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宏妮

西安紅會醫院呼吸內科在該院門診樓前開展大型義診,為市民普及慢阻肺知識,幫助人們提高對慢阻肺的認識
冬季及早春是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季節,呼吸科門診和病房病人都會顯著增加。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哮喘和肺癌等為代表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病程長、治療成本高等特點,是嚴重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
就如何防治呼吸系統慢性病以及構建呼吸系統健康屏障等相關問題,本刊記者近日專訪了北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許小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在導致死亡的前十大病因中,呼吸系統疾病占據三席,包括慢阻肺、肺癌和下呼吸道感染;在致殘的前十大慢性疾病中,慢阻肺排第三位。世界衛生組織關于病死率和死因的最新預測數字顯示,隨著發展中國家吸煙率的升高和高收入國家人口老齡化加劇,世界范圍內的慢阻肺患病率在未來40年還將繼續上升,預測至2060年死于慢阻肺及其相關疾病的患者數每年將超過540萬。
在我國,根據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病學與危重癥醫學專家王辰院士牽頭的“中國成人肺部健康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國內20歲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為8.6%,4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13.7%,估算患者人數近1億。另據統計,每年因慢阻肺病死亡的人數約100萬。
目前,慢阻肺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引起慢阻肺的危險因素包括個體易感和環境因素。個體因素包括遺傳、年齡和性別,肺生長發育、支氣管哮喘和氣道高反應性,以及低體重指數等。
環境因素方面,慢阻肺的高危因素主要有吸煙(包括主動以及被動吸煙)、生物燃料(如柴草、動物糞便)燃燒的粉塵顆粒吸入、職業粉塵和化學物質暴露、空氣污染和幼年呼吸道感染等。
總體來看,我國慢阻肺的發病率較高與“煙民”眾多、空氣污染因素、餐飲文化因素(高溫烹飪產生油煙)等都有一定關系。
其他較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還有哮喘、支氣管擴張以及肺癌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歲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為4.2%,患者人數高達4570萬。
哮喘的發病機制目前也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有關。遺傳因素指哮喘患者先天具有的特應性素質,可使其氣道處于對各種過敏原呈高反應性高敏狀;環境因素中,吸入性過敏原、食物性過敏原、刺激性氣體、職業性化學物質、呼吸道感染、冷空氣、運動、精神因素等都是可能導致哮喘發生發展的原因。
我國20 歲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為4.2%,患者人數高達4570 萬。
長期吸煙人群或長期與吸煙者在相對密閉環境共處的被動吸煙人群、長期接觸粉塵且防護不當的人群、反復呼吸道感染且未得到有效藥物控制的人群、高齡人群以及家族有慢性氣道疾病遺傳背景的人群更容易得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一旦罹患呼吸系統慢性疾病,患者不僅需要長期用藥,有時還會因急性加重需要住院治療,隨著疾病進展,一些患者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因此,針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我們治療的目標是延緩病情的惡化和進展,保障患者的生活質量。事實上,通過早期干預和規律用藥,許多患者的病情能夠保持長時間穩定。

許小毛
一些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具有相同的誘發病因,如吸煙和空氣污染,因此可以通過戒煙、避免吸入二手煙、減輕空氣污染等措施來減少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從社會角度,要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廣泛的科普宣傳,提高人們對呼吸系統疾病及其危險因素的知曉率。從個人角度,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加強自身防護。
我們要觀察自己有沒有出現相關癥狀,比如咳嗽、咳痰、活動后氣短疲乏、體重下降或者反復發生肺部感染;要定期體檢,包括胸片、肺部CT、肺功能等檢查。如果有長期大量吸煙史、職業環境粉塵接觸史等誘發因素,以及家族成員患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者,則更要提高警惕。
哮喘發作一般會有先兆癥狀,如鼻塞、打噴嚏、流涕、眼癢等過敏癥狀,或有胸悶、咳嗽。常常在接觸過敏原感冒或氣候突變時出現,隨后出現明顯的氣喘、呼吸困難,兩肺聽診聞及哮鳴音,也可以在夜間或清晨沒有任何先兆癥狀就突然出現呼吸困難。癥狀有時能自行緩解,或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后緩解。在哮喘發作時,應盡快脫離過敏源,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必要時及時就醫。
慢阻肺起病緩慢,病程較長,且患者多為中老年人群,主要癥狀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咳嗽,是慢阻肺的最早癥狀,一般以冬春季節多發,晨起或夜間明顯;咳痰,也是慢阻肺的早期癥狀之一,咳嗽時會有少量白色黏稠痰,早晨咳痰較多,痰量隨感染而增多,常為膿痰;呼吸困難,是慢阻肺的典型癥狀,患者在工作和運動時會感到氣短,嚴重氣短者即使在休息時也會感到呼吸困難。
發現癥狀的人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做肺功能、胸部影像等檢查,明確疾病的診斷和疾病分級,針對不同分級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
慢阻肺的治療包括穩定期治療和急性加重期治療。穩定期的治療主要包括戒煙、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吸入糖皮質激素、磷酸二酯酶4抑制劑、祛痰和抗氧化等方法。此外,非藥物治療是穩定期慢阻肺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藥物治療起到協同作用,包括:患者管理、呼吸康復治療、家庭氧療、家庭無創通氣、疫苗、氣道內介人、外科治療等。急性加重的患者應及時就診,病情嚴重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療。
目前尚無根治哮喘的辦法,但以抑制氣道炎癥為主的適當治療通常可以使病情得到控制,治療目標是減少急性發作,有效控制癥狀,維持最輕癥狀,甚至無癥狀,盡可能使肺功能維持在正常水平,防止發生不可逆的氣流受限,保障生活質量,包括正常的運動能力,降低哮喘病亡率。
哮喘急性期癥狀控制后,其慢性氣道炎癥的病理基礎仍持續存在,需要長期維持治療。僅哮喘發作時治療,緩解期不使用任何藥物,將使氣道炎癥不斷發展,導致病情反復發作,久之可誘發肺氣腫肺心病等嚴重并發癥。因此,患者在穩定期的時候,應當遵醫囑用藥,不要自行減量或停藥。
近些年,兒童哮喘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可以通過減少與危險因素的接觸來防止哮喘的發生,例如避免接觸變應原,減少病毒感染和與污染物、煙草煙霧的接觸等。對于已經患有哮喘的兒童,要嚴格避免食用已知過敏的食物和藥物。在哮喘控制良好的情況下,兒童可以正常運動。
通過早期干預和規律用藥,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病情能夠保持長時間穩定。
流感和新冠病毒都是主要殃及呼吸系統,因此對于慢性病患者,在流行病發生時進行科學預防尤為關鍵。
首先,做好個人防護,包括戴口罩、勤洗手,減少去公眾場所等措施。尤其是家中有流行病毒感染者,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要做好隔離和防護。
其次,避免受涼、勞累,尤其是一些年輕的哮喘患者,不要熬夜和節食。勞逸結合、營養均衡,提高自身免疫力。持續的呼吸康復訓練以及改善營養狀況,不僅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也可以改善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況,提高生活質量。
第三,接種疫苗,包括流感病毒、肺炎疫苗和新冠疫苗。需要注意的是,流感疫苗每年需要注射一次,肺炎疫苗5年注射一次即可。
第四,針對原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要規范、規律地治療,避免自行停藥或減量。
首先,預防第一。一切慢性疾病診治的根源都在于預防其發生,我們應當戒煙同時避免二手煙及刺激性氣體的吸入,保持室內清潔、干燥,遠離發霉物質,避免吸入過敏原引發氣道高反應。對于一些家族遺傳性疾病,應完善基因篩查,幫助早期診斷。
其次,及時治療。當出現咳嗽、咳痰、喘息等呼吸系統癥狀,不要抗拒就醫,不要自行用藥,應尋求專業的診治,避免貽誤病情,也避免更多經濟損失。
第三,保持樂觀心態,無病預防,有病治病,不必過分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