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

女兒過生日前,要的禮物不是新款的電話手表和漂亮的衣服,而是一部手機,一部能上網、發微信、看視頻、玩游戲的智能手機。丈夫挺淡定,馬上說買,而我猶豫了一周,閨蜜的兒子因沉溺手機影響學業幾乎讓她愁白了頭,我不得不慎重。但丈夫說:“畢竟她的同學都有手機,她也有自己的朋友圈了,再怎么擔心也不能剝奪她使用手機的權利。大不了我們給她設定手機使用規范,她同意就給她買。”結果,女兒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還寫下保證書,里面的主要條款是:父母必須知道手機密碼;不能躺在床上或沙發上玩手機;每天用手機的時間控制在一次半小時,可以有兩到三次;不看不健康的視頻和游戲;手機的主要作用是用來作業打卡、查資料及與老師溝通;每周需有一天無手機日,除打卡作業或掃碼,不得使用手機……
保證書再嚴謹也得有好的執行力才行,最開始的幾天,女兒時刻抱著手機,我總是提醒她半小時到了,她才乖乖地放下手機。我為她設置了使用時間提醒,每半小時就示警,接著我和丈夫有意地增加了孩子戶外游戲時間,比如在陽光燦爛的周末我們約上三五好友帶上孩子去爬山或騎行,以感受自然之美,而那一天就是無手機日。目的是想告訴孩子:看冰涼的屏幕遠不如與親人朋友一起游玩快樂!
另外,平日里我們盡可能鼓勵女兒用手機做正經事兒。比如,上網查資料。我發現女兒寫作文時描寫人物表情非常單調,反反復復只會用“驚掉了下巴、瞪大了眼睛”這種簡單的表達,就建議她去網上收集關于表情描寫的好詞佳句,再寫在本子上歸納總結。果然,下一單元寫“我和某某過一天”童話作文時,她描寫人物就生動多了,也特別有成就感。我還幫女兒推薦了一個很棒的英語博主,女兒關注了這個博主,平時也會跟著學習口語發音。女兒在使用手機的路上越走越順,現在還會用各種APP找學習資料呢!
有時我也和女兒一起玩游戲。此前,我是個游戲盲,從沒玩過,相反,丈夫卻經常玩,他工作特別費腦,回家就喜歡玩游戲,以此減壓。我一直嘲笑他這么大人還玩小兒科的游戲,結果丈夫卻說就是單純為了解壓。于是,我默許女兒偶爾可以玩一玩,第一,它不費腦,有眼有手就能玩;第二,在我們能控制范圍內讓孩子釋放一下對游戲的渴望也挺好。于是,有時我就和女兒比賽玩幾局,作為游戲“小白”的我當然比不過眼疾手快的女兒了,如此一來還能滿足一下孩子的好勝心,而且贏了就下線,時間短又解渴,還能幫女兒遠離“游戲饑渴癥”。
我也會與女兒進行視頻共享,當我刷到一個有趣的視頻,就發給女兒,讓她也輕松一下。一次,我發現一個極有趣的短視頻,講的是各科老師對名叫馬騳骉同學的稱呼,什么萬馬奔騰呀,馬六六呀,馬二三呀,各種都有。這本來只是個極好笑的段子,可女兒去查了后面兩個生僻字,然后認真地告訴我它們的讀音,還驕傲地問:“我是不是有文化了?”我心悅誠服,連聲說:“寶貝太棒了!媽媽也學到了新知識。”
時代日新月益,我們擔心的“洪水猛獸”其實只是一個工具,手機用于作業打卡、手機付款、文案修改、網上購物、語音交流、遠程家長會等場景已經必不可少。如果我們自己都無法遠離它,憑什么讓孩子們戒掉它?不要被手機控制,而要讓它為學習和生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