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升朝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秦皇島32-6 作業公司,天津 300459)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而把科技成果轉化為老百姓手中可消費的產品更需要能源的介入。沒有能源,原材料就無法加工為產品。人類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不斷的尋找更為清潔高效的能源。目前,從生產成本、效率、清潔度上來說,石油能源是可用能源中性價比較高的能源。2019 年我國石油消耗占總能源消耗的19.69%。
渤海區域最為常見的中心生產平臺是從海底打樁,建設在水面以上,長62 m、寬46 m、高51 m 的樓狀建筑,生產區4~5 層,生活區3~4 層,最頂層未直升機起降平臺。就在這樣一個狹小空間里,裝配了電力供給系統、機采動力系統、油水處理系統、注水系統、鉆修井系統、消救逃系統等主要生產設備流程,同時配套有開閉排系統、公用儀表氣系統、通信系統、生活設施供排水等系統。
鋼結構、空間小、油氣聚集、振動噪聲、高壓電力、潮濕腐蝕、遠離陸基、季節性大風天氣是海上生產設施作業環境特點。作業多為吊運吊裝、高處舷外、高壓高溫、粉塵噪聲、高壓電氣、限制空間、動火熱工等高風險作業,同時還涉及一些民爆類物資、有毒有害物質、放射性物質的使用。油氣生產過程中風險無處不在,時刻威脅著現場作業的安全,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故,甚至災難。海洋石油歷史上發生過船舶傾覆事故、火災爆炸事故、高處墜物傷人事故、限制空間人員中毒傷亡事故等,造成了巨大的人員財產損失。
加強現場安全管理,杜絕事故損失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安全管理制度的執行必須嚴格徹底,只有做到百密而無一疏才能規避風險事故。
1941 年,海因里希搜集統計了55 萬件機械事故,其中死亡、重傷事故1666 件,輕傷48 334 件,其余為無傷害事故。從中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即在機械事故中,死亡、重傷、輕傷和無傷害事故的比例為1∶29∶300,國際上把這一法則叫事故法則(圖1)。

圖1 事故法則
這一理論在安全管理中被普遍應用,并把引起事故的風險融入到事故法則中。要減少事故發生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消除作業中的風險。
隨著安全理念與文化的形成發展,在不同行業領域逐步形成了一些有效的風險辨識的方法,常見的以下5 種:
(1)頭腦風暴法:團隊全體成員以會議形式輪流提出主張和想法。
(2)德爾菲法:由項目風險組選定相關權威專家,采用匿名函詢的方式收集專家意見,綜合整理后匿名反饋給各位專家,再次征詢意見。如此反復多輪,直至專家意見趨于一致。
(3)情景分析法:根據設施平臺可能開展生活生產作業活動,設計出多種可能的未來場景,然后用類似撰寫電影劇本的手法,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
(4)核對表法:對照已有的同類設施平臺,在安全管理中發現的風險、發生的事故事件、安全管控措施等,對本項目的潛在風險進行聯想。
(5)流程圖法:根據設施平臺總流程圖與各分流程圖,分析各環節的潛在風險。可采用WBS 法(Work,為達成目標付出努力;Breakdown,工作分解;Structure,明確的組織形式下的排列)。
任何種風險分析的方法都是在某個行業領域實踐工作中不斷的運用、發展、總結、調整、創新而形成的,適合本行業的一種系統分析方法。對于海洋油氣生產設施,常常面臨多樣性的器材設備、復雜的條件環境、不同的作業人員構成等。風險辨識實踐中往往是幾種分析方法交叉運用,才能確保辨識結果的全面、深入、徹底,具有可參考性。
海洋油氣生產設施安全風險辨識一般分為以下3 個步驟。
因海洋油氣生產設施上各功能系統設計建造比較集中,在單元劃分時一般根據工作區域和系統設備進行劃分可作為一級劃分,再根據不同單元可能開展的作業活動劃分作為二級劃分。
一般油氣生產設施分為帶纜甲板層、井口區、下甲板區、中甲板區、上甲板區、鉆修機區、生活區、飛機甲板區等。不同的甲板區域分布著油氣處理系統、水系統、修井模塊系統、消防系統、救逃生系統、生活污水處理系統、開閉排系統、公用氣系統、材料庫房、辦公室、生活區、火炬放空系統等,依此可分區域、分系統設備進行單元劃分。部分較大的功能系統,分布在設施的不同甲板區域。可根據系統功能細分和現場設備布局進行單元劃分,如生產水處理系統可以分為生產水緩沖罐、斜板除油器、氣浮懸除油器、核桃殼過濾器等。
在每個單元通常會開展不同內容的作業活動。例如,在油處理系統中,有壓力表安全閥關斷閥的檢驗保養、液位計日常維護檢修、處理設備油水液位控制、處理設備沖砂、轉運泵的日常維護及濾網清理等作業;電力動力系統中有電壓電流表的維護檢驗、配電系統維檢修、供電系統控制開關的連接可靠性檢查、設備控制開關維檢修、電機維檢修等作業。依此,針對不同風險辨識單元內開展的各種,進行細分和風險辨識。
在單元劃分時,確保覆蓋到生產設施的每個區域及設備,把各個專業及各崗位的工作內容逐一對應劃分到各辨識單元,然后把劃分結果列出表格,便于后期進行分組分單元進行風險識別。
以生產分離器單元為例,其存在著固有風險常采用頭腦風暴法、流程圖法相結合,由現場員工集體分析討論存在的風險并進行記錄。同時可結合核對表法,參考已有的同類設備存在的風險、歷史資料等進行風險辨識的完善。也可采用德爾菲法對單元進行風險辨識,從而得出結論。風險因素有:罐體腐蝕、法蘭失效、壓力變送器故障、電伴熱損壞、安全閥無法起跳等。
在生產分離器單元需進行取樣、進罐、隔離等作業。其存在的風險因素可通過頭腦風暴法、情景分析法、流程圖法等方法對作業活動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進行辨識,如高溫油氣、油氣外泄、壓力意外釋放、高處墜物、高處墜落、硫化氫中毒、人員滑倒磕碰、火災爆炸、作業工具物料遺漏在罐內等。
進行風險辨識時,可采用一種或幾種方法進行。但無論使用哪種方法,都分別要從人員、設備器材、物料、作業活動、環境等方面進行,并經過反復討論達成共識。辨識過程除了找出現場風險外,其本身也是提升參與人員的安全意識和技能的一種方法。
采用風險矩陣對辨識結果進行評價,根據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從人身傷害(包括職業病危害)、財產損失、環境污染和聲譽影響等方面確定風險等級:
R(風險)=L(可能性)×S(后果嚴重度)。
根據風險評估分級的結果,用紅色、橙色、黃色、藍色標示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按照風險級別、所需的資源、需具備的管控能力、管控措施的復雜性及難易程度等因素,劃分不同的管控層級。風險越大,管控級別越高;上級負責管控的風險,下級必須在其職權分工范圍內負責管控(圖2、圖3)。

圖2 風險矩陣

圖3 風險等級
針對每一項分析結果,落實現場管理制度、管控措施等。根據典型的5 項風險管控措施,即消除措施、替代措施、工程技術措施、管理措施、個體防護分析風險管控的有效性,并結合現場情況補充管控措施不足的情況,使現場安全狀況達到最合理可行的狀態(圖4)。

圖4 風險管控制度
海洋油氣生產設施空間狹小、油氣聚集、遠離路基、環境復雜的特點決定了海上油氣開采是一項高風險行業,要堅定不移的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營造“人本、執行、干預”的安全文化氛圍,秉承“安全第一、環保至上、人為根本、設備完好”的核心理念,以安全風險辨識與管控為抓手,加大安全管理的投入力度,積極有效地落實好安全管控措施,緊跟發展不斷創新,進而為海洋油氣生產提供一個安全良好的作業環境,為國家發展提供能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