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日,西雙版納景洪市街頭的大象雕塑(王劍英/ 攝)
野象谷位于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目前國內唯一對公眾開放、可近距離觀看野生亞洲象的地方,近80頭亞洲象常在此出沒。
“歡迎來到象往的地方?!痹谠颇衔麟p版納高鐵站的出口處,一幅大型海報上方標著的這句話,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海報的主角是一頭手繪亞洲象,它笑瞇瞇地伸著鼻子、抬起右前腿,似乎在和人們打招呼。
40公里外,野象谷景區里樹木參天,一條木棧道旁,一頭小象慢悠悠甩著鼻子晃進游客視野,引得大家雀躍拍照,還有年輕姑娘迅速開啟視頻直播模式。59歲的王阿姨一家十口從河南自駕游而來,進入野象谷不到十分鐘,就和它不期而遇。她歡喜地說:“小象憨憨的,好治愈呀!這一趟值了!”
野象谷位于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目前國內唯一對公眾開放、可近距離觀看野生亞洲象的地方,近80頭亞洲象經常在此出沒。
西雙版納被稱為“大象樂園”,街頭、寺廟隨處可見大象元素。近年來,亞洲象已成為西雙版納的金名片。西雙版納正在著力“為象安家”。
這里養護著因打架受傷跌落懸崖、右眼失明的大象“ 昆六”;因性情暴烈成為百姓生活區“車匪路霸”、需要行為糾正的大象“維吒喲”……
“北上南歸事件為西雙版納和亞洲象保護帶來的宣傳效應,超過此前多年宣傳效果之和。”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亞洲象保護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熊朝永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2021年4月,15頭亞洲象從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出發,一路北上,途經云南玉溪、紅河、昆明3個州(市)8個縣(市、區)。4個月后,在人類的幫助與引導下,北上大象開始南歸,最終回到保護區,迂回里程超過1300公里。在此過程中無一象走失,無一人受傷,人象和諧相處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寫照。
彼時正值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一階段會議于云南昆明召開前夕,大象的這趟北上南歸之旅吸引了全世界目光,其國際傳播范圍覆蓋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3000家海外媒體予以報道關注,全網閱讀量達110多億次。
2022年12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的COP15第二階段會議期間,“亞洲象”成為高頻詞:在高級別會議開幕式上,西雙版納青年代表張燕分享了《我與亞洲象做鄰居》的故事;在“中國角”系列邊會上,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高級工程師沈慶仲向全球分享亞洲象保護經驗;為期6天的云南展,全稱為“發生亞洲象漫游故事的地方——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云南實踐與成果展”……
北上南歸事件亦大力助推了亞洲象國家公園的創建。
我國將自然保護地按生態價值和保護強度高低依次分為3類,分別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國家公園居于主體地位,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關鍵區域中占首要地位。中國于2021年10月正式設立首批5個國家公園。
早在2016年,云南便有意申請創建亞洲象國家公園,為這一物種的保護做長遠打算。2022年8月,云南正式申請設立亞洲象國家公園,當年底,《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印發,全國共遴選出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含正式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亞洲象國家公園成為繼大熊貓國家公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之后,又一個以野生動物命名的國家公園候選區。
亞洲象國家公園創建區涉及云南省的普洱、西雙版納和臨滄3個州(市),在中國,亞洲象主要分布于此三地。西雙版納為主要棲息地,分布約300頭亞洲象,占全省總數量的80%左右。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地域上互不相連的勐養、勐侖、勐臘、尚勇、曼稿5個子保護區組成,由西向東分別坐落在勐海、景洪、勐臘二縣一市,總面積24.25萬公頃,約占全州面積的13%,是我國亞洲象種群數量最多和較為集中的地區。
目前,亞洲象國家公園仍處于創建過程中,綜合科學研究報告已經完成,相關方案也在編制之中。
熊朝永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隨著亞洲象國家公園的創建,西雙版納在保護亞洲象方面的軟硬件建設,尤其是人才培養方面,將更上一個臺階。
和野象谷景區一墻之隔,有一方不對公眾開放的小天地: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入口處是一間紫外燈消毒室,熊朝永帶領《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此消殺五分鐘后,沿著林蔭步道前行,一間彩色外墻的木屋出現在眼前,門口有手繪的四個字“愛的小屋”,內有空調、取暖燈、小床等——救助回來的幼象會先在此處接受護理與過渡,類似于兒童房。
再往前走,是一排由木頭搭建的象舍,棚頂高約4米,四周圍著一米多高的木柵欄,通風透光。幾頭大象站立其中,見有人來,發出“哞~”的叫聲,熊朝永說這是它們在打招呼。
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是我國目前唯一以亞洲象收容、救助和繁育研究為主要任務的科研基地,也是西雙版納為象安家的重要抓手。
中心建成于2008年,迄今已經救治了30頭野象、繁育出9頭小象,部分放歸野外。目前共有10頭亞洲象養護于此,年紀最大的52歲,最小的僅一歲半,元老級的“住戶”已入駐逾14年。
這里養護著因打架受傷跌落懸崖、右眼失明的大象“昆六”;因公象發情時被象牙戳傷、做過兩次婦科手術的母象“平平”;因腳部受傷感染無法跟上象群的幼象“龍龍”;因性情暴烈成為百姓生活區“車匪路霸”、需要行為糾正的大象“維吒喲”……

2月2日,西雙版納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王劍英/ 攝)
中心現有工作人員20余人,按業務劃分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負責照料、撫育救助回來的大象,被稱為“象爸爸”;一部分對叢林野象進行追蹤、觀察和記錄,為相關研究提供科學數據,需長期穿梭于茫茫熱帶雨林之中,被稱為“叢林衛士”。
39歲的陳繼銘是一名資深“象爸爸”?!恫t望東方周刊》見到他時是下午4點多鐘,他身著綠色工裝坐在大樹下,身后是一片叢林,前方幾米是通往野象谷的交通主干道。正值旅游旺季,路上車流不息。
“看,這是被野象掀斷的?!标惱^銘指著身旁立著的半截樹干說,昨天8頭亞洲象路過此處采食,由于樹上的野果太高,便直接將碗口粗的樹干推倒,留下毛刺刺的斷口。
近期野象在此處活動頻繁,為確保游客安全,避免人象沖突,陳繼銘被臨時抽調來此處值守。他早上7時50分到此,需值守到晚上7時游客基本散去。午飯由同事送至樹下,包里裝著一包煙、一瓶水、一瓶王老吉和一包咸菜絲。平日,他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是領著救助中心的大象在叢林遛彎、適應野外環境,一遛就是八九個小時,天黑方歸。
47歲的巖罕陸是一名叢林衛士。他是布朗族人,皮膚黝黑,話到開心處便咧嘴大笑,露出一口大白牙,眼角皺紋擠成一朵花。
“與大象為伴,以森林為家?!?巖罕陸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他是森林武警出身,對自然有著深深的情感。
亞洲象北上南歸期間,西雙版納曾派駐多名專業人士前往現場,巖罕陸是其中之一,他是地面團隊成員。當無人機在空中失去象群蹤跡時,地面團隊需挺進叢林深處,根據腳印、糞便等信息找到大象的位置,巖罕陸經常于半夜凌晨舉著手電筒跋涉于山林間。為此,他有一個月沒有回家。
讓陳繼銘最掛心、投入情感最多的亞洲象叫羊妞,2015年8月被救助時出生僅7天,且處于休克狀態。彼時,團隊還未有過救助新生幼象的經驗,為此特地從泰國邀請了5名大象醫生協助救治。
象寶寶名叫羊妞,因為它是羊年出生、羊年被救助、喝羊奶長大的小母象——為了給它喂奶,團隊特地在救護中心的院里喂養了6只母羊。
陳繼銘是奔赴救助現場的工作人員之一,也是羊妞第一任“象爸爸”。那時他自己的孩子剛滿1歲,也正是最需父愛的時候,但他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給了這頭處于生死邊緣的幼象。在“愛的小屋”里,羊妞躺在棕墊與棉被上,陳繼銘則睡在旁邊的高低床上,24小時陪伴看護,打針輸液、清潔身體,羊奶現擠現喂……
“大象選擇把難題交給人類,尋求我們的幫助。”熊朝永說,這是因多年來西雙版納舉全州之力保護亞洲象,人與象之間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感。
羊妞5歲多才斷奶,已從當年的81厘米高長到1.7米。
“象爸爸”和“叢林衛士”不是公眾熟知的職業,辛苦且危險。當《瞭望東方周刊》問及“你喜歡這份工作嗎”,陳繼銘和巖罕陸異口同聲回答:“肯定喜歡,不然干不了這么久?!?/p>
兩人都是自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成立就入職的老員工,和亞洲象打交道超過14年,在他們心里,亞洲象聰明且懂得感恩,“不是家人,勝似家人”。
陳繼銘喜歡這份工作,還因為“象爸爸”就像大象的白衣天使,能將一頭頭大象從傷病甚至死亡邊緣拉回來,極有成就感。
“亞洲象數量少而珍貴,我們是國內第一個做亞洲象野外監測的團隊,能干這個,這輩子值了?!睅r罕陸咧嘴笑成了一朵花。
熊朝永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救護中心內,羊妞、龍龍、小強等數頭亞洲象都是被所在象群有目的地帶去人類聚集區遺棄的,在現場實施救助時,象群就在不遠處觀望。
“大象選擇把難題交給人類,尋求我們的幫助。” 熊朝永說,這是因多年來西雙版納舉全州之力保護亞洲象,人與象之間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感。
巖罕陸的老家位于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的森林里,小時候自家地里的稻谷、香蕉、芭蕉等常被亞洲象啃食,這在當地是常態。人們習以為常,“吃了就吃了”。20世紀90年代,為了給亞洲象更充足的活動空間,巖罕陸舉家外遷。
陳繼銘老家在西雙版納景洪市景訥鄉,他小時候沒有見過亞洲象,直到2010年前后開始有亞洲象出沒,隨著保護力度加大,亞洲象數量增多,活動范圍不斷擴散。
據介紹,在20世紀80年代末,西雙版納的野生亞洲象數量約為180頭,2012年增長至250余頭,現已增長至300頭左右,不少大象經?,F身于人類聚集區。
“以前更多是大象避讓人,現在更多的是人避讓大象,大象的安全感越來越足?!?熊朝永說,“西雙版納原來是人進象退,現在是象進人退?!?/p>
“要維持西雙版納地區亞洲象種群的穩定,個體數量需增至500頭以上。目前300頭的種群數量還處于危險邊緣,需要加大保護與繁育?!蔽麟p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科研所所長郭賢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亞洲象為什么這么珍貴?一是數量少,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二是作為亞洲現存的最大陸生動物,亞洲象是森林生態鏈中的重要一環,被稱為“行走的播種機”和“雨林工程師”。
郭賢明坦承,亞洲象北上的一個客觀原因,是隨著數量增多,它們需要更多的食物和空間,必須往外探索新的邊界。
據介紹,一頭成年亞洲象每天需攝入食物近200公斤,它們喜歡待在森林植被稀疏、靠近河流的林間。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58年,1986年從省級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保護區,其首要保護目標是熱帶雨林系統,隨著保護力度加大,森林覆蓋率已由1983年的88.9%上升到97%。
森林覆蓋率提高,并不意味著適宜亞洲象棲息地質量的提高。亞洲象愛吃的粽葉蘆、馬唐草等都需要生長在開闊的環境或郁閉度低的林間。森林郁閉度提高后,因缺少光照,林下可采食的草本、藤本植物反而減少。
這一矛盾正日益受到當地政府和學界的重視,解決問題的措施之一是建設食源地,即在保護區內選取數個地塊種植亞洲象喜歡的植物,面積100畝至500畝不等。
“這相當于為大象建食堂?!惫t明說,這種方式正在探索、試驗過程中,目前收到的反饋還不錯,幾個“大象食堂”經常有象群光顧。
如何理解為象安家?怎樣才算為象安好了家?
郭賢明回答:“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個家首先要滿足生存需要,能吃飽、喝足、住得舒服,這是人對家的需求,實際上也是亞洲象的需求。我們在保護森林的同時,也要保護好亞洲象,未來要更好地定制出適合它們吃住行的條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