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乃艷 河北省雄安新區容西和平幼兒園
早晨入園時,我看到嘉嘉的頭發變成了“蘑菇頭”,感到很驚奇,因為之前嘉嘉的媽媽說他特別“愛護頭發”,即使每次理發前做了“動員”工作也還要拖延好幾天才肯去剪。
我剛要夸贊嘉嘉剪頭發的勇敢,卻發現他的眼圈是紅的,他努力控制著情緒,眼淚才沒有流下來。我蹲下身子,微笑著把嘉嘉擁入懷中。還沒等我開口,嘉嘉的情緒瞬間崩潰,委屈得哭了起來。他一邊啜泣一邊指著頭發說:“我不要短發,這樣子太難看了。”我一邊為他擦掉眼淚,一邊安慰他:“寶貝,你剪短發很精神,特別好看呢。”可是嘉嘉根本聽不進去,還是傷心地哭著。
來到班級后,嘉嘉搬了一把小椅子坐在教室最隱蔽的一個角落,還是難以疏解傷心的情緒。我請他的好朋友坐在他旁邊給他一些安慰。可是,嘉嘉并不理睬好朋友,還是獨自啜泣著。
小朋友們見狀,紛紛跑過來關心地問:“嘉嘉,你怎么哭了呢?”這一問,嘉嘉更大聲地哭了起來,還氣憤地指著自己的頭發說:“我討厭這樣子的頭發。”小朋友們聽后紛紛安慰起了嘉嘉。亮亮說:“我就是短發,很利索的。”俊俊說:“你剪短發也很好看。”……嘉嘉聽到小朋友們的話語,情緒漸漸平靜下來。我也笑著說:“嘉嘉的頭發特別像你喜歡的那位名偵探。”嘉嘉聽到大家關切的話語,有些遲疑,一邊摸了摸自己的頭發,一邊不好意思地說:“可是我還是喜歡之前的發型呢。”歡歡拉著嘉嘉的手說:“我覺得你之前的發型像太陽一樣美,現在的發型像月亮一樣美,是不一樣的美。”嘉嘉半信半疑地問:“真的嗎?”小朋友們不約而同地說:“當然是真的,就屬你最美。”嘉嘉在小朋友們的鼓勵下,破涕而笑,終于愉悅地接受了自己發型的改變,不再糾結和難過。
孩子們遇到的“煩心事”,可能都是生活中一些微小的變化,但會讓他們感受到挫敗、無力和無助。嘉嘉面對發型的變化可能會有很多擔心:擔心自己變得不好看了,擔心被他人笑話……這也成為他內心難以逾越的“坎”。而這對于我們成人來說卻可能是小事一樁。因此,當孩子們所遇到這些煩心事時,需要我們尊重、接納、共情、理解他們,當我們換個角度、換種方式看待,也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作為在“小人國”生活多年的我們,要學會洞悉小孩子的“煩心事”,當他們郁悶時,給他們善意的寬慰;當他們感到挫敗時,給他們勇氣和信心;當他們因不被接納而焦慮時,要更加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只有我們理解孩子們在面對特殊事件時的心境,才會成為他們所信任和喜歡的大朋友。
教育無小事,事事皆教育。就如《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所述:“一個好老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所以,走近“小人國”就要從看見、聽見、洞見孩子的“難題”開始,和他們換位共情、對話互動……讓他們在困難時,總能夠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溫暖和鼓勵。我相信,這樣有愛的溝通,會增進師幼之間的情感,滋養孩子的心靈,進而實現潛移默化的教育,讓師幼關系也變得更加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