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 閆晨辰
小微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0年底,工商注冊的小微企業數量已超過8137萬家,達到了我國工商企業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為國家貢獻了半數以上的稅收和國民生產總值。然而近年來小微型公司的生存與發展面臨極大的考驗,融資狀況更加惡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小微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明顯低于大中型企業,容易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情況;其次,小微企業普遍缺少抵押物;最后,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存在歧視。小微企業融資難也與其融資規模和經營利潤有關。與大中型企業不同,小微企業的貸款金額普遍較低,大約90%以上的小微企業的融資額在50萬以下。出于成本原因考慮,銀行普遍不愿承接這樣的小額貸款業務。在經營利潤方面,小微企業最近幾年利潤有明顯的下滑趨勢,進一步惡化了其貸款資質。因此,小微企業急需拓寬融資渠道來維持其生存。
胡躍飛等(2009)將供應鏈金融定義為憑借行業鏈經營核心公司的優質商譽和上下游企業相互之間真實的貿易訊息,以公司銷售收入、應收賬款、產品庫存以及已確認的未來資金流為直觀償債源,并利用動產質押授信、應收賬款融資等新興理財工具盤活行業鏈公司的庫存與應收賬款,為產業鏈公司進行投融資的綜合型中小企業服務。王定祥等(2021)使用強度模型對供應鏈及金融服務企業的信用風險進行了度量,并運用傳染病模型對供應鏈金融中的信用風險傳導機制進行仿真模擬。潘愛玲等(2021)從資金產業結構的調控角度研究了傳統企業金融服務與實體經營的合理性,并考察了傳統企業金融服務機構對中小企業融資市場的協調效率和調整模式的改變以及運作機制。
目前,中國傳統企業融資機構所能解決的應收賬款類、應付賬款類和庫存類產品三大供應鏈的融資方式,由于操作方法和實踐上存在差異,實際能夠高效落地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機構并不多。同時,由于傳統金融機構對于供應鏈上金融業務中所嵌的交易機制也無法深度理解,因此無法很好地做到公司的信息化與商流、物流、信息化的有效結合,同時風險認知效率與管控成本也很高。所以,傳統金融機構所供給的金融服務產品覆蓋面與供應鏈企業真實需要有著很大區別,傳統金融產品供應往往趕不上公司實體經營的實際需求。此外,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下,各參與方利用各自系統分散管理各自的業務,造成了信息確認和真實性驗證上的困難,增加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更加不愿意給小微企業授信。
區塊鏈技術在最近十幾年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并且在金融行業展現出了極大的優勢。林永民等(2022)通過分析傳統供應鏈金融行業中倉單質押融資模式的痛點,提出區塊鏈賦能倉單質押的解決方案。魏志航等(2022)搭建了一個基于聯盟鏈技術的郵輪建造配套供應鏈金融平臺方案,并對該方案的核心應用場景進行了具體分析。賀志強(2021)利用中國海外區塊鏈平臺的技術優點,研發出“跨境區塊鏈平臺+銀行+信保+登記”的模型。盡管區塊鏈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發展,但是將區塊鏈技術與小微企業融資相結合的理論研究還在初步發展階段。
區塊鏈是一種鏈式存儲數據結構,本質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數據庫。在區塊鏈中,所有的數據都以電子的形式加密存儲。區塊鏈有三大優點:一是去中心化不篡改歷史,二是開放透明可溯源,三是智能合約。目前的區塊鏈包含三種形式,分別為公有鏈,聯盟鏈以及私有鏈。在公有鏈中每個人都能夠成為系統中的一個節點,其通過激勵機制,鼓勵參與者競爭,記賬傳遞和存儲數據都是公開可見的,沒有任何個人或機構能夠篡改系統中的數據,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進出網絡。這一類網絡去中心化性質最強。聯盟連是指由一些群體或小組所聯合進行管理的,區塊鏈相比于公有鏈,其節點得到了精簡,經組織認可和系統認證后才能成為成員。私有鏈是由某個機構或企業根據內部需求和規則所創建,擁有私有化部署能力,只有被嚴格控制的節點才有權限訪問系統的內部數據。這類節點去中心化最弱。
(1)平臺發展背景
數據技術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聯易融”)成立于2016年。2020年聯易融完成C+輪融資,并且引入戰略投資方渣打銀行,這是境外銀行首次投資中國供應鏈金融平臺。
借助戰略投資方騰訊公司的區塊鏈技術,結合聯易融公司的創新及開發能力,微企鏈平臺于2018年3月上線。微企鏈平臺采用的區塊鏈記載著每筆商品交易的資金流。基于區塊鏈的不可偽造性,每一份數字債權憑證的融資拆分等過程都可以被追溯。因此而發揮的信貸增強功能,使得金融機構承受的經營風險將被大大減輕。
(2)微企鏈平臺架構
微企鏈平臺的底層技術由騰訊公司提供,有三層架構,分別是業務服務應用層,平臺服務層以及底層基礎設施層。基礎設施層主要提供權限管理以及加密算法等功能,保證上層服務的平穩運行。平臺服務層介于業務應用層和底層技術設施之間,主要提供數字資產共享賬本,身份認證,隱私保護等服務。業務應用層處于最上層,主要提供主體認證,資金清算,資產網關以及運營服務等。
(3)微企鏈平臺核心技術
微企鏈平臺的核心技術由六個方面組成:一是未消費交易輸出(UTXO)模型的數字資產;二是采用多重簽名的中間賬戶支付;三是零知識證明;四是字段即可授權加解密;五是智能區塊;六是哈希運算。
UTXO模型的一對多功能使得可以將多筆不同的輸入放在一筆交易里,使得數字債權的拆分和流轉變得更為容易。多重簽名的中間賬戶技術,可以清晰地界定每一筆交易的債權,使得每一筆交易具有更高的時效性。零知識證明,可以對加密數據進行驗證,并且速度極快,驗證時間不超過4毫秒,在供應鏈較長的時候,依然能保持很強的風險控制能力。字段可授權加密使得供應商可以將自己的信息加密上傳到區塊鏈,并且可以自主設定金融機構或者核心企業的瀏覽權限。這樣在保證數據分享的情況下,不用擔心隱私泄露。智能區塊解決了微企鏈平臺上的時間延遲問題,提高了平臺的吞吐量。智能區塊是通過修改底層架構實現的,不需要修改其他應用就可以實現。哈希運算可以保證數據不被反向破解,使得交易造假變得非常困難,從而降低了審核成本。微企鏈利用哈希函數將所有的交易節點連在一起,有效地防止了黑客篡改信息。
(4)微企鏈平臺經濟效益分析
引入區塊鏈技術之后,供應鏈金融平臺的交易成本和時間都顯著下降。在時間方面,建檔從三個工作日縮短為2小時;資產審核從兩個工作日縮短為2小時;中登登記從1小時縮短為5分鐘;確權從2個工作日縮短為5分鐘;融資放款從半天縮短到13分鐘。在成本方面,建檔從68元降低到8元;資產審核從59元降低到40元;中登登記從70元降低到7元;確權從32元降低到17元;融資放款從13元降低到3.4元。一個流程的總時間從8.3個工作日降低到4.4小時,下降了90%;總成本從242元降低到74元,下降了70%。以上分析可見相對于傳統的供應鏈金融平臺而言,融入區塊鏈的平臺風險顯著降低。
由于信用增強,微企鏈平臺的融資成本相對于傳統平臺而言也降低很多。傳統投融資平臺放貸給核心廠商的利率大約為5%左右,一級供應商7%,二級供應商10%,三級供應商12%。微企鏈平臺的一級供應商和二級供應商的融資成本幾乎相等,三級供應商也只有7%,僅高出核心企業2個百分點(張秋晨,2020)。
除了節約成本以外,微企鏈也拓寬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目前,供應鏈金融最大的問題就是核心企業無法給尾端的供應商背書,而整個尾端的小微企業的數量巨大,占到企業總數的80%。融入區塊鏈技術之后,這些問題得到了極大的緩解。借助于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債權一直被傳遞到尾端供應商手中,因此金融機構更放心給小微企業放款。與其他傳統供應鏈金融平臺相比,微企鏈融資總額是其均值的100倍;服務的小微企業數量是其均值的160倍。由此可見微企鏈極大地拓展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途徑。
此外,微企鏈的壞賬率相比于其他平臺也很低。從2018年的數據來看,整個保理市場的平均壞賬率達到了2.4%,聯易融其他平臺的壞賬率為0.12%,而微企鏈平臺的壞賬率幾乎為零。
中國農業銀行研發了電商融資產品e鏈貸,2017年8月正式上線。依托農銀翼管家電商平臺采購場景將貸款、服務嵌入訂單支付環節,實現客戶圍繞訂單支付場景的一鍵融資。e鏈貸利用大數據篩選出優質的經銷商對其評估授信,企業可以在平臺上查詢銀行的授信信息。完成簽名之后將電子合同發到平臺上,形成了不可篡改的貸款憑證,銀行自動審批受托支付。e鏈貸是由農行在業內率先運用區塊鏈、大數據分析等互聯網金融科技前沿技術,和淘寶企業融資服務有機地融合而打造的一個網絡型淘寶供應鏈融資服務。該服務創造性地把淘寶電商、供應鏈融資、個人在線支付、中小企業ERP、農戶電子信貸檔案系統等行內與行外體系,透過技術力量的剛性制約,形成互相尊重、信用可控的企業生態共同體。e鏈貸為長期困擾小微企業的貸款成本高、融資難度大問題給出了嶄新的解決辦法。
本文分析了當前小微企業的融資現狀以及其融資難和融資貴的根本原因,并且以微企鏈和e鏈貸為例,探討了如何在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服務中的融入區塊鏈技術幫助小微公司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通過引入區塊鏈技術,銀行承擔的金融風險顯著降低,核心企業為鏈上企業提供的服務更加便宜,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顯著下降,融資渠道大幅拓寬。可以推斷,如果在全國金融系統廣泛引入區塊鏈技術,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可以得到極大的緩解。盡管區塊鏈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應用,但是市場認可度依然不是很高,區塊鏈本身也存在固有的漏洞,人工智能在區塊鏈中的應用還不是很廣。要實現區塊鏈技術的普遍應用,必須加大宣傳力度來提高市場的認可度,加強技術人員的培養和創新技術的運用,增加鏈上的產品種類。同樣重要的是還要建立相關的法律約束,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區塊鏈的漏洞謀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