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姐妹倆住著價值上億的四合院奮斗的說法,是一種誤讀。”《心想事成》(海報如圖)總制片人兼藝術總監梁振華21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如此回應。這部講述當下北京胡同一家四口生活故事的現實題材劇集,近日在網絡上引發劇情“過于懸浮、不接地氣”的質疑。但影評人譚飛稱,網傳該劇“女主經過努力在北京打拼了幾年買了一個四合院”的劇情純屬子虛烏有,“跟《心想事成》的故事毫不相干”。此言論得到部分觀劇觀眾的支持。
《心想事成》遇到的質疑禾是個例。一直以來,如何平衡好“現實”與“藝術再加工“正是現實題材影視作品的;最大挑戰。梁振華曾參與多部不同現實題材影視劇的創作,比如擔任都市職場劇《怪你過分美麗》的總制片人、藝術總監,現實主義題材劇集《澳門人家》和系列短劇《理想照耀中國》的總編劇。在去年熱播的時代劇《風吹半夏》中,梁振華擔任該劇文學策劃。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現實題材要把生活細節放到作品當中來,還需要用思想的提煉和戲劇化的提升,使得細碎的生活感觸具備藝術感。
盡可能避免“懸浮”
環球時報:創作《心想事成》的原因是什么?在整個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梁振華:前些年不少都市題材作品描寫的大多是住在高樓,大廈的精英白領人群.,反映普通百姓的作品越來越稀缺。創作《心想事成》的念頭始于4年前和編劇蘇蓬聊天時浮現的一個樸素想法——聚焦北京的普通百姓。
故事主人公是生活在北京胡同里的一對姐妹,平凡的她們一步步走出屬于自己的人生。這個想法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是比較另類的,那幾年絢爛繁華的美學占主導,素樸傳統的文學敘事在屏幕上口度銷聲匿跡。這個在當時不符市場潮流的題材一度帶給我們很大的市場阻力,但兜兜轉轉,一路求索尋找知音,最終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環球時報:有網友覺得劇中“住四合院奮斗”的情節與真實的“北漂”生活有差距,您怎么看?
梁振華:其實故事里講得非常明白。孫家住的院子是公租房,是奶奶那工輩留下來的平房,并非四合院,產權,公有。院子里住的也不止孫家一戶,孫家姐妹常年擠在一間屋居住。小院拆遷后,孫家得到的拆遷款剛夠購買普通的居民房,沒有任何盈余。姐妹倆“住著價值上億的四合院奮斗”的說法,是一種誤讀。但凡看過的觀眾,自然會得出公允的結論。
環球時報:還有人質疑作為一部現實題材作品,劇中人物太過“光鮮”不夠寫實。
梁振華:我們講述的是當下的故事,努力塑造傳統和現代氣息交匯的北京生活。在視覺呈現上,有一些現代和時尚的元素點綴其中,但并沒有更改主人公的平凡本色。姐妹倆的職場經歷、情感表達和生活方式,都盡可能避免懸浮,往寫實上靠,貼著人性和現實來刻畫。這個故事寫的是普通百姓,傳遞的也是質樸的價值理想。
創作是長跑
環球時報:現實題材劇集如何最大程度地貼近現實?
梁振華:現實題材作品始終擁有打動人心的強大力量。首先,生活中有無數的“小珍珠”,有很多很有意味的細節,要收藏好這些細節。與此同時,把生活細節放到作品當中來,還需要用思想的提煉和戲劇化的提升,使得細碎的生活感觸具備藝術感。
環球時報:基于您的創作經驗,對年輕影視創作者有何建議?
梁振華:第一,量力而行,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把力量集中到跟自己適配度足夠的作品和項目當中,扎扎實實地去完成;第二,一定要篤信“創作主義”,相信創作是最大的生產力,相信在這個行業里創作才是決定性要素,并且不斷研磨自己的手藝,打磨自己的作品;最后,須牢記創作是長跑,不要只看到一兩部作品的得失,在這個行業中,持久力與堅韌跟天賦、才華同等重要。
對行業發展持樂觀態度
環球時報:想要創作出經得起時代考驗的影視精品,最重要的是什么?
梁振華:創作者首先要靜心,盡量拋開雜念,磨礪才華和技藝,專心致志地雕琢作品。其次,選取的題材要跟當今時代人由內及外的處境、社會和國家的命運共振。另外,我們也呼吁時代的文藝評判機制回歸到創作本位上來,給予創作本身應有的尊嚴,能甄別具有審美高度和藝術蘊含的作品,對脫離創作本身、用其他因素來衡量創作的苗頭保持馨"惕。
環徐時報:今年影視劇行業會發生哪些變化?您對國產影視劇創作的未來樂觀嗎?
梁振華:我是持樂觀態度的。有幾個行業發展趨向比較明顯:一,現實主義的回潮并漸成風尚,創作回到正軌并且越來越得到市場和大眾認可;二,影視精品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粗制濫造、泡沫化的作品存活空間越來越小;三,從業人員的自省意識和專業態度在提升,在市場逆向淘汰的作用下,能夠逆水行舟依然在行業里打拼的同行們,會更加珍惜每一次創作機會,用創作誠意打道更堅實的作品。▲
環球時報202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