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敏
近幾年來,世界動蕩增加,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經濟全球化發展遭遇明顯阻力,新冠肺炎疫情和局部沖突加大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為此,我國調整外貿依賴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為內貿外貿雙輪驅動。這意味著國內市場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零售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風向標,零售業的發展水平往往是一個社會發達程度和繁榮程度的標志。研究零售業成長規律和影響因素,有助于找到擴大國內市場的內在驅動力量。
改革開放是我國零售業發展的分水嶺。改革開放之前,即新中國成立以后很長一段時期,我國社會物資比較匱乏,零售業在統購統銷的政策下,國家實行計劃經濟下的配給制,零售業結構穩定,形式單一。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內在驅動力被完全釋放,零售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總的來說,我國零售業經歷了快速發展、繁榮發展、多元化發展到今天的數字化轉型發展四個階段。
改革開放早期,中國還處于短缺經濟狀態,供不應求現象時有發生,在這17年間,我國廣大普通城市職工工資平均增長了約9倍,收入的增加直接拉動了消費水平的提升和消費需求的轉變,零售業在這個時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這一時期零售業的主要特點為業態比較單一,經營模式主要是以“單店”為主,銷售方式也主要是以傳統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柜臺銷售”形式。
進入1996年以后,在兩大因素的作用下我國零售市場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一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建設不斷深化與完善,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對零售業的束縛基本消除。二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有機會變身世界工廠,為全球市場供貨。就這樣中國開啟剩余經濟時代,這一時期我國零售業全面進入多種零售業態、多種零售經營模式并存和繁榮發展的時代。
邁入21世紀我國已經形成一定的經濟基礎,并且經濟持續增長成為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動力。這一時期我國零售業呈現出以下的特點:一是外資零售企業加快進入中國,開始了跑馬圈地式的擴張時期。二是內資零售企業立足本土企業的自身優勢,學習外資企業先進的經營理念,嫁接其先進模式,在零售市場與外資分庭抗禮。三是電子商務迅速崛起,逐漸成為零售業不可忽視的力量。
2016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總量持續增長。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在體驗經濟、精準營銷、個性化消費等新觀念的沖擊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新零售的模式不斷推陳出新。新零售不僅業態創新不斷,同時生產、流通和銷售過程獲得技術改造,零售的效率得到普遍提高。
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了零售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馬超從宏觀的角度,提出經濟體制因素、經濟發展因素、市場需求因素、消費者購買力因素、商業競爭因素和科學技術因素是影響我國零售業態發展的六大因素(馬超,2010,P.51-57)。夏歡從企業的角度做的思考,研究的是零售業務規模的影響,運用灰色關聯分析的方法實證分析了網絡零售的影響因素,提出網絡零售的影響因素包括移動端支付客戶數量、企業的個人業務規模以及手機購物交易額(夏歡,2020,P.37)。楊曉凌從消費者個人角度,通過對永輝超級物種(福州溫泉店)的實證研究提出商品的質量、體驗感、移動支付手段是影響新零售業態的主要原因(楊曉凌,2021,P.20)。
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零售業的發展歷程,筆者認為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因素的影響作用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零售業是社會大生產的產物,無論在什么階段,經濟發展的因素都直接對零售業產生深刻的影響,對零售業產生直接影響的應該具體指經濟發展因素中的大眾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的供給水平,直接影響零售業供需情況的因素,始終是影響零售業發展的基本因素。另一個始終起作用的因素是消費者收入水平和購買力因素,決定著市場的規模,直接影響零售業的發展。
在改革開放早期,我國處于市場經濟發展的早期,社會經濟處在短缺時代,供給水平很低,導致零售業發展水平低,業態單一。這時從計劃經濟中釋放的強大生產力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強大的推動力量,這一時期體制因素會發揮比較大的作用。
隨著零售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市場需求、競爭因素和技術因素的影響將會變得日益重要。
(1)需求因素。雖然需求是決定市場的核心要素,但是在零售業低水平階段比如賣方市場階段,供不應求時,生產決定市場,通常需求因素的影響比較小。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進入買方市場以后,需求就成為所有交易活動的起點,也是零售業發展的決定因素。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今天,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進入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國已經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1.2萬億元,我國已經形成了超大規模的市場。正是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推動著我國零售業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和水平。配第-克拉克定理提出,需求和效率因素推動著人類社會由農業經濟社會向工業經濟社會繼而向服務經濟社會的演變。相類似的,需求和效率因素也是推動零售業發展演變的重要力量。因為消費者想要更主動地選擇,所以超市出現了;因為消費者想要更便捷地購買,所以網絡購物出現了;因為消費者想要一站式地消費滿足,于是購物中心出現了;因為消費者想要更便宜地購買,所以拼多多出現了……所有新的業態的出現一定滿足了市場的某種需求,需求是零售業發展演變的根本動力,也將是零售業創新發展的根本動力。
(2)競爭因素。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定進入過剩經濟時代,市場競爭不可避免,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零售業的競爭圍繞著人、貨、場的展開,成功的業態一定是某一方面優于對手。超市的成功,是因為相比百貨商場,超市可以提供更為豐富的商品、給了顧客自主的選擇權;網絡購物給了顧客更充分的信息、足不出戶地購物、送貨到家的便捷;購物中心給了顧客購物、享受一站式滿足;便利店給了顧客24小時購買、隨時隨地的便捷……正是競爭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3)技術因素。零售業是個古老的行業,物物交換就是零售的雛形,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技術因素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因為零售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直到互聯網的出現,開始改變零售業的面貌。我國也是在進入21世紀后,互聯網技術與商業結合,電子商務、網絡零售迅速崛起,從此科學技術成為推動現代零售業發展不可忽視的力量。特別是新零售的到來,每一種業態的成功無不是破解了零售業發展中的某一個難題。美團等團購網站解決的是服務企業獲客效率低、顧客信任度低的難題;拼多多通過分享拼單的方式鼓勵客戶導入微信社交圈客流,實現病毒式增長,解決的是電子商務流量增長困難、獲客成本大漲的難題;直播電商彌補了電子商務體驗感差的缺點,成為電子商務的一種新模式。所以現代零售業的發展、新業態的此起彼伏,離不開現代網絡技術、支付技術、云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
2020年我國GDP首次突破100萬億美元,與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的差距在進一步縮小。我國已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當前的發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家發展的需要和經濟自身快速發展的共同作用下,相信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零售業的發展都會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
伴隨我國消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和新技術的發展,我國零售業創新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具體會出現以下特點。
隨著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需求的更多元化和個性化,消費需求集中度的下降,必然會給更多的零售業態提供機會。所以在以沃爾瑪為代表的大型超市業績下滑、不斷關店的同時,單店規模并不大、商品價格也不便宜的便利店倒是在城市中遍地開花;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網絡零售不斷擠壓傳統零售企業生存空間之時,名創優品異軍突起,將互聯網“短平快”的效率移接于傳統實體行業,開拓“新實體店”成功逆襲“互聯網+”(李林炫,2019,P.87)。今天城市商業布局去中心化趨勢日益明顯,這是城市擴張和發展的結果,但是未嘗不是人們追求便利性和享受性的結果。不同的需求必定會催生不同的業態,多元化的需求必定會帶來多業態共存、百花齊放的局面。
在零售業高度發達的今天,新業態的成功離不開價值創造的基礎。進入2016年之后,傳統零售企業在互聯網時代出現種種不適,但是跨國零售商Costco不退反進,以其“低價+高品質+優質服務”的核心零售理念和極具特色的商業模式穩健發展,市值非但未縮水,反而一路高歌猛進(郭家榮,何瑛,2021,P.34),2019年在上海閔行區開出第一家中國大陸店,據說第三家店已經完成選址。2016年電子商務遭遇客流增長的瓶頸,但是這并不妨礙拼多多的成功上市,因其將社交分享與商業有機結合,讓消費者在獲得價格優惠的同時,還收獲購物分享的樂趣。河馬鮮生,電商到家夠方便,但是錢大媽們就在家門口,新鮮看得見。所以每一種零售業態的成功離不開其獨特的價值創造的基礎。
零售業的發展離不開效率的提升,從百貨商場到超市,是商品、商品與消費者接觸效率的提升;從傳統零售到網絡零售,是商品信息傳播效率的提升;從傳統電子商務到新零售,是消費者購買場景的改善。技術的力量就是提高工作的效率,現代社會,消費者的需求差異性更大,任何零售業態要想在競爭中勝出都離不開效率的提升,需要找到技術有效運用的途徑。
今天的零售業,已經形成人找貨、貨找人、人找人多種業態;由提供有形產品銷售到提供無形服務、由實體到虛擬、由大批量到小批次,由滿足大眾需求到滿足個性化需求發展,零售業的覆蓋范圍迅速擴大,零售業的效率大大提高。互聯網技術已經對零售業產生深刻的影響,相信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零售業能更為豐富多彩,服務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