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毅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就是,工匠要干好活兒,必須先磨快工具。教師的“工”(作)要達到培養一批又一批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事”(業),就必須引入信息化的“器”。
當前,我國正處于基本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為實現教育現代化2030遠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的大好時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出現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新挑戰:一是學段間師生信息銜接有待提升。新學年伊始,無論是幼兒園、小學,還是中學、大學,教師依然是靠經驗對新生進行了解、認識,開展教學活動,信息化有待提升。二是學校信息化水平需要改善。學校在信息化時代的目標是培養未來社會需要的掌握嫻熟信息技術的人才。當下社會的信息化發展水平遠超學校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學校亟須整體改善信息化水平。三是學生差異化學習需求應當滿足。信息化時代,如何為每一名學生打造合適的個性化成長之路是教育信息化探索的重大問題。
基于“互聯網+”教育的信息化模式已經成為當前的發展重點。慕課、翻轉課堂、微課、智慧課堂等學習方式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有助于解放教師的生產力,有利于學習者進行個性化學習,共享優質課程資源。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如何使教育信息化避免陷入利益部門“創收”的泥淖?如何科學高效地統籌學校、家庭與社會教育信息化?這是一個需要全體國人都來思考的大命題,應引起大家的高度關注。
(作者系宿遷學院文理學院教授,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