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之 黨芳志 王 玲 毛儀楠 李晶晶 柏秋月 羅鐮威
(1商洛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陜西商洛 726000;2陜西君悅康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陜西商洛 726000)
陜西省商洛市位于秦嶺南麓,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是南北氣候過渡帶,生態條件良好,適宜發展食用菌[1-2]。羊肚菌為當前極具潛力的珍稀類食用菌,具有優良的食藥用價值,產業前景廣闊[3-4]。近年來,在商洛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食用菌特色產業的背景下,商南縣、洛南縣、商州區等地栽培羊肚菌獲得成功,目前商洛市六縣一區均發展了羊肚菌生產,栽培規模逐年擴大,產量穩步提升,栽培模式不斷創新,已成為促進農民增收不容忽視的一項朝陽產業。
目前商洛市栽培羊肚菌主要采用“冬播春收”模式,栽培時間為每年11 月至翌年4 月[5-6],因而每年5月至10月近6個多月土地閑置。為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筆者連續3年進行羊肚菌與露地辣椒輪作試驗,并探索總結出一套適宜商洛市的羊肚菌與露地辣椒輪作技術。該技術較單純小拱棚栽培羊肚菌模式產值平均提高2 900~4 000元/667 m2,為商洛市進一步推廣“菌菜”輪作模式提供參考。
羊肚菌于當年11 月底至12 月初播種,品種選擇六妹、七妹或梯棱系列,第二年2 月底至4 月底采收;4 月底至5 月初整地移栽辣椒(辣椒于當年2 月底至3 月底播種育苗),7 月中旬至10 月中旬采收,10月底整地準備栽培羊肚菌。
2.1.1 建畦播種羊肚菌
11月中旬將土壤深耕20 cm 左右,建寬100 cm,間距30 cm 左右的畦,并在畦面開4~5 條深5 cm 左右小溝。菌種脫袋后用手捏碎,加入清水或0.2%磷酸二氫鉀水溶液預濕菌種塊,加水(溶液)比例為50∶1。預濕后菌種均勻撒入溝內并覆土1 cm 厚,蓋住菌種塊,整平畦面,菌種用量為200~300袋/667 m2。播種后在畦面上覆蓋黑色地膜,四周壓實。播種時若土壤含水量過低時,應先在溝內澆水,待水下滲后再播種。
2.1.2 菌絲生長期管理
用竹片(竹竿)、透明塑料膜在畦面上搭建小拱棚,棚上加蓋一層遮陽網。播種后2~3 d 內,澆一次滿溝水,并自然滲透至畦面覆土層;保持近地面溫度不低于0 ℃,不高于22 ℃,以促進菌絲萌發并向土層生長蔓延。播種后1~2 d 菌種塊萌發,菌絲長出土面,播種溝可見白色菌絲。播種3~4周后,經常檢查畦面,觀察菌絲長勢、近地面土壤溫度、濕度,是否長草等,做好保溫保濕及清除雜草工作,避免因溫濕度不適宜導致菌絲生長受阻。
2.1.3 擺放營養袋
以新鮮、無霉變的小麥等為原輔料,按照營養袋配方(小麥90%,雜木屑8%,石灰1%,石膏1%,料含水量60%)配料,采用15 cm×30 cm 聚丙烯高壓袋裝料,每袋裝濕料500 g 左右,高壓滅菌后冷卻備用。一般播種10 d 后菌絲會長滿畦面,并產生大量白色分生孢子,此時即可擺放營養袋。用刀片順營養袋袋長方向開長形口,然后開口面緊貼畦面間隔擺放后蓋上草簾或地膜。營養袋擺放量為3 000袋/667 m2左右。
2.1.4 催菇
翌年2 月底,在栽培地上搭建高180~200 cm 的遮陽棚后,揭開小拱棚、地膜,在畦面噴灑出菇水,3~5 d 將畦面濕度調至80%左右,重新覆地膜,并依營養袋高度架起地膜(與畦面保持一定距離),保持空氣相對濕度80%~85%,促進原基形成。
2.1.5 出菇管理與采收
羊肚菌原基形成后撤掉地膜,保持棚內溫度12~16 ℃,畦 面 濕 度85%~90%,空 氣 相 對 濕 度80%~85%,其間用微噴帶噴少量水,每天噴水1~2次,每次5~10 min。10 d 左右可見原基分化并形成頂部黑色、下部灰白色的針狀子實體。子實體長大后維持溫濕度,根據土壤水分狀態決定是否補水,缺水時采用少量多次噴霧方式補水,以免畦面積水。注意中午氣溫高時不宜噴水,每天中午打開小拱棚兩邊通風2 h,高溫天氣適當延長通風時間。子實體生長7~12 d 即可成熟。羊肚菌子實體生理成熟后即可采收,用鋒利的小刀沿地面割下。
采收羊肚菌后,整理搭建小拱棚的遮陽網、竹片、塑料膜等,清除土壤中的殘留物、雜草等。在畦面上均勻撒一層石灰粉(蟲害嚴重的可撒辛硫磷),然后深翻土壤一次,尤其是操作道(因踩踏土壤板結嚴重)更需要深翻,深翻后用旋耕機耙土1~2 次,準備移栽辣椒。
2.3.1 辣椒育苗
將辣椒種子進行溫湯浸種后,用濕棉布包好并放在恒溫箱中,保持28~30 ℃溫度4~5 d,至70%以上種子露白。用腐熟農肥與非茄果類菜地土按2∶8比例混合配制營養土,添加1%磷酸二銨,拌勻后裝入育苗盤,將露白的種子播入裝好土的育苗盤中。幼苗出土前至齊苗后保持溫度20~25 ℃;保持育苗土見干見濕,控制澆水,防徒長;定植前7 d 澆透水,逐漸撤去棚膜煉苗,使秧苗適應外界環境。
2.3.2 移栽辣椒及肥水管理
5 月 初 待 辣 椒 苗 株 高12~14 cm,莖 粗1.5~2.0 mm,六葉一心時即可移栽。移栽株距為25~28 cm,移栽密度3 500~4 000 株/667 m2。移栽后及時澆水。辣椒生長期注意及時除草、施肥(結合澆水追施速溶硫酸鉀150 倍液,或噴施0.2%磷酸二氫鉀)。7—8月注意排水防澇。
2.3.3 采收與整地
7 月上旬開始陸續采收商品椒,適時采摘,采大留小。10 月下旬采收結束,拔除辣椒植株,手工或機械清理地面殘留的腐爛或生蟲辣椒、雜草和秸稈等,在土壤表面均勻撒一層石灰粉,深翻一次,使石灰與表層土壤混合均勻,然后用旋耕機翻耕1~2次。暴曬1~2 周(遇連續陰雨天覆蓋農膜,防止雨水過多),準備栽培羊肚菌。
小拱棚栽培羊肚菌生產成本包含菌種、遮陽網、竹片、營養袋、人工、地租、其他。一個栽培周期為30 d 左右,每天平均工價60 元。其他包含水、石灰、農藥等支出。上述合計成本9 800元/667 m2。
綜合試驗數據和實地調研商洛市當地(商南縣、丹鳳縣、洛南縣、商州區)羊肚菌小拱棚栽培企業和農戶的生產銷售情況,近年來羊肚菌鮮菇平均產量為175~200 kg/667 m2,鮮菇統貨收購均價為100~140 元/kg。由此可知,羊肚菌小拱棚栽培模式平均產值為17 500~28 000 元/667 m2,利潤為7 700~18 200元/667 m2。
由表1可知,羊肚菌與露地辣椒輪作模式產值較羊肚菌小拱棚栽培模式提高2 900~4 000元/667 m2。

表1 輪作與非輪作效益比較
羊肚菌與露地辣椒輪作栽培技術通過合理調整栽培結構,充分利用商洛土地和氣候等自然資源,既填補土地空檔期,又實現一年菌、菜兩收;而且該模式在整地、建畦、播種、建棚、澆水、采菇、物資整理、育苗、播種、管理、采收等環節需要一定的勞動力,且需求期長。因此該模式既為農村留守人員提供就近就業機會,又提高勞動者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