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加林
感恩教育越早落實,效果越好。孩子年幼時,就應該教育他們懂得并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有句老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的品德,是做兒女天經地義的事情,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有著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因此,要從小教育孩子: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終生都應該報答。
是否孝敬父母,不單單是子女對父母的態度,其實質也是能否關心他人的問題。在家里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上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忠誠。父母千萬不能忽視從小培養孩子尊敬長者、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一定要充分聽取和尊重他們的意見。同時,家庭又是一個整體,不能各自為政,總要有人來“領導”家庭,管理指導家庭全體成員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并且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自然應當成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
現在,不少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成天圍著孩子轉,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的要求,這就為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強胡鬧,特別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為了做到這一點,父母應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有意識地把自己工作和收入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好,從而讓孩子明白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使其從心底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另外,父母要做孝敬長輩的榜樣,因為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
有一個故事讓人思考。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孝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里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給老人送一些剩菜剩飯。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對中年夫婦猛然醒悟,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把老人請回正屋居住。孩子因此轉變了對父母的態度,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有專家指出,孝敬父母要從幼兒做起。注意這里要強調一個詞——“做起”,而不是“抓起”。因為平時我們往往只重視說教忽視了行動,錯誤地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后才能孝敬父母,這種觀念大錯特錯。感恩教育越早落實,效果越好。孩子年幼時,就應該教育他們懂得并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從點滴小事做起,如孩子兩三歲的時候讓孩子為父母拿水果、遞筷子;大一點,讓孩子為父母削水果、盛飯、端茶遞水;再大一點,讓孩子為父母洗洗腳、捶捶背,等等。這樣既讓孩子從小就明白如何孝敬父母,又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責任意識。
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責任之心和愛心,讓孩子從小就能做到心中有父母、心中有他人,這樣才能更好地構建和諧人生、和諧家庭、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