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靜雯 陶紅 江蘇省揚州市機關第一幼兒園
習總書記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幼兒期美德的塑造與行為養成對個體的終身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德教育,有助于幼兒認知發展和心理建構,有助于幼兒社會性發展和個性品質的形成。他們在游戲情境中潛移默化地認識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自覺遵守規則、友好協作、關愛他人、熱愛集體,進而培養家國情懷,樹立多種高尚的道德觀念和正面積極的價值品質,有效提升核心素養,促進全面發展。
將美德教育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捕捉教育契機、教育價值,以富有特色的美德教育課程為載體,以趣味性游戲的方式將抽象的美德教育生動化、趣味化,利用“行動參與”讓幼兒在感興趣的行為實踐中主動建構美德意識,提升美德素養。
環境是文化扎根的土壤,對幼兒美德行為有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美的物質情境能陶情冶性。我園創設的戶外區域(棧道、沙水區、CS野戰營、攀爬墻、滾筒區、大型積木區)、九大工作坊(木工坊、樂高室、建構室、娃娃家、種植園、美工坊、科技長廊、機械工程室、稚趣小棧),最大程度地支持幼兒在自主游戲中獲得堅持、合作、自信、友愛、謙讓、勇敢、互助、守則、分享、禮貌、節約、關愛、愛勞動等多種美德的發展。
美的人文情境能催人奮進。我們讓幼兒自主參與環境創設,將美德教育內容滲透于幼兒園的各個角落。如:走廊的文明問候語墻,讓幼兒在“說一說”的游戲中享美德;放置在樓梯口的自主閱讀繪本、班本課程書讓幼兒在“讀一讀”的游戲中知美德;班級自主打卡、幼兒自主設計的游戲規則讓幼兒在“玩一玩”的游戲中行美德。精神文明環境更是溫馨、有愛。如:入園時,幼兒可選擇多種互動方式與教師問好,如擁抱、親親、擊掌等。在一日活動中,教師會給予幼兒充分自由、自主的環境空間等,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知體驗、互動融合,進而用言行舉止傳播美德,與園所文化相得益彰。
(1)主題活動中的有機結合。
我們始終將各類活動專題作為美德教育的重要載體,注重采用與時代同行、與生活聯動、與游戲共融的方式,整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健康向上的氛圍,寓教于樂,讓幼兒在活動中進行美德體驗。我們為幼兒搭建展示才華、飛揚個性的舞臺,鼓勵幼兒自信地表達、主動地交流、愉悅地分享。如:“紅色故事會”“親子運動會”“小學生一日體驗”等。
(2)節慶活動中的價值引領。
我們以各種節日為教育契機,挖掘其中蘊含的價值引領,設定現實情境,將其作為美德教育的有效載體,讓幼兒領悟情感內涵。如母親節的“護蛋行動”,讓幼兒在保護蛋寶寶的游戲中體會爸爸媽媽養育的辛苦,激發幼兒愛父母愛長輩的情感;國慶節的“我為家鄉代言”活動,讓幼兒在玩轉家鄉的游戲中了解了家鄉的美景、美食和傳統文化,萌發了愛家鄉的情感。中秋節的“心懷皓月”活動中,幼兒參與做月餅、猜燈謎等民俗活動,了解悠久人文歷史,獲得深刻情感體驗。重陽節通過為長輩端一杯水、為父母洗一次腳,讓幼兒在與親人、長輩的互動中體悟感恩。
(3)二十四節氣中的教育滲透。
中國傳統教育活動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凝聚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品質和文化內涵。傳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教育必須承擔的使命。節氣中包含自然物候、民俗文化、傳統習俗等多方面的知識。我們有效利用其中的教育資源和隱含的教育價值,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如開展的冬至包餃子;立春戴春勝;春分豎蛋、繪春牛;谷雨品佳茗、賞茶藝、話茶文化等節氣活動,幼兒在“玩一玩”的深入互動中,激發愛祖國、愛民族的道德情操。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在游戲中滲透美德教育是最符合兒童天性的方式。每一個游戲都蘊含著品格啟蒙的好機會,一個好的幼兒園可以讓幼兒玩出好品格。如:在角色游戲中,可以體現幼兒的關愛和友善;在結構游戲中,能夠培養幼兒的自主與專注;在體育游戲中,傳遞幼兒的樂觀和勇敢;在規則游戲中,培養幼兒的誠實與責任。我們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興趣點、生成系列園本、班本課程,以豐富多彩的游戲形式讓幼兒重感悟、重體驗,通過親歷將外在的道德觀念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在樂高、七巧板園本課程中孩子們習得了合作、體驗了成功。在從幼兒的興趣點好奇心闡發生成的班本課程“小豆芽 大學問”“擁抱冬天”“我設計的沙池鞋架”等活動中,幼兒提高了思考和實踐能力,懂得了分享與關愛等。一次次活動猶如一道道美餐,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精神養料。
“生活即教育”。所謂“幼兒園德育生活化”,是指從幼兒的現實生活、現實存在、現實活動出發,在生活中進行引導和教育,通過有道德的生活來習得道德觀念和養成道德品性。
生活化的美德教育立足于生活,具有人情味、生活味,將美德教育融入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隨時關注幼兒,抓住教育契機。如,每周一升國旗、唱國歌,激發幼兒愛國情感;晨間接待讓幼兒輪流做禮貌寶寶,從而知禮、懂禮、守禮;堅持開展值日生活動,讓幼兒尊規范、明責任、懂服務,做到“學一點、懂一點、做一點”,將美德教育落到實處。廣闊的社會舞臺,豐富的生活經驗是培養幼兒美德行為的有效途徑,幼兒在豐富的、可感知的社會實踐中激發了“我能做”“我行”的意識。我們多途徑創造機會讓幼兒走出幼兒園,在游戲中成長、在實踐中體驗。組織幼兒參觀消防隊,了解消防安全知識,激發幼兒對消防員叔叔的喜愛之情;組織大班幼兒參觀小學,激發對上小學的向往和快樂積極的情感;參觀大運河博物館、踏青放風箏等,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幼兒在生活與游戲中體驗、明理、踐行,意志力和耐挫力得到磨煉,美德品質在游戲實踐中得以落地生根。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是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方。美德教育促進幼兒發生變化的同時,家長們也因此體驗著美德教育的魅力。家園教育一體化,是完善幼兒個人品德行為的重要方法及關鍵所在,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為幼兒發展提供了教育合力。
幼兒美德教育離不開家長的協助與指導,我們期望家長能作為幼兒美德行為養成的支持者、引導者。我們利用家長學校,針對不同教養方式的家長舉辦小型講座,讓家長們了解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利用微信平臺、家長園地等宣傳美德教育的重要性,明確幼兒園美德教育的目的、內容與要求及如何進行配合教育等,與家長取得共識;我們召開家教經驗交流會、座談會,讓家長相互啟發,多給幼兒有利增強集體觀念、勞動觀念的實踐機會,培養幼兒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熱愛集體、艱苦樸素的品質及初步的勞動習慣等等。
每個家長都來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工作崗位,讓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能為幼兒展現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從而增強教育的力度,提高德育的效度。我們充分利用家長的職業優勢,開展半日開放、家長助教活動,邀請各行各業的家長走進“課堂”,積極構建協同育人機制,與教師形成優勢互補的關系;利用家委會的組織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走出去”社會實踐,統籌融合育人資源,使教育適時延伸、適時生長,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引導家長在家庭生活中營造良好的美德教育環境,使家庭和幼兒園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幼兒把在園內習得的美德行為帶到家庭中,家長在感受到幼兒變化的同時陪伴幼兒一起行動起來,這樣的家園互動性活動的開展也讓家長對幼兒教育產生新的感受和理解。如,建立家庭成員之間、鄰里之間和親友之間良好的關系;親子共讀《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等傳統美德故事;做好孩子的榜樣,以身作則,用行動孝順家里的老人,用行動表達愛意等等,這些都是幼兒健康成長的“搖籃”。在良好氛圍的熏陶下,不僅獲得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最終也促進了幼兒園、家長、幼兒三者間的良性互動。
實踐的過程也是教師不斷成長的過程。它不僅提升了教師的自身素質和師德修養,也提升了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
開展“送課進福利院”“送教下鄉”“結對幫扶姊妹園”等科學育兒公益主題服務活動,讓鄉鎮兒童、殘障兒童體驗到關愛、溫暖,為促進他們成長出一份力。一個有愛心、耐心、責任心和懂得付出、奉獻的教師就是這樣以榜樣的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也影響著自己,多渠道、多途徑的美德傳播和輻射也提升了園所的社會美譽度。
建立幼兒園—研修組—教師三級研修體系,強化教師反思習慣。在“教科研合一”的實踐操作中,我園教師秉持“以德樹人”的理念撰寫了多篇心得感悟、論文、案例,積累總結了大量的教育經驗,凸顯出了不同程度的專業成長。在總結、提煉過程中,逐步架構、形成美德教育元素和內涵的園本課程體系以及“以德育人,以禮育人”的園所文化。教師從育知逐漸轉向育人,這樣的價值導向重塑了教師的課程理念,不斷提升課程的執行力,引領著教師始終行走在幼兒核心素養培育的道路上。
春雨潤物細無聲,幼兒美德教育也是如此,它是一個長期和系統的工程,遵循“以德為先”的教育理念,通過“全環境”育人模式讓教育發生,使生命舒展,在實現教育增值的基礎之上鋪就幼兒成長的底色,最終促進幼兒的“全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