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亞 陳欽英 覃林 沈鉆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廣西崇左 532200)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傳統模式下的體育教學就是教師帶領學生到操場活動,教師教授技術,學生學習技術,這種教育方式難以滿足新形勢下的體育教學,所以體育學科的改革至關重要。翻轉課堂的引入,對新形勢下體育教學的發展意義突出。
該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等方法,通過對翻轉課堂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與實踐進行研究,可為翻轉課堂融入中學體育教學實踐增加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提供文獻支撐;通過將翻轉課堂運用到中學體育教學中,可以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進行新的研究和探索,為今后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擴大翻轉課堂的應用和探索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持。
該文主要以華大高級中學高三1902班和高三1904班為研究對象。高三1902班為互助教學法的實驗班,高三1904班為傳統教學對照班。
1.2.1 文獻資料法
為了能夠更好地掌握和有效分析互助教學法在高中排球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狀況,該研究通過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圖書館以及相關文獻網站,以關鍵詞搜索相關領域文獻30余篇,并對相關文獻進行歸納總結,為該文的撰寫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在實驗前后,對傳統教學組和互助教學組學生分別進行體育鍛煉態度相關問卷調查以及問卷結果的統計分析。
1.2.3 實驗法
通過測量傳統教學組和互助教學組學生實驗干預前后排球技術及身體素質成績并進行對比分析,觀察互助教學組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效果[1]。
1.2.4 邏輯分析法
采用歸納、演繹、分類、比較分析和綜合判斷等邏輯方法,運用合理的邏輯學知識對所搜集的數據進行歸納分析和論文撰寫。
1.2.5 數理統計法
將收集到的問卷數據使用SPSSAU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前后的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來看互助教學模式與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興趣、互助意識能力以及學生的鍛煉態度是否有顯著影響[2]。
2.1.1 實驗組和對照組身體素質指標比較結果
數據顯示傳統教學組和互助教學組學生的身高和體重均無顯著性差異,且整體水平較為良好,如表1所示。

表1 學生身高體重基本信息特征
在干預前測量身體素質各指標數據發現,50m成績、800m成績以及立定跳遠項目在傳統教學組和互助教學組之間上均無顯著性差異,符合實驗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干預前學生身體素質指標測試結果
干預后測量數據發現,經過一學期課程后,實驗組干預后學生身體素質各項指標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干預后的身體素質指標成績。因此,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互助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如表3所示。

表3 干預后學生身體素質指標測試結果
2.1.2 實驗組和對照組排球技術對比
干預前測量數據發現,排球技術顛球個數、正面雙手墊球次數以及20m繞竿成績在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符合實驗要求,如表4所示。

表4 干預前學生專項技術成績統計表 (n=90)
干預后測量數據發現,經過一個學期的課程干預后,實驗組顛球個數、正面雙手墊球次數以及20m繞竿成績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如表5所示。

表5 干預后學生專項技術成績統計表 (n=90)
2.1.3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學習體育興趣比較結果
該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了傳統教學模式和互助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的影響。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90份,回收90份,有效問卷90份。
通過干預前后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可知[3],實驗前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在傳統教學組和互助教學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但在干預后發現學生對體育學習興趣中的一些方面顯著提高,如表6和表7所示。

表6 干預前學生體育學習興趣調查結果(分)

表7 干預后學生體育學習興趣調查結果(分)
2.1.4 實驗組和對照組互助意識能力比較結果
干預前后實驗班與傳統班互助意識問卷,數據調查結果分析可知,傳統教學模式組和互助教學模式組的互助意識均有顯著的變化。此外,與傳統教學模式組相比,干預后的互助教學模式組中,有超過70%的學生希望進行分組實踐練習,且有82.2%學生傾向于與同學互相交流排球技巧,有82.2%的學生認為分組訓練可促進同學情誼,如表8和表9所示。

表8 干預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互助意識

表9 干預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互助意識
2.2.1 培養興趣的方法
該研究通過對高中排球教師培養學生興趣方法的現狀進行調查,數據分析得出,教師在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法上基本相同,主要是觀看比賽、組織比賽等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興趣,如表10所示。

表10 教師培養學生學習排球興趣的方法(n=6)
2.2.2 影響高中學生培養學習排球興趣的因素
該研究通過問卷、走訪對高中學生學習排球現狀的調查發現,現實中影響學生培養學習排球興趣的因素有很多[4],其中技術因素和同學因素是影響學生培養學習排球興趣的最主要的因素,比例分別為38%和32%,如表11所示。

表11 影響學生學習排球的因素(n=90)
互助教學模式下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很高的熱情,并且每個組長發揮領導作用,領導小組成員互相幫助,積極互動,積極實踐,并將主動實踐效果綜合評價,特別是在教師組織小組比賽中各小組成員更熱情,更積極的體育鍛煉。然而,在傳統教學模式組教學下,學生面對較大的較復雜的技術動作時,接受知識信息的主動性就會變得很低,很容易形無所謂最后成惰性。特別是他們對體育鍛煉的興趣較低、不是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遇到阻礙、面對周圍同學時,多表現為主觀上不愿意參加體育鍛煉。
互助教學法的出現改變了以教師為主的教學地位,學生將有更多的時間,這樣學生就能提高對學習的掌控,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于體育鍛煉情感與態度方面的變化,通過數據分析可觀察到干預前后學生對體育鍛煉態度的明顯變化,練習時目標也更加明確,訓練也更加努力,學習時也希望能夠互相指導,互幫互助。
此外,測量干預前后排球訓練技能數據發現,互助教學組和傳統模式組中各項排球技能數據均有提高,這說明兩種教學模式均可提升排球訓練技術,但是二者的提高效率不同,互助教學模式組的排球技能數據顯著優于傳統教學模式組。由此可知,互助教學法對學生學習技術動作方面還是有著較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是基于根植于中華文化中的集體意識所催化的,互助學習是以學生為動力,教師為掌舵人的教學方式,更能有效提高高中生對排球運動的學習興趣,同時可高效地提高高中排球教學中學生技術水平。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課堂上的小組學生學習過程中展現互教、互學的,這個環節的應注意的是,作為課堂上互助小組學生的錯誤技術動作,應結合小組糾正、教師糾正等多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5]。在進行排球項目教學時,針對于排球技術基礎較差的學生,首先選擇一些基礎性動作進行教學,正面雙手墊球、正面雙手傳球等;對于排球技術基礎較好的學生可采用計分和比賽的形式進行授課。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讓每一位學生在學習排球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這是培養學生排球興趣最關鍵的一個環節。
科學合理地指導,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高中時段的學生開始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抓住這一點才能培養學生學習排球技術的興趣[6]。在學習排球技術動作時,會出現一個技術動作重復練習很多次的情況,難免有學生會出現厭倦的情緒。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及時想辦法避免這種現象,要時刻保持學生的新鮮和好奇感,使學生在實踐學習過程中少走彎路,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互助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結合運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具備規范性、靈活性,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并掌握排球的技術動作,經過一段時間或者一個教學進度期間,依據中學排球教學內容和專項的特點,合理地對學生進行測評,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進度進行不同的測試,這樣就能讓基礎較差和較好的學生都能夠取得讓自己較滿意的成績,增強學生學習排球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