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學梅(安徽大學,安徽 合肥 230000)
高郵龍虬莊遺址彩陶片數量多、種類豐富,是龍虬莊文化的典型遺址。高郵龍虬莊遺址位于淮河下游以南,里下河平原西緣,遺址周邊河網密布,河流湖蕩均屬淮河水系。在《龍虬莊》中,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分為三期四段,彩陶主要出土于第二期的第6層至第4層;第6層為第二期早段,年代為6300~6000aB.P.;第5、4層為第二期晚段,年代為6000~5500aB.P.。關于三期遺存的性質,根據報告結論及學界的研究成果,將其定為龍虬莊文化。
迄今可見關于龍虬莊文化彩陶的論著,主要是利用龍虬莊遺址的彩陶標本進行綜述類研究以及根據彩陶紋飾進行文化的分期研究,缺少對于龍虬莊遺址彩陶紋飾的系統梳理。龍虬莊遺址出土的彩陶片數量較多,紋飾種類豐富,使得探討龍虬莊文化彩陶紋飾的風格特點成為可能。
龍虬莊遺址第6層至第4層的彩陶片共有132片,還有出自4座墓葬中的4個完整彩陶器。彩陶標本遺存從早期到晚期紋樣的變化似乎不大且大多數為局部構圖,在遺址中并未見到相應的完整構圖或完整載體,很難進行類型學比較,因此針對這些圖案類彩陶,本文研究方法的核心仍是形式分析,進行彩陶圖案風格和總體特點的探討。
本文主要依據遺址出土彩陶片可見的主體紋飾,對龍虬莊遺址出土彩陶片的紋樣做進一步的解析分類,從而探討龍虬莊遺址彩陶的風格與特點。
龍虬莊遺址彩陶片數量由早到晚呈遞增趨勢,第4層數量遠超前兩層數量之和,紋飾以黑彩居多。彩陶片中的核心元素主要有弧線紋、網格紋、網紋、圓圈紋、波浪紋、折線紋、菱格紋。紋飾主要繪制在器物腹內壁與底部,腹底之間常繪有帶狀紋間隔。
本文通過對殘片所見主體紋飾的識別與梳理、對報告中所展現的紋飾花紋的描述,將龍虬莊彩陶紋飾的風格類型劃分為:線條構造的A類“幾何風格”(表一)、具有表意作用的B類“象形風格”(表二)。進一步細分,A類風格可分4型,B類風格:5型。
表一 A 類風格圖案分型表
表二 B 類風格圖案分型表
《龍虬莊》中表明龍虬莊文化彩陶器的制作方法主要為輪制。綜合來看,龍虬莊文化彩陶具有自身獨特風格,自成一系,有以下特點。
(1)內彩系,有黑彩和紅彩兩種,以黑彩為主,用色單一,施彩器類主要為缽,少量缽形匜;(2)紋飾類型較多,其中以Aa型紋飾數量最多,Ab型紋飾數量次之,紋飾結構多對稱,線條質樸簡潔,多弧線與波浪線,以弧線造型的繪圖技法為主,構圖簡單;(3)各類元素組合使用者較多,善用各種紋樣花紋進行組合裝飾;(4)B類象形風格圖案居多;(5)彩陶圖案主要繪于淺腹敞口器內,以缽形器為主。
海岱地區的西夏侯遺址、茌平尚莊遺址、焦家遺址、玉皇頂遺址等大汶口文化遺址中都出現過龍虬莊文化彩陶紋飾元素,如西夏侯遺址出土的彩陶片、T5④:14、尚莊遺址1975年采集的彩陶缽、2016年出土于焦家遺址的彩陶壺以及玉皇頂遺址出土的彩陶缽T2④:5上都有相似的幾何網格紋(圖一)。對于大汶口文化的分期,本文參照三大期的分期方案。根據碳十四測年,早期約為6100aB.P.~5500aB.P.,對照龍虬莊文化的年代可知,龍虬莊文化二期晚段大體相當于大汶口文化早期。因此,結合圖一中紋飾的比較推測,大汶口文化彩陶中的一些紋飾是受到龍虬莊彩陶文化的影響。也有學者認為龍虬莊文化參與了大汶口文化的形成過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圖一 黃淮地區網格紋比較
距今7000~6000年間的蘇北地區為海岱文化區北辛—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范圍。龍虬莊文化在產生之后向北擴張與大汶口文化相遇,表現在蘇北地區的大汶口文化早期遺存中發現了較多近似龍虬莊文化的器物。在文化上的表現為受到龍虬莊文化彩陶紋飾因素的影響,如沭陽萬北、淮安青蓮崗、邳州大墩子、淮安黃崗等遺址的彩陶紋飾,沭陽萬北T0093⑤:7、T1⑥、大墩子下文化層彩陶片T7:21,皆與龍虬莊遺址彩陶Aa型紋飾相同。
孫家城遺址位于安徽省懷寧縣西北的馬廟鎮栗崗村孫家城和費屋兩個村民組內。孫家城遺址一、二期的絕對年代,根據碳十四測年數據,距今5800~5500年。孫家城一期文化層出土大量彩繪陶片,彩繪主要施于豆盤和豆柄上,也有少量施于盆類口沿內表。孫家城一期以橘地紅彩為主,有少量紅地黑彩、紅地橘彩和白地紅彩;多為外彩,有極少量的內彩,另有較多的網格紋等,各類紋飾組合使用者較多。如T3?彩:2的彩陶片與龍虬莊彩陶的幾何網格紋非常相似,也與侯家寨二期彩陶文化面貌相似。
侯家寨二期文化距今6100~5800年左右,內涵豐富而典型,其主要來源為雙墩文化。彩陶花紋基本是紅彩,有少量黑彩和橙黃彩。侯家寨彩陶碗T3②:400、彩陶標本T3②:161和器蓋標本T3②:117三件皆為二期文化遺存,其幾何網格紋的圖案與龍虬莊彩陶風格一致。并且龍虬莊遺址與侯家寨遺址新石器彩陶的器型較一致,除了缽形器外,還有少量彩陶盆,兩地區彩繪均未發現復彩。
環太湖地區文化與龍虬莊文化的交流,自龍虬莊一期時就有。崧澤文化因素在龍虬莊文化第二期中、后段開始出現。據研究,龍虬莊遺址第二期的整體年代要晚至崧澤文化三期。
圩墩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東郊戚墅堰鎮,大運河的南岸。這件彩陶片,簡報顯示為下文化層,“似為缽或盆形器的腹部,泥質灰陶,彩繪施于器內,黑彩繪網格及斜格三角紋”,從紋飾看,跟龍虬莊二期彩陶沒什么區別,風格上屬于Ab型,年代上相當于環太湖地區崧澤文化時期的,絕對年代不超過6000年。筆者綜合上述內容推測圩墩遺址的彩陶圖案風格受到同時期龍虬莊彩陶文化的影響。
《江蘇考古五十年》中論證了“青蓮崗文化彩陶是在仰韶文化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通過比較分析江淮地區出土的三角網紋、變形人面紋等內彩陶和西安半坡、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內彩陶(姜寨T58F17:1、T254W62:1)的紋飾,得出結論,即江淮地區出土的彩陶可能來自關中地區的仰韶文化,或受到關中地區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也有學者從彩陶的角度論證了淮河上游裴李崗文化是北辛文化、雙墩文化、龍虬莊文化的共同來源之一。
龍虬莊彩陶紋樣種類豐富,繪圖技法上對于直線、弧線靈活運用,圖案也多是與現實經濟生活、自然環境緊密相關的網紋、波浪紋等,且較頻繁地采用不同風格的紋飾組合裝飾于一器。因此,本文持有的觀點是,龍虬莊彩陶文化與周邊彩陶文化交流互動的同時,也保持自己獨具風格的裝飾特色,是一支獨具特色的彩陶文化。
本文對龍虬莊文化彩陶象征意義方面的研究不足,且由于早期到晚期的彩陶紋樣變化不大,缺乏對彩陶紋飾演變的規律以及體現的意義的探討與研究。此外,彩陶僅出現在龍虬莊二期文化中,對其流變的研究還有待更多材料進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