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悅(揚州文物商店有限責任公司,江蘇 揚州 225000)
青花瓷,是以研磨處理后的氧化鈷礦石為顏料,在素瓷坯上繪制各種圖案花紋,在繪制完成后施以透明釉,將圖案花紋籠罩于釉下的一種釉下彩繪瓷器。因其中的著色劑鈷元素在入窯后經高溫還原焰燒造會呈現青藍色,形成白地藍花的外觀,故而得名青花。玻璃質感的透明釉面對釉下紋飾起到了很好的隔絕和保護作用,使得青花瓷具有歷久彌新、永不褪色的特點。具有色調明快、紋樣多變、經久耐用特點的青花瓷,是兼具生活實用性和藝術觀賞性的優秀瓷器品種,在眾多瓷器中脫穎而出,廣受歡迎。
青花瓷在我國的燒造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元代中后期,成熟的青花瓷器在景德鎮橫空出世。到明代初年的永樂、宣德時期,青花瓷器更是“發曠古之未有,開一代之奇葩”,開啟了青花瓷的盛世。在明代永樂、宣德兩朝三十余年里燒造的青花瓷器數量眾多、品質上乘。永宣青花既具有青花瓷器的共性美,又因其青花發色、造型紋飾、氣質韻味的特殊性而具有獨特的個性,成為中國青花瓷燒造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在中國古陶瓷歷史上遺世獨立,受到古今中外的追捧推崇。是什么讓永宣青花瓷器具有如此之高的藝術、經濟和歷史價值?讓我們通過永宣青花瓷器的典范之作—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葡萄紋海水折沿大盤(圖1)來一探究竟。
盤折沿,弧腹,圈足,砂底。器形端正,胎體堅致,釉面肥腴。折沿大盤外形仿自伊斯蘭風格金銀器造型,具有異域風情。盤身通體滿繪青花紋飾,口沿飾一周海水波浪紋,洶涌澎湃;內外壁繪四季纏枝花卉紋,婉轉流暢;盤心雙弦線內主題紋飾為纏枝葡萄紋,果實累累、枝蔓纏繞。畫面布局主次分明,層次渲染輕重得當,整體氣息飽滿舒朗。整器俢胎規整,胎土淘制精細,細砂底以手撫之,有嬰兒皮膚之細膩觸感。釉面瑩潤豐腴,釉色白中微微閃青。青花紋飾以蘇麻離青料描繪,藍中散黑,局部形成鐵銹斑。
永宣青花的最大特色是蘇麻離青料的使用,這種青料雖來源于異域,卻將東方美學發揮到極致。蘇麻離青,簡稱“蘇料”,又稱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泥勃青等。名稱的來源說法不一,第一種說法是相傳有個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用發現者的名字來命名,是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第二種說法是,因其呈現的寶石藍色,是英文藍玻璃smalt的譯音。實際上,蘇麻離青的產地與由來至今未有定論。明朝萬歷十七年(1589年)王世懋的《窺天外乘》記載:“官窯抹狼汗,我朝則專設于浮梁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這是關于蘇麻離青最早見于成書的記載。蘇麻離青具有低錳高鐵的特性。含錳量低,則青料中的紫、紅色調減弱,其藍色更加純粹幽深,呈現藍寶石光澤;含鐵量高,使得青花在高溫下呈星狀點滴暈散,濃重處凝聚成深入胎骨的青黑色鐵銹斑點,俗稱“錫光”,用手撫摸有凹凸不平之感。古人認為,蘇麻離青的這種呈色特點具有端莊大氣、凝重敦厚之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代表了一種中國式審美,即意境之美。中國式審美講求的是形散而神聚,蘇麻離青料在高溫下自然暈散、流淌,使其具備中國水墨畫特性,在似與不似之間,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天然結成的鐵銹斑,又使得這種青料在呈現時具備一種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帶來一種缺憾美,就像美人的胎記,講究的是渾然天成、不加粉飾。清代仿造的永宣瓷器,因青料不同無法自然結出鐵銹斑點,往往會用繪畫技法故意點染出鐵銹斑點。這表明在東方美學里,蘇麻離青結出的鐵銹斑不光不影響其美觀性,還作為特色受到推崇和模仿。
1.明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葡萄紋海水折沿大盤
2.明洪武 青花纏枝花卉紋盞托
3.明宣德 青花纏枝花卉紋水盂
永宣青花是明清官窯瓷器的開山之作,它是官窯瓷器的經典品種,具有極高的歷史意義和收藏價值。明代以前,官窯也叫貢瓷,遵循的是“有命則供,無命則止”的原則。唐代的邢窯為宮廷定燒;秘色瓷作為越窯的特制品種也為貢瓷;北宋開始在開封、南宋時于杭州烏龜山下設立的官窯,后又在龍泉燒造的仿官窯器,皆與宮廷有關;元朝政府在景德鎮設立的浮梁瓷局,是全國唯—所為皇室服務的制瓷機構,至此景德鎮制瓷享譽全國。從以上這些可以看出,凡與宮廷和皇室掛鉤的瓷器品類,皆成了中國陶瓷史上的一代名品。而真正符合當今大眾認知的官窯瓷器,應是明清的官窯瓷器,它是由景德鎮御窯廠出品的、專為宮廷燒造的日常生活器皿和賞賜品,它的出現是在明代洪武朝以后。清代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記載:“洪武二年就鎮之珠山御窯廠 ,設官監督,燒造解京。”可見,官窯瓷器從洪武始有,但洪武時期并未見有落帝王年號款的器物。明代谷應泰在《博物要覽》中記載:“若我永樂年造壓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內畫有雙獅滾球,球內篆書‘大明永樂年制’款。”隨后宣德朝還有了“宣德落款器滿身”的說法。所以,在器物上彰顯瓷器的官窯屬性的做法,從永宣始有。官窯瓷器是皇室與朝廷定制的專屬瓷器,題材、品種、紋樣都有范本,由高水平的工匠以最優質的原材料經道道把關、層層篩選制作而成。歷代官窯瓷器都代表同時代最高的制瓷工藝,具有重大的藝術價值、經濟價值和歷史價值。官窯生產不惜工本,制作講究,紋飾規矩,題材嚴謹,且因其產量稀少、民間不可流傳的特性,使其從誕生之日起就具備奢侈品的屬性,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永宣青花以官窯、民窯的分水嶺地位,成為官窯瓷器的經典之作。
明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紋菱口花盆
永宣青花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文明交流碰撞的產物,它以包容的姿態博采眾長,見證了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過程。永宣時期恰與鄭和下西洋的時間線重合。從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鄭和共計七次率領船隊遠渡重洋,經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遠到達非洲和紅海,足跡遍布沿岸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遠航貿易持續了近三十年,所經之處大多為伊斯蘭文明區域,故而“下西洋”本身也極大地促進了伊斯蘭文明與大明王朝的廣泛交流。在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葡萄紋海水折沿大盤上,我們看到其所繪花卉枝干、花葉經過概括和變形,具備很強裝飾性,且往往為幾種花卉交錯重復使用。這種植物類重復性的裝飾紋樣,透露出典型的伊斯蘭風格。此件青花纏枝折沿盤在風格上繼承了元代青花大盤的風格,同時融合明代自身風格,紋樣上從前朝盛行的花繁枝盛的牡丹紋或蓮紋,已逐漸過渡到清新雅致的中國傳統折紙花卉,帶有異域色彩的葡萄紋和卷草紋,以及象征交流活動的海水紋飾,在一起交流碰撞、和諧共生,同時器物的體積也適當收小,從而形成了與元代截然不同的玲瓏雋秀之疏朗風格。鄭和下西洋不僅為永宣青花帶回了蘇麻離青青料和伊斯蘭文化紋飾,同時在瓷器造型上也吸收了外來文化特色,出現了許多具有異域風情的新造型,如無擋尊、執壺、花澆、僧帽壺、折沿盆、抱月瓶、仰鐘式碗等。此外,回文、梵文、阿拉伯文等外來文字,以及飛虎、獅子、海馬等奇珍異獸紋樣也開始常見于永宣青花瓷器。博采眾長、兼容并蓄,永宣青花正是在與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汲取養分,豐富自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既古雅又開放的藝術風格。
歷史上永宣青花的對外貿易,幫助永宣青花走向世界。在揚州發現的唐代青花瓷片,其青料和紋飾風格與外銷有關,加之揚州是唐代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城市,這一點充分體現了青花瓷自誕生起就有外銷屬性。元代以后,青花瓷制瓷工藝日趨成熟,逐漸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并遠銷國外。政府的對外贈予、各國使節的回程貿易、永宣時期鄭和下西洋和明朝歷代的民間海外貿易是明代青花瓷器輸出的四種主要途徑。隨鄭和出使的鞏珍、馬歡、費信分別在《西洋番國志》的“柯枝國”條、《瀛涯勝覽》的“爪哇國”條和《星槎勝覽》的“暹羅”條中記載了當地人對于中國青花瓷器的喜愛與歡迎,原文中有“國人最喜中國青花瓷器”“貨用青白花瓷器”的記載。《明會典》卷—三更是詳細記載了青花瓷器的外銷價格:“青白花瓷盤每個五百貫,碗每個三百貫,瓶每個五百貫,酒海每個一千五百貫。”大量對外輸出的青花瓷器中不乏精品之作。現亞、非兩大洲各大收藏機構皆可見到明代永樂、宣德青花瓷器的身影,如伊斯坦堡托普卡比博物館、伊朗阿德比爾神廟博物館、菲律賓阿南巴明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等。永宣青花的對外輸出,讓永宣青花作為中國瓷器的一張名片,被世界廣泛認識、喜愛和收藏。
回首再看這件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葡萄紋海水折沿大盤,端詳其端莊凝重的幽藍紋飾,我們可以感受到其兼容并蓄的藝術風格、窺見其走向世界的開放格局、品味其官窯正統的雍容氣度。過去幾百年里,永宣青花瓷器始終以中國青花瓷的魁首之姿,經歷時間的檢驗、見證歷史的變遷,以其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創造力,為中華文化提供了豐厚滋養,為世界文明譜寫了華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