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玎 江蘇省揚州市機關第二幼兒園
種植活動是幼兒園里親自然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蘇霍姆林斯基強調,種植是一種最有智慧的勞動活動,能夠發展幼兒的智力,提高鉆研精神和求知欲。然而,幼兒的種植經驗有限,他們在實施種植計劃的過程中,往往困難重重。因此,教師應關注幼兒當前的種植經驗,鼓勵他們大膽地做表征,讀懂幼兒的文字語言,創新其學習方式和路徑,使其通過查閱資料、向他人學習、同伴互助、展示分享等方式讓種植活動變得更加有趣、好玩,實現從室內走向大自然的學習。本文以幼兒在種植活動中的“種植日記”為出發點,傾聽幼兒“聲音”,讀懂幼兒“符號”,鼓勵幼兒根據天氣和時令的變化調節種植計劃和種植策略,提升種植技能、拓展種植經驗及對自然事物的認知,養成親近自然、愛護環境的觀念與習慣。
親近自然是幼兒的天性,他們對大自然中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幼兒園的種植園是幼兒接觸大自然的一方小天地。在種植活動中,教師要把種植的權力交還給幼兒,不要包辦代替,要允許他們自主探索,在反復嘗試、觀察中獲得種植經驗。幼兒喜歡花草、泥土、水,喜歡擺弄各種勞動工具,從而實現自主種植的樂趣,教師應適時成為觀察者和傾聽者,鼓勵幼兒在種植活動中大膽地做好表征,認真地記錄。教師通過閱讀幼兒的種植日記,獲取他們對種植活動的想法和看法,為他們提供可供種植的場地、工具以及有效合理的種植策略,讓他們親近自然、尊重自然,實現與大自然的有效連接。筆者所在的幼兒園,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種植經驗和種植水平,在以班級為單位的種植活動中,他們已經成功地在小菜園中收獲了蘿卜、茄子、辣椒、草莓、西瓜等作物,隨著冬天的來臨,小菜園的作物能否平穩過冬成為幼兒最擔心的事情。于是,一場關于 “幫土豆寶寶過冬”的計劃成為他們最新的研究話題。
在一天午餐后的散步活動中,大三班的幼兒走過種植區,仔細觀察他們種的作物。天天發現兩周過去了,他們種的土豆都沒有一點變化。他邊嘀咕邊用筆在自己的種植日記上給小土豆畫了一個曲線的符號。我走過去問天天:“這個符號是什么意思?”
天天說:“老師,在這么多的作物中,土豆長得最慢,我覺得可能是天氣變冷了,它怕冷就躲起來不冒芽了,我給它做了這個標志,猜想它是凍壞了。”
琪琪問:“土豆的生長需要多少溫度比較合適呢?”
“一會回到班級以后,你們可以在一體機上查一下。看看是不是土豆怕冷了,所以才不出芽。”我回答道。
回到班級后,幼兒在網上搜索了土豆的養護方法,知道了雖然土豆耐寒,但是如果溫度低于0攝氏度會凍傷,也難以發芽。他們立刻查看了最近一周的氣溫,發現氣溫在0攝氏度上下徘徊。于是,“如何幫助土豆寶寶順利過冬”成了他們最新探討的問題。
回到班級以后,幼兒就這個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為了鼓勵幼兒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我建議他們分組討論,并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討論結果。幼兒以小組的形式分享了自己討論的結果。
第一組:把土豆移植到大一班和大三班的自然角中,這兩個班級的自然角陽光充足,有利于土豆的生長。
第二組:給種植園里的土豆搭建一個可以保溫的暖棚,幫助土豆順利過冬。
第三組:把土豆分給小朋友們認領,帶回家養護,等天氣回暖了再送回幼兒園。
三組的小朋友分享完畢后通過投票的方式最終選擇了第二組的養護方案。幼兒覺得給土豆搭建暖棚的方式最好,既可以讓更多的小朋友觀察到土豆的生長過程,還能讓土豆寶寶在寒冷的冬天多一個家。設想是美好的,那么該如何實現給土豆搭建暖棚的美好愿望呢?于是新一輪的討論又開始了。
幼兒為了實現自己的想法,在班級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要在種植園里搭建一個暖棚,讓土豆寶寶順利過冬,如何搭建暖棚、誰來搭、怎么搭、材料是什么……都成為現實中要解決的問題,我鼓勵幼兒以表征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想法,并在班級開展投票。幼兒紛紛踴躍發言,大膽表述自己對“土豆暖棚”的想法。
小溪:可以用教室里的積木搭暖棚。
彤彤:不行不行,積木太輕了,不穩,搭好的房子經不起大風吹。
樂樂:用裝書的紙箱子把土豆罩起來。
贊贊:不行不行,土豆寶寶在紙箱子下面的情況我們都看不到。
婷婷:我們能不能自己做一個大大的暖棚,從外面可以看清楚里面的情況,它是透明的,讓所有的土豆寶寶都能在里面溫暖地過冬。
小米:我們可以試試做一個透明的暖棚。
……
最后婷婷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贊同,為了讓暖棚早日建成,他們開始尋找教師的幫助。最終孩子們選擇了幼兒園的小劉老師,他們覺得劉老師力氣大,有辦法。于是,劉老師受邀加入了“幫助土豆寶寶過冬”的行動計劃中來。
為了充分尊重幼兒的意愿,劉老師帶著他們在幼兒園里轉了一圈。一番觀察后,果然有了新的收獲,他們走過木工坊,發現里面有很多木條,就用木條搭建暖房吧。達成共識后,幼兒發現了新的問題:木工坊里的木條長短不一,怎么把它們變成小房子呢?
劉老師給大家提了一個建議:可以根據現有的材料設計一個想要搭建的房子外形,以圖紙的形式呈現出來,再一起商量是否可行。
于是,幼兒快速行動了起來,他們有的當分類工,將一樣長度的木條放在一起;有的當測量工,用尺量一量每個類型的木條長度;有的當圖紙設計員,根據現有材料設計暖房的款式……經過三天的收集整理,幼兒得出了一組數據:長木條有15根,其中5根的長度差不多;稍短一點的有11根,長度都不太一樣;最短的有22根,雖然數量多,但是沒有辦法用來做暖房。根據收集整理的數據結果,可以將暖房設計成長方體的樣子,既節約空間,又可以充分利用現有材料。
于是,幼兒決定試一試。他們通過集體討論,分成了幾組。因為幼兒園有木工坊課程,所以幼兒對基本的木工勞動還是有一些經驗的,一場造房之旅正式開始……
最初的分工和圖紙已經討論成型后,幼兒開始動手操作。造房的過程中,他們已經從迷茫轉換成主動探索,如:認為木條表面有很多木刺,需要用到打磨的砂紙;木條長短不一,需要用鋸子鋸以統一長度;木條和木條之間需要使用釘子連接;如何將大號的框架穩穩地放在土豆地里,需要打樁……
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需要通過做表征和記錄、尋求成人的幫助、開集體會議等形式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搭建計劃,實施的過程也從很茫然—怎么辦—試試看—我覺得—我需要。實踐是檢驗正確與否的最好方法,經過長達一周的共同努力,幼兒完成了打磨、釘釘子、組合、打樁等工作,并得到了劉老師、保安叔叔的幫助,終于將土豆房子穩穩地扎根在泥土里(這個木頭房子只是用木條釘起來的長方體框架)。看到土豆有了自己的木頭房子,大家都很開心,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給土豆寶寶的木頭房子裝上聚暖設備了,有了之前的勞動經驗,幼兒依然選擇用表征的形式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通過大家的集思廣益,現在的土豆暖房是這樣的——用透明的塑料簾子將木房子四周圍了起來,這樣既能保暖,還具有透視效果,能很好地觀察到土豆的生長情況;為了解放勞動力,幼兒還自制了自動澆水器(將兩個超級大的礦泉水瓶子倒掛,和掛水的導管連接,達到自動灌溉的目的);通過討論幼兒認為木架結構還可用于給土豆后期生長支撐,一舉兩得。
教師的思考:對于本次活動的開展,教師和幼兒都得到了應有的成長和進步,一個看似簡單的“幫土豆寶寶過冬”的種植活動,卻真正地將“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體現得淋漓盡致。雖然戰線拉得很長,但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有了大量的思考、表征、討論、嘗試的機會,甚至多次試錯。教師沒有否定幼兒的想法,而是順勢而為,為他們創造實施想法的機會和舞臺。
土豆房子的制作過程并不是“一條線”,沒有遵循以前“教師定方案,幼兒去實踐”的老路,而是全方位、立體化地支持幼兒的想法,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方式尋求幫助,并做到了自然種植課程和木工坊課程的自然融合,做到了從教室中學習到在自然中學習的轉變。在嘗試的過程中,幼兒發明了自動灌溉器;制作了透明暖房,冬天可以聚暖、夏天可以遮陽;房子的木架結構還有利于植物的攀爬、向上生長……這些都是原先課程之外的意外收獲。種植的過程和結果也從剛開始的單行線向多維度縱向發展。通過綜合種植活動,幼兒的社交能力、情緒情感、思維方式、學習品質都有了多元化的發展。同時,邊玩邊做的形式也鍛煉了幼兒持久的專注力和想象的創造力,讓種植活動本身更有價值。
幼兒通過經過兩周的勞作,成功地讓土豆寶寶住進了新房子后,也在經常找時間去看看土豆們,在自己的種植日記中記錄它們的生長變化。還有的幼兒自制了心愿卡掛在暖棚上,希望土豆可以快快生長。
一個月后,幼兒發現土豆的長勢越來越好,而埋在土里的土豆卻開始萎縮變小,長大后的土豆還會結出新的土豆嗎?新的土豆生長需要多長時間?我笑而不語,相信寒假過后,暖棚里的土豆會給幼兒一個滿意的答案。
教師的思考:以前幼兒在自然角中也種過土豆,但是觀察的持久性并不理想,他們常常會因為種植的時間太長而失去耐心,而種植活動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幼兒只有真正參與其中,成為種植活動的勞作者,才能真正關注植物的生長、期待它們的變化、成為它們的朋友。
在種植活動中,教師應關注幼兒的種植日記,常觀察、善傾聽,做幼兒種植活動中的支持者和助力者。我們會發現,幼兒的想法天馬行空,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天馬行空的想法變為現實,他們會把植物當成自己的朋友,呵護植物的過程中萌發對植物的愛惜。
想要形成藍天下的幸福種植課程并不容易,這需要教師和幼兒的共同努力,善于觀察、積極助力,種植課程會給我們帶來無限驚喜。期待更多的作物能像幸福的土豆一樣,帶著暖暖的愛意過冬,也希望寒假過后,幼兒可以收獲到更多的土豆,愿藍天下的學習,能讓我們和幼兒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