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它體現著多種價值,包括“文化傳承價值”“弘揚民族音樂價值”等。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已成為當地語言、民俗、人的思維方式等勾勒出的一種文化,可以說傳統的民族音樂在中國的文化中是一個巨大的支柱,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特征的歷史寫照。傳統民族音樂是活在人們生活中的文化遺產,也是人們世世代代都要反復經歷的活動。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伴隨開放經濟政策而來的還有多元的文化和信息,面對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流行音樂,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萌生了好奇心,如何讓音樂文化的精髓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保留甚至發揚,成為現階段音樂教師思考的一個新課題。
一、中學音樂教材的介紹
在中學音樂教材中,中國作品占多數,在每冊的6個單元當中,涉及中國音樂作品的單元其主題多數都與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相關,比如每冊都會涉及以少數民族音樂為主題的單元,如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介紹維吾爾族音樂的,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介紹藏族音樂的等等;也有以中國傳統曲藝藝術為主題的單元,如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介紹了京韻大鼓的相關內容,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介紹了傳統京劇的主要內容;同時,在教材中也有很多經典器樂作品出現,如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介紹了民族管弦樂作品《春江花月夜》,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介紹了廣東音樂《雨打芭蕉》等等,可謂音樂風格多樣,內容形式多元,充分體現著教材重視對各年齡段學生學習興趣及能力的培養,切實遵循著“課本是學生讀本”的原則。但是,畢竟有些傳統民族音樂離現今學生們的生活有距離,教師要拉近這種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感,讓學生對這些傳統音樂產生興趣,并能抓住其中的知識要點,掌握它的特點,學會欣賞和演唱這類音樂作品。
二、中學音樂教育中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策略
(一)建立框架
任何一門學科的知識都需要給它分門別類,這樣思路會更加清晰,也便于各個知識點之間建立聯系。音樂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建立知識框架。對于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來說,縱向的可以按歷史時期進行梳理,按古代、近代、現代、當代的順序進行分類,比如有一些作品是當代的,但是京劇的一些傳統劇目是古代的,還有像李叔同的音樂作品《春游》是屬于近代的,教師如果在教學中給予適當的引導,學生就可以按照歷史發展脈絡將所學的不同音樂作品串聯起來;橫向的可以按地區和民族來劃分,比如把教材的內容分為漢族音樂作品和少數民族音樂作品,同時在上音樂欣賞課時,教師要結合教材著重從這一地的民歌、舞蹈、樂器、說唱、戲曲這五方面,尤其是前三方面進行介紹,讓學生對這一地區或民族的音樂文化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另外,教師要注重對該地區或民族音樂旋律和節奏上的特點進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抓住音樂特點。
(二)身臨其境
由于有些音樂作品歷史年代相對久遠,音樂文化背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環境差異很大,為了能讓學生體會到當時當地的民俗風情,正確理解作品內涵,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各個感官機能,讓他們主動進入其中,感受其氛圍。以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春江花月夜》為例,它是中國傳統音樂“美中之美”的瑰寶,也是鑒賞傳統音樂的經典曲目,在整個教材中有著重要作用。它旋律古樸典雅,節奏平穩,意境深遠,全曲十個樂段,猶如十幅連續的美妙畫卷。課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它意境的深遠、旋律的優美,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做精心設計。
首先,請同學們聆聽了引子部分,并讓學生思考“全曲開始的那一串16分音符在模仿什么聲音”“作者用這樣的聲音開頭,它的作用是什么”,同學們聽完后覺得它像似斷非斷的擊鼓聲,這時教師介紹說:“作者用琵琶的琴聲模擬動態的鼓聲,恰恰是為了表現作品的靜態。”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欣賞樂曲的核心主題,在屏幕上給出四幅不同風格的美景圖,請學生邊聆聽邊思考“樂曲和哪幅圖描繪的景色最貼近”聆聽后,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是第一幅,這時教師說道:“看來好多同學和我有一樣的感觸,認為這段抒情寫意、溫婉柔和的旋律與第一幅圖中描繪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景象更為貼近。對古詩詞感興趣的同學都知道,我剛才提到的是著名唐代詩人張若虛筆下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游春江,賞月夜,品經典,感受中國民樂作品的魅力。剛才聽到的這段核心主題旋律和影子部分共同構成了第一樂段,如果給這段賦予詩意的旋律擬一個標題,學生覺得什么標題最符合呢?請看‘江樓鐘鼓’,這是由作曲家給這段旋律擬的標題,是不是跟我們感受到的明月照耀江面、微風輕拂、江面上波光粼粼的樂曲意境非常貼近呢?不僅如此,全曲由十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這樣的標題,而這些標題正涵蓋了各段音樂所表達的音樂情緒。”
在以上的導入環節中,教師用音畫結合、詩意結合等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運用自己熟知的藝術形式體會樂曲的意境,以此更好地鍛煉學生的想象力,進而對作品意境的美感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自我創新
任何音樂作品對表演者或欣賞者來說都是一次再創造,在以學生為主體的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內心感受,讓他們主動體會并創作音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學完少數民族歌曲《青春舞曲》后,讓學生根據維吾爾族音樂多用附點和切分的節奏型這一特點,進行節奏創編,然后請學生一邊演唱一邊把自己創編的節奏型用手鼓演奏出來。當學生們親耳聽到自己創作的作品時,內心的成就感和喜悅之情油然而生,跟著音樂不由自主地載歌載舞,極大地調動了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也對學生對維吾爾族音樂特點的掌握程度進行檢測。
又如,在講漢族民歌《黃河船夫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欣賞陜北地區的歌舞表演,學跳秧歌,感受陜北音樂的韻律特點。在表演的環節中,讓學生自己設計場景、造型和動作,充分展示陜北民歌的特點,只見學生頭戴白毛巾,身系紅腰帶,投影上播放著壺口瀑布的畫面,站在凳子上放聲高歌,運用自己設計的表演方式展現歌曲,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讓學生深刻了解陜北地區民歌的音樂特色。
(四)課程綜合
近年來,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突出強調課程綜合,因為中國傳統音樂的產生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只有將中國傳統音樂置于歷史、文化、社會等相關語境中,從多角度解讀我國傳統音樂的本質與價值,才能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同時也可以通過作品,豐富學生的歷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識,體會蘊藏其中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氣質。
比如綜合課《走進保衛黃河》就是很好的課例。第一部分復習演唱,學生們雖然把歌曲《保衛黃河》唱得很熟練,但有形而無神、缺乏情感。這時,地理教師對黃河的相關知識進行回顧,解析歌詞中的“咆哮”和“高粱”,提取出搏斗的力量和不屈的力量。隨后由歷史教師回顧抗日戰爭的背景,人民端起土槍洋槍、揮動大刀長矛,團結一致奮起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第二部分情感升華,首先是音樂學科分析歌曲的音樂特點、練習分聲部輪唱,充分表現歌曲的力量感。接著由歷史教師講述如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戰,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學生通過對歌曲歷史知識的了解以及對演唱的練習,提取出了歌曲的神和魂,帶著升華后的情感再次唱響保衛黃河,最終做到形神兼備,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音樂作品;第三部分是一個行動宣言的小環節,讓學生思考問題,并將答案貼到地理教師繪制的黃河流域圖上,本環節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將知識的學習轉化成實際行動。
從音樂學科層面來說,本課對歌曲的學習以及演唱,借助了歌曲音樂要素,總結歌曲的音樂特點,結合歌詞與背景回顧了抗日戰爭及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增強學生為祖國奮斗建設的決心,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從其他學科層面來說,這節課力求找到音樂、歷史、地理三門學科知識間的互補性、能力上的交叉性、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同一性,它打破了學科邊界,促進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實現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與創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豐富活動
課上教學是一方面,帶學生參加有關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實踐活動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學校為了更好地弘揚民族音樂文化,讓學生感受傳統音樂的魅力,在合唱社團、舞蹈社團和民樂社團活動中,組織學生賞析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音樂,了解教材以外的中國經典名作,并且通過演唱中國民歌、演奏民族樂器、表演中國古典舞,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
比如民樂社團是以民族樂器為著手點,讓學生更為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以此培養學生傳承、保護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該團分兩個部分,多個層次進行著教學活動,一部分是學習演奏民族樂器,由基本的演奏方法進行訓練,待學生掌握基本技法后,進行簡單合奏、獨奏曲目的學習,而后開始嘗試合奏作品,同時讓學生討論自主創編一些樂段并進行排演。第二部分是,在活動中讓學生欣賞不同類型的傳統民族音樂作品,并講解相關背景知識,讓學生不僅會演奏而且會欣賞民族音樂,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大膽引進帶有民族音樂元素的現代音樂作品,學生用民族樂器演繹給它賦予時代感和現代感,拉近他們與傳統民族音樂的距離。
首先,在豐富的社團活動中,學生深入了解了中國傳統音樂的類別、特性及賞析的方法,并通過演唱、演奏等音樂實踐,學生不僅可以全面掌握傳統音樂知識,還能把傳統音樂的美表現出來。其次,通過社團,學生可以懂得傳統音樂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并通過表演向全校師生展示優秀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增強了初中生作為傳承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而加強了傳承意愿。最后,社團彌補了中學生在學習傳統音樂時因年代、地域產生的距離感和生疏感,有效提高學生學習傳統音樂的興趣,對該音樂文化產生認同感,為今后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弘揚奠定良好基礎。
定期開展主題活動也是豐富傳統音樂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為了強化傳統藝術教育,營造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學校可以定期舉辦與傳統文化相關,尤其是與傳統音樂文化相關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文化自信,固化我校傳統藝術的教學成果。比如2021年11月舉辦的“我愛你中華”國樂賞析活動,既是洗滌心靈的美育課,也是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課,更是家國情懷教育課和新時期的思政課。活動邀請專家老師用激情洋溢的語言為學生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歷史脈絡,并且用《保衛黃河》《東方紅》《英雄贊歌》等近20首優秀的中國音樂作品向學生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它不僅僅是一堂音樂美學的視聽盛宴,更是一堂生動的、接地氣的、崇尚英雄充滿正能量的素養培育課。學生在這節音樂上深受啟發,紛紛表示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斗,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結語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多元的文化、多元的音樂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學生又是接受新鮮事物較快的人群,但他們在追求“新”“奇”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始終屹立著一朵奇葩——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它是蘊藏著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質的瑰寶;是在長期的生產勞動、生活實踐中積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傳沉積下來的民族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民族的靈魂、民族文化的本質和核心。中國傳統民族音樂需要師生重新審視和發現其中的文化特征和因素,并且進行發展和弘揚。基于此,教師要思索自己的教師職業道路,將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重任銘記于心,和學生一起感受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魅力,讓保護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理念在學生心中慢慢生根發芽,讓傳統民族音樂的存在和發展成為民族文化進步的證明。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學會“十三五”規劃一般課題“多元文化視角下初中傳統音樂賞析與傳承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CIDB20204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