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芬
幼兒是祖國的花朵,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幼兒時期養成的德育素養和成長觀念對幼兒今后的生活都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在素質教育的發展背景下,幼兒教學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教師要積極尋求多種創新的教育形式,努力培養幼兒的主動參與意識,為其構建出輕松、和諧的生活環境,促進教學的發展。家園共育策略在整體的幼兒教學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以下針對幼兒園家園合作提出的新思路,以期促進幼兒的成長。
一、現階段幼兒園教學的現狀
要想提升幼兒教學的質量,確保各項方案的針對性落實,教師需要意識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學習方法。首先,在進行幼兒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理念缺乏創新,千篇一律的輔導方式難以滿足幼兒成長的多樣化需求,幼兒的生活環境、思維發展和自身潛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只有設計針對性的引導策略,才能發揮出幼兒教學應有的價值,實現幼兒的個性化發展。
其次,幼兒教學的范圍有待拓展。幼兒接觸的環境較為豐富,除了校園生活之外,家庭生活更是占據了幼兒成長的重要比重。以往的幼兒教學常常局限于課堂,幼兒的各項能力培養僅僅在校園進行,在家難以進行有效的鞏固與拓展,影響了最終的實踐效果。因此,家校共育成為現如今的主導方向,這就需要教師充分意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出切實可行的引導方案,有效彌補幼兒成長中的不足。
二、幼兒園家園合作的創新策略
(一)灌溉禮儀之樹,開展文明教育交流
在以往的幼兒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沿用自身的教學理念開展教學,使幼兒常常處于被動的學習中,只是聽從教師的引導完成活動任務,缺乏主動探究任務的能力,長期生活在這樣的情境下更會引發他們的抗拒情緒,使其難以感受到自己的主導地位和重要價值。基于此,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促進家校合作,全方位挖掘幼兒的成長發展需求,使他們主動接觸家長、同學、教師等這些社會群體,并能在接觸的過程中保持友好的交流和禮貌的互動,表現出應有的禮儀。因此,灌溉禮儀之樹,開展文明教育交流十分必要。
首先,在進行實際的文明禮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意識到文明禮儀對幼兒成長的影響,這樣的影響具備持續性、多變性,他們在樹立三觀認知的初期掌握基本的文明禮儀文化十分必要。幼兒雖然年齡較小,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們的舉止文明、行為得體,有禮貌的幼兒在生活當中會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歡迎,基于此,文明禮儀的教育顯得至關重要。
其次,規范的言行舉止養成并不在一朝一夕,周圍的環境、身邊人的行為都對幼兒有著直接的影響,為了使其在校園當中能夠有理可循,教師應該結合班級學情制定園區版的“八榮八恥”,使幼兒對“文明”與“不文明”有一定的概念認知,通過播放相關的視頻短片,展示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不遵守交通規則等生活當中常見的不文明現象,使幼兒在有一定的概念界定基礎上嚴格約束自身行為,在日常的生活當中看見老師主動問好、借東西及時歸還、將垃圾放在指定的垃圾桶當中、遵守出行的交通規則等,逐漸規范自身的言行,努力成為講文明、懂禮貌的小朋友。
最后,布置家庭任務,在家長的配合下制定“家庭行為守則”,使幼兒將這樣的文明意識延續到生活當中,在家里即使脫離了教師的管理也能保持房間的整潔衛生,將物品歸放到原位,家里來客人時主動問好,全方位加強幼兒的文明禮儀教育,實現文明教育交流的順利進行。在定期的家長會當中,教師應該耐心詢問幼兒在家的表現情況,并將他們在校的表現反饋給家長,由此形成有效地互動交流,全方位掌握幼兒的成長需求,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二)種植健康之花,重視身心成長情況
對于幼兒來說,心理健康情況同樣至關重要。幼兒的生活經驗淺顯,各種情緒的表現方式較為直接,因此家長和教師可以及時留意到其身體健康情況,常見的感冒、腹瀉等癥狀也能盡快得到治療,但是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得并不明顯。幼兒時期是幼兒心理養成的關鍵階段,此時生活的環境、接觸的事物、突發的情況等都對他們的身心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教師應該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借助家園教育的力量設計出有效的家園共育方案,促使家校合一,共同幫助幼兒健康成長,使健康之花處處盛開。
首先,教師應該從園區的環境入手,確保幼兒接觸到的事物都是綠色、積極、正能量的。定期檢查園區當中的書籍、資料、繪本等等,將可能誤導幼兒心理認知的資源搜集起來,杜絕他們接觸到不良的信息,從而保證幼兒的健康成長。
其次,幼兒在校的時間很長,教師要除了關注園區的書籍資料之外,還應該維護其生活環境的和諧,保證吃飯、睡午覺、做游戲、做運動等活動都可以在公正、和諧、自由的氛圍當中完成。
再次,針對幼兒出現的不良情緒,教師也要及時疏導,使其盡快得到心理安慰。如,在午飯時,教師關注到小花的情緒十分低落,餐盤當中食物也基本沒吃,教師應該主動走到小花面前,詢問她:“可愛的小朋友不會在吃飯時噘嘴哦,小花為什么不開心呢?”小花說:“小明搶走了我的香蕉!我最喜歡吃香蕉了!”原來是小朋友之間發生了矛盾,這時教師應該將小明帶到小花的面前,再次詢問小明事情的經過,不能單單聽從小花的發言便判定一定是小明的錯誤,而是給予兩個幼兒同樣的發言機會,使其還原當時的情景。經過三方的溝通與交流,發現確實是小明也喜歡吃香蕉,但是餐盤當中只有一塊香蕉,便沒有征求小花的同意,將小花的香蕉放到了自己的餐盤當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小明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向小花真誠地道歉,并將自己的蘋果送給小花,兩個幼兒繼續快樂地玩耍。在下次的午飯環節,教師也要關注他們的狀態,結合他們的喜好,在保證營養和健康的基礎上滿足他們的需求,使其愉快飲食,健康成長,將不良的情緒扼殺在搖籃當中,打好堅實的心理發展基礎。
最后,幼兒的心理狀況也會受到家庭情況的影響。比如,貝貝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小男孩,在以往的校園生活當中總是樂于助人,大家都很喜歡和他玩耍。但是近期的課后活動當中,貝貝積極性總是不高,對別人的邀請也不感興趣,常常自己待在角落當中悶悶不樂。教師詢問貝貝之后才知道,貝貝的媽媽最近出差去外地,要過很久才能回來,貝貝從小跟著媽媽長大,媽媽出差的這些天每天都很想媽媽,所以對小朋友們的邀請都不再關注。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疏導貝貝的情緒,讓他關注身邊的小伙伴們,“很多幼兒都沒有每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爸爸媽媽都在為小家而努力工作,我們都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媽媽看見貝貝獨立、勇敢的樣子一定很開心!”貝貝聽完之后擦了擦眼淚,對著教師說:“那我要好好表現,讓媽媽回來獎勵我一個新玩具!”隨后參與到玩耍中,再次展現出自己活潑開朗的一面。隨后,教師也要與貝貝的媽媽取得聯系,詢問簡單的家庭情況,向家長闡述一下幼兒的在校表現,保持密切的溝通,隨時了解幼兒的敏感情緒,避免他們產生錯誤的心理認知,使其逐漸養成獨立、自主的品格,為其之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搭建友誼之橋,關注幼兒心理狀態
在進行幼兒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意識到幼兒之間的影響力,在園區期間開展有效的探究活動,為他們搭建友誼的橋梁,時刻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從而調整活動方向,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幼兒思維意識較薄弱,教師的引導和所處環境對其身心成長至關重要,友誼之橋的搭建應該根據幼兒的成長需求制定出詳細的計劃。千篇一律的活動方式難以拉近生生之間的距離,各個教學活動的效果僅僅作用在表面,難以達到深層次的教學目的。家校合作的途徑可以多種多樣,針對幼兒在校園當中表現不足的地方,教師要引導其回家之后再次進行系統的訓練,促進身心成長。
比如,在一次“運動幫幫幫”的主題運動活動中,教師將幼兒按照運動能力、性格特點等劃分成不同的運動小組,為其小組制定運動任務,如:共同完成100個跳繩,共同完成400米跑步接力,共同完成50個傳球等,引導幼兒在小組合作的氛圍中完成運動訓練,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同時設定組與組之間的比拼活動,逐漸提高游戲的難度。以跳繩為例,給一組和二組的幼兒各三分鐘的時間,哪一組在三分鐘的時間當中完成的跳繩數量更多,哪一組就是小贏家。這樣的競爭環節極大程度上吸引了幼兒的參與熱情,使其產生高度的集體榮譽感和競爭意識,大家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鍛煉。
作為弱勢方的小張在比賽之后十分沮喪,認為自己在比賽當中發揮得并不好,產生了很大的挫敗感。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及時關注到小張的消極情緒,在了解原因之后進行有效的情緒疏導,使其意識到集體的活動并不能依靠個人的力量,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是一群人的力量無限,集體的活動需要大家團結一心,共同努力。聽了老師的開導后,小張和其他成員改變了運動策略,讓跳繩能力較強的幼兒擔任起主要但不是全部的任務,其他的幼兒做好輔助,避免將三分鐘的任務全部放在一個或兩個幼兒的身上,使其身心俱疲。在共同合作的氛圍下,幼兒的合作能力得以提升,在交流的過程中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實現了友誼的發展。同時,這樣的主題合作活動還可以進行范圍的拓展,教師可以布置家園任務,采取同樣的合作方式拉近幼兒和家長之間的距離,使其共同完成“板報棒棒棒”“繪畫棒棒棒”等活動任務,幼兒將校園當中的合作精神延續到課后,在家長的帶領下完成板報的制作和多幅繪畫作品,使家長也能參與到幼兒的成長當中,感受到幼兒的身心變化。
(四)栽種德育之苗,布置家園合作活動
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感知校園生活的美好,發現生活之美,保持高度的參與熱情,教師應注重在校園活動當中融入趣味元素,以此打好家園合作活動的基礎,樹立家校結合的創新理念,促進德育之苗的茁壯成長。家園活動的開展需要以校園活動為基礎,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出自身引導者和管理者的地位,及時關注幼兒的成長變化,記錄他們的活動表現,以此設計出針對性的家園活動,使方案順利進行。
比如,在進行“我當教師的一天”角色扮演活動時,該活動的主要開展目的是引導幼兒感受到教師管理的不易,激發他們內心職責和角色的使命感,使其將這樣的情感延續到生活當中,做好自己的角色,承擔起自己的義務,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努力減輕教師的管理負擔。以小李同學當教師的一天為例,首先,小李需要維護好課堂的紀律,管理行為不夠規范的幼兒,針對簡單的習題進行講解,如“1+3=?”同時準備出一個白色的粉筆和三個紅色的粉筆,帶領大家一起數出1+3=4;在吃飯時督促大家不要偏食,做到營養均衡;在活動時督促大家注意安全,不做危險的行為。在整個過程當中,教師做好小李同學的“小小助理”,幫助他完成“我當教師的一天”活動任務,使其獲得豐富的園區生活體驗。這樣的角色扮演活動時間跨度較長,實踐起來具有一定的困難,針對幼兒的不同情況,教師可以為其安排不同時長的任務,使其積極參與到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對教師的身份保持更高度的敬重和熱愛,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為自身德育素養的深化打好基礎。
又如,教師還可以設計“我當家長的一天”角色扮演活動,以“媽媽”為例,使其跟隨媽媽的腳步,觀察媽媽每天的工作。如,小王的媽媽每天需要準備一家人的早飯和午飯,上午收拾家務,下午采購晚飯所用的食材,這樣的流程看似簡單卻十分繁瑣,通過觀察媽媽的日常任務,小王意識到,自己之所以生活在干凈的房間中,是因為媽媽的辛勤勞動換來的,以此學會尊重媽媽的勞動成果,幫助媽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師與家長之間可以保持密切的聯系,使這樣的家校合作環節更加具備開展的實踐價值,幼兒通過體會生活當中的角色不斷完善自己的德育素養,懂得尊老愛幼、熱愛勞動、尊重他人的努力成果,由此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
三、結語
綜上所述,攜手合作家園共育——幼兒園家園合作具有多種創新思路,家庭環境和園區環境對于幼兒的成長而言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教師應該利用好家園共育措施的實踐價值,并深入到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及時了解他們的多種發展需求,從而設計出多種貼近生活的教學策略,使其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實現自身德育素養的全面深化,促進其健康成長和幼兒教學事業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