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羽(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大方是奢香(注:奢香是明朝時的彝族女政治家,于明初受封三品,對我國的民族團結和貴州經濟文化建設曾作出重要貢獻)故里、古彝圣地。厚重的歷史文化對當地漆器產業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大方漆器的發展植根于大方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傳統民俗文化,其具有深厚的民族人文基礎。大方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造就了精致的大方漆器藝術和燦爛的漆器文化。如今在文明發展中,經過大浪淘沙,大方漆器藝術又綻放出了新的光芒。
明清時期的彝族漆器圖案多表現農民勞作、生產活動等生活場景。如彝族崇尚的虎形圖案和火形圖案,在早期的漆器產品中就有所體現。漆器記載了大方的歷史變遷。大方是“中國民間繪畫之鄉”,其農民畫在全國享有盛譽,漆器產品吸收了大方農民畫的特點,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此外,大方書法也非常有名,其楷書、狂草等書法藝術獨樹一幟,在全國舉辦的各類書法比賽中經常獲獎,大方書法為漆器產品增添了書法藝術韻味;大方的少數民族獨特的服飾風格、生活習性和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等共同構成了大方漆器文化內涵,漆器是大方文明發展的具體化產物。大方既是奢香的故鄉,也是我國古彝的人文圣地,在深厚的歷史文化氛圍的作用下,大方的漆器制品脫穎而出。
歷史記載,大方漆器的起源可追溯到蜀漢時期,生產技術成熟是在明代。到清代為止,大方漆器一直以其獨特的技術而聞名,是中國五大名漆器之一,有著600多年的歷史。大方在古代就盛產優質漆,在蜀三國時期,大方就開始使用生漆。早在三國時代,大方彝族祖先就發明了“丹、漆”。大方彝族的祖先在狩獵或征戰時會將生漆涂在皮胄、馬鞍、箭筒上。由此可知,三國時代大方就已種植漆樹,有了取生漆的記錄。
在明清時期,大方漆器被選為上京朝貢的貢品。到了明代,大方有了自己獨特的漆器文化。明清時期,大方作為黔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而受到人們青睞,于是出現了有較高價值和實用性的漆器。明代洪武年間,大方漆器工匠們在原始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建立了完整的漆器工藝流程,從而達到了美學效果與器物實用性的統一。當地出產優質原漆,而且畜牧業也非常發達,所以天然大方漆原來就是用皮制胎的。這也是天然大方漆器和其他地區漆器最大的差別。皮胎漆器的造型比起三國時期以前的作品更具藝術觀賞性,而且品種比較多樣化,工藝技術也比較完善,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彝族的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在貴州省出任宣尉副使的時期,向朱元璋進貢了不少名貴的油漆工業品,從而使大方揚名國內外。故宮博物院里的貴州皮胎漆葫蘆,即明朝大方的漆器貢品。
清朝是大方漆器的成熟期,此時技術越來越成熟。大方漆器十分獨特,其皮胎的耐久性、防潮性、防腐性、防掉色性都在其他胎料之上。大方漆器獨特的隱花技藝(圖1),像蘭花的香味隱藏在花苞中一樣,或像菊花的優雅藏在綠葉中一樣,在光和影的變化中露出朦朧恬靜的中國畫風。道光年間的大方皮胎描金等漆器獨具特色,構成了中國漆器的一個獨特流派,與北京的雕漆、山西的云雕、甘肅填彩、四川推光雕漆、福州的脫胎漆器、江蘇的百寶嵌漆齊名并被載入史冊。大方漆器在清道光年間盛極一時,達官貴人征集精品,被列為貢品的有“朝珠盒”“朝帽盒”“鳳冠霞盒”“滿漢全席”等。在道光年間,以作坊式生產模式為主的漆器家庭遍布大街小巷,從業者近千人。古老的大定府城內幾乎家家都會制作漆器,故享有“漆城”之譽稱,到光緒年間,漆器生產向手工業工廠發展,著名的有“大順棧”“榮順和”“寶光齋”等。

圖1 大方漆器獨特的隱花技藝
1949年以后,從成立生產合作社到建立國營大方漆器廠,老藝人充分發揮了領頭人作用,幫助年輕一代手藝人提高了技術水平。大方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經過進一步研究和革新,現有漆色產品200多種。產品不但在國內市場暢銷,還遠銷到東歐。1959年,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的獻禮,大方漆器藝人在人民大會堂制作的一個高2m、徑長1m的大型花插和中國國家重點美術工藝品的部分產品,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評論為“大方漆器獨樹一幟,形成了貴州風格”。
隨著人們物質水平和精神追求的提高,豐富的漆器給現代人的生活注入了活力,融入了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雖然從表面上看,這門古老工藝的發展趨勢還比較好,但是潛在的問題很多。
首先,大方漆器的傳承人越來越少,祖輩相承的歷史傳統逐漸呈現斷層。簡單來說就是漆藝家族內部年輕一代很少有人愿意繼承漆器制作手藝。筆者經過大量走訪調查,發現出現這種狀況的幾點原因。新時代的年輕人認為在同等條件下制作漆器所獲得的酬勞比其他行業少得多,與其花時間鉆研漆藝,不如從事其他高薪職業;同時,漆器制作需要極高的繪畫技術,漆藝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技術,需要至少十幾年的沉淀才能磨煉出精湛的技藝,從事該工藝十分辛苦勞累。當代年輕人對漆藝不太感興趣,在快節奏的生活環境影響下,大多數年輕人不愿意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這種漫長枯燥的漆器制作中,而更愿意嘗試節奏較快的其他項目。
其次,從事漆器生產的繼承者大多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他們主要把漆器制作作為維持生計的手段,向長輩學習生產技術。在過去,漆器制作技術不像現在這樣發達,交通不便,外國同類產品很少,作為生活必需品的漆制品銷路很好。但是現在社會飛速發展,國外的產品、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全球化浪潮進入了本土市場。由于傳承人沒有及時引進新的漆器生產技術并學習或創新方法,創新性較弱,與其他省份相比,漆藝發展緩慢,大方皮胎漆器的制作技術逐漸落后。大方漆器以民間家庭式作坊的生產方式為主,手工藝人們從學習制作到熟練地掌握技巧,基本上都是在重復師父們的制作模式,制作工藝比較固定,因而比較好地保留了當地的傳統工藝特點。
家族內部傳承是最重要的一種方式,由家中會制作漆器的工匠世代傳授技術。根據作者的調查,他們不分男女都在傳授技術。只要有心學習,兒子、女兒、兒媳都能學到漆器制作技術。豐富的漆器制作工藝,基本上都是以家庭繼承為單位。在這種傳承方式下,后繼者雖然完全繼承了生產技術,但是后繼者自身的生產思維就會固化,可能會喪失創新性和創造性。此外,這種直線繼承的技術指導,不受文化傳承等外力的影響,技術水平很少能超越前人,漆藝的發展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為中國古代工藝品,漆器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但現代漆藝受西方藝術和文化的影響,發展緩慢。現代漆藝與傳統漆藝不同。現代漆藝著重表現對象的概念和情感,這一點與傳統的手法不同。因此,從現代藝術概念角度來看,大方皮胎漆器藝術強調個性和博愛主義,它最大的特點是風格獨特,想象力豐富,富有人文精神。現代漆器在藝術上不斷追求創新,開始脫離傳統的生產方式,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和風格。
藝術性的大方漆器在美術館和畫廊一般被作為作品展示。在漆藝品展覽中,參觀者可以近距離欣賞作品并直觀感受作品的魅力。藝術家通過漆畫作品,可以將自己的審美感受直接傳達給鑒賞者,不僅可以提高鑒賞者的審美情趣,還可以深化他們對美的理解。此外,漆器藝術家之間通過作品交流、交談,也能提升審美思維。在不同的地點開展大方皮胎漆器展覽,可以讓不同地方的人最大限度地了解大方皮胎漆器的發展歷史以及制作工藝等,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同時,展覽者們也可以在不同的展覽場所領略并吸收帶有不同區域特點的藝術文化,找到更加適合大方漆器發展的路徑。
大方縣地理位置優越,擁有優越的旅游文化資源,如“百里杜鵑”、宣慰府等知名景點。如果能將本縣的漆器宣傳與旅游業結合,一定會相得益彰,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向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介紹和銷售大方漆器等相關的文創產品,無疑會大力推動大方漆器的發展。
具有地域特色的大方漆器,在中華民族藝術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承載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漆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鮮少受到關注,在不久的將來,很可能會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在繼承方面,大方漆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大方漆器的發展必須得到革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