照“凝智聚慧、資源共享、融合發展”的原則,與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簡稱“中福協”)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立健康養老職業教育融合發展研究院,實行學院與中福協的雙理事長制,研究院下設專家咨詢委員會、產業標準研究中心、專業標準研究中心和培訓技術服務中心等4個職能機構,研究院配合地方民政部門針對不同老年群體的服務模式,開展養老服務供給研究,圍繞健康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專業服務的目標,系統性研究服務標準和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標準,依據標準研究專業群的專業設置、教學體系、課程體系、師資體系,實施職業技能分類分級優質培訓,拓展專業技能人才實習就業渠道,共同打造養老服務職業技能培訓基地,為“十四五”期間高效推進養老服務專業建設提供人才儲備。
3.4.2 打造生命與健康科學館 為強化生命健康教育重要性,提高國民健康教育意識,與山東數字人公司、河南中博塑化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建成總面積1500余平方米的生命健康與科學館,利用現代化的數字科技手段,設計并開發形式多樣、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老年健康教育與科普視頻資源,融合超媒體虛擬技術,全方位、多維度地展示生命科學、健康促進、公衛科普知識,重點突出重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知識以及相關的衛生宣傳、健康教育、免疫接種等健康教育知識,同時,面向老年群體開展高血壓疾病預防及健康促進教育、冠心病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腦出血預防及康復保健、運動健康教育、慢性疼痛、失眠等主題講座,成為普及健康教育知識的重要平臺[7]。
3.4.3 成立老年健康大學 探索老年健康教育事業發展新路徑,打開老年健康教育事業發展的新空間,聯合市老年大學成立了聊城職業技術學院分校暨聊城市老年健康大學,針對老年健康大學學員開發設計生命科學及健康科普、四季健康講座之傳統與現代醫學、老年常用救護與康復技術、老年健康大學與學生文體聯誼、康養聯盟觀光游、老年大學現場義診等系列課程與活動,借助老年健康大學平臺,打造引領全國健康教育、支撐老年健康促進的國家樣板。
3.4.4 建設養老服務培訓基地 為了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提升區域養老服務人才質量,聯合民政局部門、醫療機構、養老服務機構等企事業單位共建養老服務培訓基地,面向區域養老服務機構、社會群體、醫院護理人員,開展養老服務人員技能培訓、技能等級評價認定、養老護理員培訓及“1+X”老年照護等級考試等項目,規范化推進養老服務技能等級評價認定,建立健全激勵褒揚機制,全面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的職業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不斷提升養老服務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水平,為開展養老服務、促進服務質量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通過為期3年的建設,建成“團隊協作高效、教學改革卓越、工匠技藝精湛”的養老服務領域專兼結合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為山東省高水平老年健康服務專業群建設提供師資保障;建成服務區域養老事業發展的專業化人才“蓄水池”,為區域養老服務提供人才支撐;建成產教深度融合的養老服務領域“產教研培”綜合體,為區域養老服務機構運營、培訓、技術創新提供智力支持;建成新時代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團隊,輻射帶動區域職業院校教育教學創新改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