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青 張睿/文
交際雙方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會因為突然處于異己文化生活環境而出現“文化休克”現象。(跨文化交際學將交際雙方由于各自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在交際過程中產生交際沖突的情況叫做“文化休克”。)其突出表現為,由于文化的沖突和不適應而產生的深度焦慮的精神癥狀,所以中泰兩國之間存在社會制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泰語專業留學生面臨著言語和非言語兩方面的文化休克問題。為了更好進行文化適應和跨文化交際,泰語專業學生應該積極尋找誘因,端正跨文化交際態度,并尋求有效的跨文化實踐方法。基于此,本文以跨文化交際理論為切入點,探討泰語專業留學生的“文化休克”現象,以期探索文化適應的有效方法。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60年由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卡萊沃·奧博格首先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個人突然處于異己文化生活環境,或是脫離自己原來的文化環境后產生的一種慌張、迷惘、疑惑、恐懼,甚至排斥的心理狀態。面對陌生的文化符號,加上以往熟悉的社會交往手段和方法失效,人們對這個陌生的文化感到無法理解,很難溝通。文化休克發生于從一個熟悉的文化進入陌生的文化環境,只要是文化環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文化休克都可能出現[1]。
每個文化都有獨特的言語交際規則。如何用語言進行交流,每個文化都有獨特的規則和模式。剛到泰國學習的泰語專業學生,雖然具備初步的泰語表達能力,但由于兩種語言之間的語言規則差異很大,同學們缺乏真實的語境訓練,并且容易受到母語語言規則的“負遷移”影響,他們在說泰語時往往照搬母語語言規則,而不能自如地進行兩種語言的規則轉化,往往說一些“中式泰語”,導致泰國人無法理解,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
言語規則的轉化只是一個方面,可以通過后期訓練逐漸改善,但受文化影響的言語行為通常表現出“不可翻譯性”。跨文化交際中,不同文化的交際規則在同一語境中會相互碰撞,因此需要進行“交際規則”的轉化。在這方面,交際規則的正確轉化比語言規則更為重要,因為即使外語不夠流利,人們會原諒“外國人”,但如果違背了文化交際規則,可能引發強烈反感和文化沖突。
非言語交際,是指通過身體動作、體態、語氣語調、空間距離等方式交流信息,盡管語言溝通起到的是一個方向性和規定性的作用,但是,事實上非言語溝通往往更準確地表達了傳遞信息的真正內涵。根據美國知名學者拉里·A·薩默瓦的研究,在人們面對面的交際中,言語行為只占信息社會內容的35%左右,其余大約65%的信息量都是通過非言語行為傳遞的。
非言語行為和言語行為一樣,也具有“可翻譯性”和“不可翻譯性”。有些非言語行為是可以跨文化背景使用的,比如手掌向外豎起食指和中指的“V”手勢,在許多國家都可以表示勝利或者愉悅的心情。但是,受不同文化的影響,非言語行為在更多的時候同樣是不可以跨文化背景來通用的,它們中有些具有獨特性,有些則具有獨立性[2]。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非語言行為得不到正確的理解,就會扭曲雙方真實的交際意圖,產生誤解從而導致文化休克。例如,在中國,伸出拇指和小指這個手勢代表著6或打電話的意思,而在泰國,則是說對方很笨。當你想跟泰國人說電話聯系時,千萬不要做這個手勢,小心對方翻臉。因此,人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需要正確理解對方非言語行為所表達的含義,同時也要避免使用本民族文化規范來盲目使用非語言行為,否則就很可能造成交際的失敗,產生“文化休克”。
3“文化休克”產生的原因
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由于不理解對方的語言和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而導致交際失敗或不暢,這種現象就是“語言休克”。“語言休克”是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首先出現的交際障礙。部分泰語專業學生因為語言能力方面的不足,承受著過度的緊張和巨大的壓力,導致學習效率以及創造力直線下降。他們開始排斥當地人和當地文化,封閉自我,缺乏學習泰語的熱情,拒絕學習和使用泰語,整天與中國學生待在一起,不與當地人打交道,也不愿意結交泰國朋友,同時自我隔離與疏遠讓他們即使身在泰國也無法獲得新的語言知識輸入,拒絕和排斥的態度使學習者的泰語能力得不到任何提高。因長期不使用泰語,他們語言能力急劇下降,進一步封閉自我,陷入了惡性循環。更有甚者,因為孤立的學習環境而沉迷于游戲,荒廢學業。
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不同文化的言語交際規則、交際模式各異,交際雙方很容易相互誤解。人們按照本文化的規則說話,發出信息,而接收信息的人未必按你的本意來理解你說的話。愛德華·霍爾根據文化中語境在交際中的重要性高低,將它們分為高語境(Higher Context)文化和低語境(Lower Context)文化。在高語境文化中,交際信息大部分是通過環境傳遞的或者已經內化于交際人,少部分蘊含于語言中。而低語境文化中,強調關注話語本身的內容,而不太注重有關情景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和泰國都屬于高語境文化國家,但由于兩個國家社會制度、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所以在實際的交際中即使同一句話在不同文化中所表達的意思也不一定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除了學習彼此的語言(或使用同一種外語),還要盡量去了解對方文化的交際模式,了解彼此的言語使用規則,避免因交際模式的差異而產生的“文化休克”。
人是社會的人,文化是一整套的象征符號系統。文化也是社會的,因此文化對交際方式有決定性的影響。
對泰國人來說,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有人任意觸摸某人的頭,則被認為是對被觸摸者的極大侮辱,若用手打孩子的頭,孩子會得病。孩子的頭只允許國王、高僧或父母撫摸。泰國人之所以如此重視頭,是因為他們認為頭顱的天靈蓋處是人的靈魂出入之處,所以是人特別要注意防范的地方。
泰國人信奉佛教。在泰國人的觀念中,腳是最低下最臟的。當你與泰國朋友圍坐在一起時,切勿把鞋底翹起,對準任何人。用腳指東西更是失禮,而用腳踢門,則會受到人們的唾棄。泰國人在進入房間時都要脫鞋,這是為了保護房間的清潔,也是對主人的尊重。進入寺廟或其他宗教場所時,赤腳也是一種表達尊敬和虔誠的方式。因為佛教教義強調尊重和謙虛,赤腳可以表示自己放下身份和地位,以一種謙卑的心態面對神靈。
交際是一個編碼解碼的過程,而語碼是由文化象征符號組成的。因此,交際和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例如,泰語和漢語在語法結構方面存在著差異,主要體現在定語及其所修飾的中心詞的語序上,即泰語中的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而中文則恰恰相反。很多泰語初學者由于受到漢語母語的影響,初期的語法規則學習經常出現混亂。
另外,交際雙方還要注意異國文化背景下的交際規則。例如,泰國人等級觀念比較重,在稱呼上比較講究,對有職務的人,以職務相稱,一般情況下在職務前加上“先生”“女士”表示禮貌,使用敬語詞“???”(稱呼第二人稱的敬語詞,意味“您”)。對地位和身份高的人或長者,則在其職務前加上敬語詞“????”表示尊重(同稱呼第二人稱的敬語詞,意味“您”)。在稱謂上,泰國人對陌生男性稱“先生”,對陌生的女性稱“夫人”“小姐”或“女士”。如果是熟人、朋友或者同事之間則以“兄”“弟”“姐”“妹”相互稱呼,夫妻之間也習慣用“兄”“妹”作稱呼。泰國人講話簡短、溫和,講話時在句末加上語尾詞“????”“??”“???”(都是敬語詞,無特殊含義)以表示禮貌。
跨文化適應是跨文化交際中必然要經過的一個階段,但這個階段的長短和強度卻是因人而異的。作為泰語專業留學生,如何順利度過文化休克階段,不僅需要具備正確的態度,還要積極尋求正確的方法。
首先要認識到跨文化交際一定要經過一個文化適應的過程。斯韋勒·利茲格德1955年提出了“U型曲線模式”(U-Curve Model)。該模式把跨文化交際者的整個心理過程依據其滿意程度畫出一條曲線,這條曲線的變化類似于一個U型,經歷跨文化適應的4個時期:蜜月期、危機期、恢復期和適應期。文化休克發生于危機期,正處于“U型曲線模式”的最底端。在這個時期,文化隔閡、語言障礙、社會習俗、衣食住行等具體問題都凸顯出來。但是只要能順利度過這個階段,人們就可以進入到恢復期,接受和適應新文化,并且能夠解決文化沖突中遇到的問題,對新文化有一定的歸屬感。而到了適應期后,這時的人們在很大程度上適應和掌握了新的文化,本質上已經建立起了一個雙重文化身份,具備了二元文化的意識和能力。“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事實上,文化休克作為一把“雙刃劍”,既能阻礙文化適應,同樣也可以轉化為文化適應的動力。泰語專業留學生應該以積極樂觀自信的態度坦然面對種種情緒和身體的不適,調節好自己的情緒,趨利避害,將文化休克的壓力和焦慮變成學習和適應的動力,順利度過文化休克期,快速邁入恢復期和適應期。
其次要樹立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在全球化背景的推動下,新時代的外語人在交際中要打破狹隘的文化中心主義,不以自己的文化為標準去評價他國文化,學會用包容的心態尊重對方的文化和習俗,努力了解和適應對象國文化,學習對象國語言,熟悉對象國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入鄉隨俗”,盡快完成新的文化身份的重塑。
最后要努力掌握目的國語言。“工欲其善事,必先利其器”,泰語就是那個“器”,“器”好了事半功倍。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提高語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最有力的保證,也是自信心最可靠的保證。
語言互通是“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重要方面,是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基礎。“一帶一路”倡議對語言學習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于泰語專業留學生來說,如何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做到語言互通,文化包容,順利度過文化休克階段,從而實現異國文化圈的語言適應和文化適應,成為一個優秀的外語跨境人才,是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
引用
[1] 朱洪澤.跨文化交際下的文化休克現象考察[J].新楚文化,2022(2):71-74.
[2] 張世濤,徐霄鷹.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