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彬 姚靜華 張華星 王亞麗 余燕玲/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蘊藏著豐厚的智慧,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民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革命文化形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而展開的偉大事業之中,其中飽含著英勇善戰、自強不息的氣概。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培育和發展起來的,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在新時代語境中,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間的融合問題,是促進中國文化繁榮發展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有利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及其要求進行深刻認識與把握,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創新發展,堅定人們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與文化影響力,能夠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中國夢的實現產生積極影響。
本文對此展開研究,旨在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意蘊,繼承并弘揚其中的精神內核,將其融入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去,從而形成更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文化。
新時代語境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研究呈現多元化與深入化特征。它為如何在新時期更好地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了大量理論資源。李立男論述了怎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納入大學生思政教學之中,他認為將這些文化納入其中可以培養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1]。湯玲分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密切關系,并指出它們是相輔相成的,不能把它們割裂開來[2]。邱龍云在研究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形態的關系作了剖析闡述,并揭示了這三種文化形態的含義,對其直接關系進行解構,并提出三種文化形態是一脈相承的觀點[3]。李娟等人論述了新鄉先進群體精神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間的關系。新鄉先進群體精神來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于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中,并對這三類文化進行了傳承和發揚。李維武的研究同樣對三者的關系進行了分析,指出中國古今文化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是中國文化從古而今發展,二是中國文化由今融古。
以上這些研究都對新時代背景下,重新審視三種文化的融合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但同時也反映出目前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融入的研究相對較少,還需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積淀下來的珍貴精神財富,其涵蓋了哲學、道德、藝術、技術等方方面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突出“仁義禮智信”價值,弘揚“孝、忠、善、義”等傳統美德,反映中華民族精神追求與道德觀念。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包容、重視道德修養、崇尚和諧的特征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史積淀下來的結晶,文化底蘊豐厚。夏商西周禮樂文明、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漢唐盛世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始終光彩熠熠。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集眾多民族、地域的文化特點于一體,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
革命文化也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斗爭中所形成的富有鮮明時代特征與文化特質的精神財富。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皆是革命文化,它們見證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革命文化中蘊含著堅定信念、大膽創新、團結拼搏、艱苦奮斗的特征。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為了幸福英勇斗爭信念的集中體現。從紅船精神到長征精神,革命文化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同時,革命文化也從理論與實踐層面上持續推進著文化創新,并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比如毛澤東詩詞、紅色戲劇等革命文藝形式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與藝術創新性。此外,革命文化還強調黨、全軍、全民團結在一起努力實現革命的目標。這從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就可見一斑,其表現了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團結一致與斗爭意志,時至今日,依然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征程中,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的進一步傳承與發揚,并由此形成的富有時代特征與文化特質的精神財富。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視促進了全民道德素質的提高,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了精神動力。該文化的特點集中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它指導著文化建設。
二是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突出了全民所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念,強調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公民的重要性。
三是以民為本。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重在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文化建設應緊密圍繞人民群眾所需要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與服務,使人民群眾能夠享受到更飽滿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創新創造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了文化創新,促進了文化產業發展,增強了國家文化軟實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和藝術形式,在塑造民族性格和弘揚民族精神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革命文化形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作斗爭的過程中,是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撐,在喚起人們革命熱情,堅定人民革命信念等方面具有優勢。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形成于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它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持,可以促進人們思想素質的提高和社會主義事業的進步。從這一角度看,三者從不同維度構成了我國的精神家園,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融合,能夠更好地發揮優勢,共同促進中國文化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源泉。從古到今,中華民族形成了特有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審美情趣等,這些都給后世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如儒家思想中所強調的仁、忠、孝等品德在革命時期進一步弘揚,并成為共產黨員為民服務的精神支撐。
革命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傳承與發揚。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進程中,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革命文化。例如長征精神和延安精神,它們是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并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發展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一文化不僅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精華,而且弘揚了革命文化之傳統,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注入了巨大精神動力。概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具有的歷史延續性昭示著我們文化繼承和發展的規律。它不僅給我國文化的繁榮帶來持續的生機,而且給世界各國帶來有價值的參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間價值觀的一致性揭示了中國文化繼承和發揚的精神內核,并給全體人民以共同的價值追求與行為規范。
首先,三者都講求集體主義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崇尚“眾志成城”集體主義理念,強調家族與國家的和諧統一。革命文化主張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犧牲小我而成就大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則以“全心為民”為根本目的,突出集體主義精神。
其次,一切文化提倡和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和為貴”,注重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和諧。革命文化尋求公平和正義,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穩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
再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正義的追求。在傳統文化里,“公道自在人心”這一思想根深蒂固。革命文化尋求的是人民解放與社會公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重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
最后,三者都主張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勵“學無止境”,倡導創新精神。革命文化從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中堅持不斷創新,找到了一條與時代相適應的新路子。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鮮明地提出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論斷,激勵全社會主動創新、促進科技進步、促進文化繁榮。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重要的文化資源,在實踐過程中互相促進、互相交融,對我國社會進步給予了強大思想指引與精神支持。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言,它是我們民族精神之源,包含著豐富的道德觀念、智慧思想以及人文精神等內容,這些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豐厚的道德底蘊與思想基礎,引導廣大人民群眾不忘初心、發揚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追求現代化生活。就革命文化而言,它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體現了中華民族勇于斗爭、爭取勝利的精神,教育大家時刻保持頭腦清醒,緊緊團結在全黨周圍,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而言,它在新時期引領著中國文化的發展,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價值觀方向,指引著新時代背景下人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互為補充,共同組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化基石。在新時代背景下,必須全面理解和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間關系,推動其融合,并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創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文化支撐。■
引用
[1] 李立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思政課整合路徑研究[J].馬克思主義文化研究,2022(1):143-158.
[2] 湯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關系[J].紅旗文稿,2019(19):31-32.
[3] 邱龍云.古今文化形態間的關系探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例[J].藝術科技,2019,32(8):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