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冉/文
國畫,別稱中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在世界美術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國畫創作通常利用奇特的藝術手法來營造強烈的情感氛圍,使欣賞者與創作者實現情感共鳴。欣賞者在欣賞過程中,能夠從不同的畫作中感悟到不同的思想情感,這是因為藝術作品是情感表達的有效載體,而情感貫穿于國畫創作的全過程,創作者在國畫創作過程中所投入的情感以及想要通過畫作傳遞出來的思想不同,畫作所承載的內涵和價值,所體現出的生命力也就不同。基于此,為更好地掌握國畫內涵與價值,促進我國藝術事業發展,本文將主要分析國畫創作中的情感表達。
一方面,提升作品的表現力。情感表達是國畫創作的重要條件,沒有情感,創作者所創作出來的國畫作品就難以體現出國畫應有的氣韻與意境。為更好地表現出畫面的生命力與張力,創作者在國畫創作中應將自我充沛的情感注入其中,只有這樣,才能在更好地塑造藝術形象的同時,提升作品的藝術境界,讓作品能夠向外界傳遞出濃烈的思想情感,使觀賞者深深感受到作品的表現力,提升作品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使作品變得更為獨一無二。“大同小異”“隨波逐流”“泯滅于世”是現階段很多國畫創作者面臨的瓶頸。盡管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藝術技巧,但就是難以在我國藝術事業高速發展、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脫穎而出,就是因為他們所創作出來的國畫作品,缺乏情感投注,沒有區分度。創作者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就需要有自己的繪畫特色,需要創作出的作品能夠與欣賞者達成乃至直擊心靈的情感共鳴。在此要求下,國畫創作者需要將情感注入國畫創作的全過程,以此讓國畫作品具有獨特的魅力,增強作品的感染力,使其顯得更為獨一無二[1]。
對色彩的合理運用是國畫創作進行情感表達的主要方式之一。對于創作者而言,創作者可以將想要傳遞出來的思想情感以色彩的形式傳遞出來。例如“紅梅傲雪”主題的國畫,以“紅”表現出對紅梅堅貞不屈、在茫茫白雪中傲然獨秀的姿態的贊美與肯定。對于欣賞者而言,能夠通過色彩更加深層次地感悟國畫作品的主題與內涵。例如“墨竹”主題的國畫,采用素色,欣賞者因此更能品味到“竹”的“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的品格。此外,國畫創作中色彩的合理搭配還能更好地渲染畫面氛圍,帶給欣賞者更強烈的視覺與心靈沖擊。
基于色彩在國畫創作中用于情感表達的重要性,關于用色技法的探討研究,自古以來就深受藝術創作者的重視。其中南朝謝赫在《古名畫錄》中提到的“隨類賦彩”說,影響極為深遠,對現代國畫的用色技法理論研究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隨類賦彩”強調將物象的色調提取出來,在繪畫時按照物象的色調來合理選擇色彩,但這一想法并不是固定的,在實際國畫創作中也可以根據季節或者創作者的主觀意愿來選用色彩。通俗而言,要想運用色彩來增強國畫作品的情感表達,使其表現力與感染力均得到顯著提升,需要在國畫創作時將客觀物象的色彩與自身思想情感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客觀物象的色彩與主觀審美趣味進行統一[2]。
線條是國畫創作過程中實現情感表達的最基本的造型語言。通過上文所述可知,不同的顏色所表達的情感有所不同,而線條在此方面與色彩有著相同性,即粗細不同、長短不同的線條所傳達的思想情感也有著較大差異。不同線條所能夠傳遞表達的情感不同。為此在實際國畫創作時,創作者需要立足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來合理選用不同質感、形態的線條,以提升國畫作品表現力與感染力[3]。
一、白描線條。不加色彩雕飾而以淡墨勾勒物象輪廓的繪畫技法即為白描。在實際國畫創作過程中,可以借助靈活多變的線條,以白描的技法來表達思想情感。由于白描沒有多余的雕飾,白描線條清晰可見,能最大化地發揮出線條自身最基本的功能,進而可以在刪繁就簡的原則下為欣賞者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視覺效果,讓欣賞者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創作者想要通過畫作傳遞出來的思想情感。最經典的使用白描技法的國畫創作就是宋畫的白描稿。
二、工筆畫線條。工筆畫屬于以工整細致的畫法著稱的一類畫作。工筆畫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強調“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工筆畫是以白描為基礎的繪畫技法,同時與白描存在一定的區別。其中最大區別在于工筆畫采用色彩雕飾,且以固有色為主,一般設色艷麗、沉著、明快、高雅,有統一的色調。工筆畫線條的應用歷史較為悠久,在唐宋時期實現了廣泛應用。工筆畫多姿多態的線條,在各大藝術家的運用下,呈現出音樂一般的韻律感與節奏感,讓國畫作品的情感被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
三、寫意畫線條。寫意畫是融詩、書、畫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強調以粗細不同、剛柔相間、曲直有別、疏密相對、虛實相襯的線條來刻畫形象,較工筆畫而言,寫意畫線條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地抒發作者的感情。在國畫創作時,合理運用寫意畫線條不僅可以營造意境,還能夠將意境與情感相融合,使國畫作品有著“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欣賞者可以通過畫作中創作者對線條的不同處理來感受創作者的情感變化,進而與國畫創作者達到情感共鳴。筆簡神具、自然瀟灑,是運用寫意手法的優秀畫作最大的特點。
“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是國畫創作的永恒追求。作為國畫創作中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情景交融”是在采用構圖技巧等專業技法的基礎上,對景物進行描繪,切實讓創作者主觀情感融入景物中,以所畫之景表達宣泄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實現借景抒情的一種表現技法。國畫創作中“情景交融”的創作過程,就是創作者的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相融合并在畫面中表現出來的過程,就是一個物象到意象的轉變過程。要想實現“情景交融”,就要求創作者在進行國畫創作之前先從不同維度對客觀物象進行充分的觀察,對其特性進行有效把握,在此基礎上將自身的主觀情感融入客觀物象中,進而讓客觀物象在被賦予情感后變得更有生命力。例如,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的著名畫家鄭板橋,其關于“竹”的畫作尤為精湛,這與其長時間觀察“竹”并將竹的形態特征刻入自己的心中,與此同時把自己的情感賦予到竹的形象特征上有著直接聯系。他通過“竹”來傳遞自身堅忍不拔、剛正不阿的思想情感[4]。
情感需要有載體才能夠得到更好的表達與傳遞,如果沒有載體,那么創作者的情感與欣賞者之間就會存在距離感。但如果沒有情感,事物就會缺乏生命力,變得冷冰冰的。事物需要融入情感方可有生命力。也就是說,事物與情感是國畫創作中必不可少的兩大要素,兩者相輔相成,只有將二者進行深度融合才能夠使創作出的作品達到理想的藝術效果,讓國畫作品的表現力與感染力實現最大化表達。基于此,國畫創作中情感的表達需要以“動之以情”的手法實現。要做到“動之以情”,就要作者將意境、情境、心境三者緊密融合,并在畫面中表達出來。在國畫創作中,以“動之以情”的手法進行意境塑造尤為重要,需要保證情感貫穿國畫創作全過程,從而避免國畫作品因缺失意境表達而呈現出寡淡、無神等現象[5]。
國畫創作離不開具體的物象載體,大自然與生活中的所有事物均是國畫創作的靈感來源與素材。國畫創作強調情感表達,即通過國畫創作將創作者的思想情感表達出來,而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國畫創作中表達的情感通常是創作者的生活感悟,換言之,是創作者現實主義情感的表達。而現實主義強調兩個方面,一是進行思想文化傳遞,二是立足欣賞者與創作者的情感共鳴進行思想文化教育,而現實主義情感表達就是向欣賞者進行思想情感傳遞,讓欣賞者能夠通過畫作與創作者實現情感共鳴。國畫創作過程中,要想將現實主義情感表達應用于國畫創作中,就要側重運用國畫作品來反映社會生活現狀與社會生活中面臨的困境,利用藝術體現本質生活。
以“情感”為基礎的少數民族題材創作需要通過國畫作品來反映少數民族文化,呈現出民族精神。在此要求下,少數民族題材創作更加偏向人物外貌與服飾的描繪,且主要運用工筆畫線條來進行描繪,使畫作更具有視覺沖擊力,同時能夠突出少數民族人民的性格與文化特征,進而讓欣賞者通過國畫作品更好地領略畫中民族的風土人情[6]。
物象到意象的轉變是以“情感”為基礎的中國畫創作實踐能取得成功的前提,其強調在國畫創作時要通過物象來寄托與表達情感。而花鳥畫題材是實現國畫創作者思想情感宣泄的主要題材,創作者可通過花鳥畫創作來托物言志,可通過鮮明的色彩對比實現情感渲染,物我交融,讓情感自然地融入到意境中,增強花鳥畫題材作品的感染力與表現力,表現出自己的思想。
隨著時代發展,國畫創作思想也隨之發生一定改變,其中以現代女性題材為著眼點的國畫創作方向愈發明確并產出了大量優秀作品。現代女性題材創作強調進行人物刻畫,以此來表達現代女性獨立、自強的精神面貌。現代女性題材國畫作品的受眾面較為廣闊,但女性為主要欣賞者,而女性有著較高的感知力,因此對于現代女性的刻畫也更容易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開展國畫創作中的情感表達探究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研究可知,國畫創作中的情感表達能夠提升作品的表現力,增強作品的感染力,且色彩與線條是國畫創作中進行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而國畫創作中“情景交融”的主觀融合、國畫“動之以情”的意境表達以及現實主義情感表達在國畫創作中的運用能助力作者的情感表達。此外,為促進以“情感”為基礎的中國畫創作發展,可積極嘗試將情感融入少數民族題材、花鳥畫題材與現代女性題材創作中,通過情感與國畫創作的深度融合來凸顯國畫藝術的價值。■
引用
[1] 劉宇陽.中國畫創作中的“情感”表達研究[J].美與時代(中旬刊),2018(4):15-16.
[2] 于笑.淺析中國畫創作中的藝術情感表達[J].東方陶瓷,2023(1):49-51.
[3] 朱慧.中國畫藝術創作的情感表達[J].文苑,2023(5):43-45.
[4] 顏瑜.國畫創作中的情感表達分析[J].名作欣賞,2022(24):182-184.
[5] 史月浩.國畫創作中的情感表達探析[J].美與時代(中旬刊),2021(8):36-37.
[6] 胡鶯.國畫創作中的情感表達[J].黑龍江畫報,2021(2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