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立,朱麗娜,聶言臣
(1.青島市西海岸新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山東 青島 266400;2.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檢驗科,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3.湖州市交通醫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原發性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頭位改變時誘發的短暫性眩暈,是一種自限的前庭周圍性眩暈,在所有眩暈中占比高達20% ~30%[1],也是發病率最高的耳源性眩暈疾病[2]。原發性BPPV 患者常在起床、上床、床上翻身、彎腰、伸頭或抬頭時發生短暫的眩暈,一般不伴有耳鳴、耳聾等耳蝸癥狀,體位誘發試驗可見特征性眼震,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40 ~70 歲之間[3]。原發性BPPV 目前高發病率和高復發率的現狀,可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極大困擾。合并有多種基礎疾病的老年原發性BPPV 患者,在發病早期往往難以與后循環卒中相鑒別。因此,如何提高原發性BPPV 的早期診斷率,以及預防或減少BPPV 的復發是臨床醫師面臨的挑戰。目前關于原發性BPPV 的發病機制主要包括兩種學說,分別為半規管結石學說(半規管內漂浮游離耳石)及壺腹嵴頂結石學說(附著在壺腹嵴上的耳石碎片),即原發性BPPV 的發生是由于耳石脫落移位至三個半規管中的一個所致[4],但目前關于耳石脫落的具體原因或誘因尚未完全明確。近年來,多項研究證實了25- 羥基維生素D 〔 25-(OH)D〕的缺乏與原發性BPPV 的發生有密切關系[5]。然而,國內關于低25-(OH)D 水平與原發性BPPV 復發相關性的文獻報道甚少。本研究探討了血清25-(OH)D 水平與原發性BPPV 發生及復發的相關性,以期為今后BPPV 的預防、診斷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以2020 年3 月1 日 至2021 年9 月30 日 在 青 島西海岸新區人民醫院門診及病房確診的75 例原發性BPPV 患者為BPPV 組。其病情均符合2017 版BPPV診斷和治療指南[6]中關于原發性BPPV 的診斷標準:1)相對重力方向頭位改變后出現反復發作的、短暫的眩暈或頭暈(一般不超過1 min);2)位置試驗中出現眩暈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其中,排除其他類型的眩暈(如中樞性位置性眩暈、心理精神源性眩暈)及由其他疾病(如前庭性偏頭痛、梅尼埃病、前庭神經炎、迷路炎、體位性低血壓)導致的眩暈,以及近期服用過維生素D、鈣劑及激素類藥物的患者。本組中有男28 例,女47 例;平均年齡(51.38±12.15)歲。以同期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的75 例健康人為健康組。本組中有男30 例,女45 例;平均年齡(49.83±13.76)歲。本研究已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所有受試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記錄兩組的一般特征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的情況。對兩組均進行血清25-(OH)D 檢測,方法是:所有受試者均空腹10 h,采集其靜脈血,對血液標本進行離心處理,分離出血清。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測定血清中25-(OH)D 的水平。血清25-(OH)D 的參考范圍:20 ~100ng/mL。根據測定結果,將機體維生素D 狀態分為維生素D 缺乏〔血清25-(OH)D <20ng/mL 〕、維生素D 不足〔血清25-(OH)D為20 ~29ng/mL 〕和維生素D 正常〔血清25-(OH)D ≥30ng/mL〕[7]。對于1 年內病情復發≥1 次的病例,定義為病情復發。
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19.0 軟件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進行單向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以χ2 檢驗,通過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確定低水平的血清25-(OH)D 與BPPV 復發的相關性,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BPPV 組 血 清25-(OH)D 的 平 均 水 平 為(21.45±9.24)ng/mL,健康組血清25-(OH)D 的平均水平為(25.15±10.83)ng/mL。BPPV 組血清25-(OH)D 的水平明顯低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年齡、性別、高血壓發生率、糖尿病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經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血清25-(OH)D 水平降低更易造成BPPV 復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血清25-(OH)D 水平及其他基線指標的比較

表2 血清25-(OH)D 水平與RBPPV 相關性的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原發性BPPV 的發病原因是頭位改變導致碳酸鈣鹽的碎片從橢圓囊脫離出來進入半規管,碎片可漂浮于受累的半規管中并撞擊頂部,從而引發眩暈。通過手法復位可使碎石離開半規管,進而能使眩暈發作停止。手法復位是目前治療原發性BPPV 的首選方法,通常療效較好,但此病也有較高的復發率。相關文獻報道,在1 年內約有1/3 的原發性BPPV 會復發,長期隨訪發現其復發率接近1/2[8]。有學者通過對原發性BPPV 患者進行長達10 余年的跟蹤隨訪發現,BPPV的復發率高達50%,且其中80% 的患者在1 年內復發,女性的復發率遠高于男性[9]。各大研究中心對原發性BPPV 復發率的報道不一致。本研究發現,原發性BPPV1 年內的復發率為21.33%,低于上述文獻報道的結果,分析原因可能與研究對象所處地域、環境及選擇年齡段不同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
維生素D 是機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然而隨著人們日照時間和戶外活動的減少,以及現代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改變,人體維生素D 普遍缺乏。維生素D 代謝在骨更新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血清25-(OH)D 是反映機體維生素D 營養和功能狀況的最佳指標[10]。25-(OH)D 能夠有效刺激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活動,并能促進小腸黏膜中鈣和磷元素的吸收。維生素D 在維持耳石的正常功能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11]。正常生理情況下,半規管中低鈣水平的淋巴液能夠將脫入的耳石溶解,從而不產生臨床癥狀,隨著維生素D 水平的降低可引起以下兩種異常情況:1)改變耳石表面的立體結構,使耳石囊的耳石黏附力下降,導致耳石易脫落進入半規管中[12]。2)脫落的耳石難以溶解,進而導致BPPV 復發[13]。相關文獻報道,血清25-(OH)D 水平降低是導致絕經期女性發生BPPV 的危險因素之一[14]。Ding 等[15]的研究顯示,血清25-(OH)D 水平降低是導致BPPV 發生及復發的危險因素。本研究發現,血清25-(OH)D 水平降低與BPPV 的發生及復發有關,這與Ding 等[15]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為眩暈患者的診治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臨床上針對頻繁發作的BPPV 患者,我們應檢驗其血清25-(OH)D 水平,部分患者可通過補充維生素D 來恢復鈣代謝受損,減少BPPV 的復發。
綜上所述,血清25-(OH)D 水平的降低與BPPV 的發生和復發有關,獨立于其他基線標志物;血清25-(OH)D 水平的測定可有助于BPPV 的診斷和預防,給予早期的干預對BPPV 的預防及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