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揚 周留軍 陳超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徐州 221116)
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形成產教良性互動、校企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內容,支持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引導企業按崗位總量的一定比例設立學徒崗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提出“實施職業教育應當注重產教融合,實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已上升為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戰略決策。為此,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必不可缺,效果好壞體現合作質量,影響實習生職業期待及企業參與的動力。必須建立健全校企協同的企業實習生制度,促進合作規范化、科學化。企業實習生制度有助于“學生了解崗位職責、企業文化,提前一步融進企業發展,喚醒職業生涯意識,面向實踐、強化能力,促進在校生向職業人的轉變”[1];還有助于企業降低招聘成本,優化人才梯隊建設;有助于高校找準企業人才需求,提升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的市場化程度,促進學生畢業即就業,提升就業率和質量。研究制定和實踐優化企業實習生制度,對培養具備行業文化、崗位技能、人文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實現“生、校、企、社、行”共贏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當前,很多校企合作停留在解決學生實習上,高職院校很少通過科研和技術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支撐腿”和“加速器”,很難依托自身優勢讓企業獲益,對企業吸引力較弱。有的自身管理水平還不高,人才培養模式還很滯后,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培養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滿足企業要求。企業沒有體會到校企合作的益處,自然就沒有熱情去合作。校企合作只有基于利益均衡,形成雙向奔赴,才能產生良好效果[2]。
市場環境瞬息萬變,很多企業設置的實習崗位臨時性、變化性較強,“突擊式”“放羊式”實習較多。加上實習生普遍技能不足、缺乏行業經驗,企業很難將實習項目與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內容與目標對應,經常把實習生安排到輔助性、簡單重復性、打雜性等崗位,使學生的職業期待出現較大落差。加之,勞動力市場是“需方”市場,企業難以辯證看待人才培養帶來的長遠利益。更有許多企業擔心培養的人才不能為己所用,導致培養實習生的動力不足。
企業對實習生的人文關懷不夠。學生實習工資低、勞動時間長,權益得不到應有保障;學生法律和維權意識淡薄、自我保護能力弱,實習協議、勞動保險合同缺失或不規范致使發生糾紛時實習生無法獲得權益保障;高職院校重視度不夠,監督不足,對實習生缺乏教育和管理手段等;由于實習崗位不穩定,薪酬沒有被納入正式員工薪酬體系,經常以工資補貼或津貼方式發放,實習生收入和正式員工間差距大,缺乏必要的績效管理和激勵手段。以上問題導致實習生消極怠工,職業期待降低,影響了實習效果和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
2022 年1 月,教育部聯合八部門印發《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對2016 年版進行了修訂,進一步明確實習參與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規范了實習各環節的基本要求,為實習管理劃定紅線,也為研究企業實習生制度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企業實習生制度不是單一的“對口實習”管理制度,“而是基于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實踐需要,由校企雙主體建立的系統化宏觀性制度性安排”[3],包括導向性制度、支持性制度和實習管理制度。其中前兩者由政府主導,包括建立企業接受大學生實習制度、大學生實習企業認證制度、扶持企業運營制度、實習生權益保護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等。這里探討的是校企雙主體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相關實習制度。明確校企雙輪驅動實習工作的責任、規范及實踐路徑。
共同制定實習方案,簽訂《職業院校學生崗位實習三方協議》。原則上不安排學生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實習。高職院校與企業應根據專業設置,安排學生到相同、相近崗位實習,或為學生量身定制實習項目,“安排的實習崗位應基本覆蓋專業對應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不得僅安排學生從事簡單重復勞動;應明確公布崗位要求、實習目標、任務、工時學分、實習報酬及支付方式、必要的實習準備和考核要求、保障措施等”[4];應探索崗位考核、工時學分互換制度,激發學生參與實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崗位實習和項目運轉,發現自身專業缺陷,努力改進。
建立企業實習實訓指導教師隊伍,遴選德才兼備、具有較強責任心、職業素養和安全防范意識的企業技術骨干及校企專門管理人員指導實習全過程,嚴格按實習實訓標準授課,嚴把實習關;強調把學生實習實訓作為首要任務,加強對學徒師傅的帶徒督導和考核;加強實習前培訓,使學生、指導教師和專門人員熟悉各實習階段的任務和要求;制定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實習考核制度,根據實習目標、崗位職責等制定具體考核方式和標準,共同實施考核。
健全實習生管理制度,對實習生進行嚴格管理。對其在實習期間的崗位職責、工作紀律和日常行為規范等作詳盡的規定。規定實習學生必須遵守高職院校實習要求及企業規章制度、紀律要求并履行實習協議等;規定撰寫實習日志并在實習后遞交實習報告;規定考勤內容及要求、請休假程序、工作時間、休息規定等;將實習生在企業的日常表現納入實訓成績考核和學業評價中,作為畢業考核的重要依據。保證在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前提下保質、保量完成大學生企業實習的目標和任務。
校企雙方對大學生到企業實習期間的日常、重要和臨時突發事項等每周通報,平等協商。企業需要建立和完善實習生合同臺賬、實習生醫療和衛生保護臺賬、終止(解除)實習合同臺賬等基礎資料。對實習生的個人基本情況、崗位職責、實習期限、實習合同中的約定條款等,對實習生履行合同情況,主要是個人工資、休假、勞動保險、加班及獎懲等有關資料都要有詳細記錄,進行動態管理并定期抄送學校。學校也要通過校企聯席會議制度,監督企業履行實習合同情況,對合同履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提出建議,維護學生合法權益。
企業要依法與學生簽訂勞動協議。依據企業薪酬制度,“按照不低于企業相同崗位工資標準的80%或最低檔工資,采取貨幣形式,及時、足額、直接支付給學生。原則上支付周期不得超過1 個月”[5]。在工資支付的項目、周期、形式、加班工資、事假病假工資等全部事項上都應與企業正式員工一致。增強實習生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提高實習生職業期待。同時也要規范實習生崗位工作業績考核,保障企業生產經營正常運行。
實習生除了要遵守《高校學生手冊》和各項校紀校規之外,在企業實習期間,還要遵守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如果在企實習期間違反了有關國家法律法規,要依法承擔責任;違反企業規章制度的,要依照管理規定給予相應處理。該規定要對違規違紀的行為、種類給出處分意見和程序等,保證實習生行為規范,維護企業生產經營秩序。
通過產教融合平臺,引企入教,企業在學校師資建設、教材開發、人才培養、教學實施、科學研究等方面都深入參與,形成“企業入校園、技術骨干進課堂、企業案例進教材、教師進項目、學生進企業的格局”[6]。在科研攻關上,學校選拔科研能手與企業技術骨干共建技術團隊、科研流動站等,共同攻關技術難題、承擔學校教學項目研究,既解決企業“卡脖子”問題,也提升高職院校產學研水平;在團隊建設上,企業導師編入院系專業教研室,院系選派教師到企業進修,組建“混編” 教研團隊,高職院校教師側重教基礎技術知識,企業導師專注在項目、實際操作上指導學生;在實踐教學上,雙方領導班子組成專家委員會,統籌資源調配、頂層方案設計工作。學院各教研室和企業各部門專家組成合作組,負責教學規劃,共建專業課程。依據行業企業標準科學設置課程體系,根據技術發展和崗位能力需求變化不斷調整專業結構,進行專業診改;在雙方員工培訓賦能上,“高校引入企業技術、設備、項目、資金育人元素,共建高水平教師和企業員工培訓基地,開展雙方員工知識技能培訓”[7],賦能師生員工成長。由此在校企之間建立利益紐帶,打造融合為“互惠互利,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共生系統。這樣,企業實習生制度才有獲得生命力的沃土和根基,常態化運行并反作用于校企合作科學化、規范化。
2022 年5 月1 日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提到“校企合作,提供社會服務,或者以實習實訓為目的舉辦企業、開展相關生產經營活動”。既能發揮教、學、研等教育功能,也能發揮經營性功能。“收入可用于改善辦學條件,一定比例支付教師、企業專家、外聘人員的勞動報酬,也可以作為績效工資來源”。共建“企業化”實訓基地,是校企深度融合、工學緊密結合的科學探索。在此過程中,企業將設備、業務、技術、工人、經營管理模式、企業文化等引入學校。學校為企業提供經營場所、水電等,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持,校企共同編寫教學計劃,選送學生實習。“進行教室車間化、學生學徒化、教師師傅化、課程工藝化、作業產品化的五化教學改革”[8]。使企業實習生制度更加規范、科學。
新版《職業教育法》還提到“對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就業中發揮重要主體作用的企業,按照規定給予獎勵”,勢必引導更多優秀企業深度參與校企合作。在企業選擇上,高校最好選擇大型國企和先進制造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區域“領頭雁”民企,這些企業綜合實力強,能夠投入更多的人、財、物。
首先,高職院校會同實習企業派駐學校的工作人員,設立一個職能清晰、責任明確、管理高效的專職部門。該部門負責制定學生實習工作的具體管理辦法和安全管理規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學校通過熱線電話、互聯網、信訪等途徑,暢通實習政策咨詢與情況反映渠道,匯總學生在企業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建立專門臺賬,分類管理,按管理權限和職責分工整改。對重大事項、臨時事項、突發事項等協商、協調,共同推進實習工作按質保量開展。其次,雙方要建設和完善信息化管理平臺,建立學生實習信息通報制度。該部門負責跟蹤管理實習生每日在企業接受實習指導和企業日常巡查管理情況,雙方應當每日通報學生實習情況。企業在實習管理中遇有重要情況的,立即通報,及時響應。最后,要明確學生實習工作的分管校長,監督和定期檢查該部門工作。
校企應結合現代學徒制探索工學交替、多學期、分段式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改革。如第一學年對學生開展初步認識階段。學校至少組織兩次讓學生到相關企業參觀,形成對實習單位和崗位的初步認識;第二學年通過集中培訓和考試選拔,確定相關企業跟崗實操的實習生。企業精選緊跟市場需求的項目,讓學生“進項目、進車間,借助項目讓教室與車間一體、教師與師傅一體、學生與員工一體、作業與產品一體、產業和教學一體,全過程開展工學結合”[9];第三學年開展為期6 個月的“頂崗實習”。學生和企業、學校簽署三方協議,到企業就職,在專人指導下,輔助或相對獨立參與實際工作。“以企業實景化崗位、節點式任務和學徒身份,深化做中學、學中做、邊學邊做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改革”[10]。企業安排專業導師,定期輔導實習生專業知識、職業心態、業務能力等,解決各種疑難雜癥。建立企業實習生成長任務量化指標并納入企業導師績效考核。不斷提升企業實習生崗位匹配度,降低畢業時轉崗難度。
企業實習生權益問題主要集中在通過從事人力資源服務、勞務派遣業務的單位或個人組織、安排、管理學生實習實訓;學生休息休假權被侵害、職業技能指導培訓不足、勞動安全和衛生保護不夠、不能及時參加相關保險、學校監督缺位等問題上。扭轉這種局面,學校需肩負第一責任。高職學生實習過程是職業勞動過程,接納實習的單位應當保障學生實習期間按照規定享受休息休假、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參加相關保險、接受職業技能指導等權利。其工作內容、時間、薪酬待遇、安全保障、人身保險等,學校既要與企業簽訂協議予以保護,也要提供公益性法律援助,為其實習過程中的糾紛提供法律支持,保護合法權益。“學校和企業必須積極為實習學生投保實習責任保險,范圍應覆蓋實習活動全過程,包括學生實習期間遭受意外事故及由于被保險人疏忽或過失導致的學生人身傷亡,被保險人依法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以及相關法律費用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