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艷紅
科學是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強大工具,是推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第一武器。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科學在其中發揮關鍵的戰略支撐作用。尤其是要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不讓外國人在核心技術上掐脖子,就必須積極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小學生作為祖國的花朵和未來人才的后備軍,其科學素質關乎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開展科學教育雖不是“獨擔之任”,但也有責任和義務以課堂教學為平臺,以統編語文教科書所包含的科學知識為內容,結合語文學科特點,為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提供學習指導和方法支撐,以體現語文學科在形成學生科學素養方面的獨特作用和價值。
一、激發興趣,讓科學思維迸發出來
興趣是一種甜蜜的牽引。要使學生對科學產生向往并成為一種夢想,首先必須激發學生濃厚的科學興趣,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和參加科學實踐活動中充滿快樂和收獲喜悅。基于這一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研讀教材,善于用敏銳的眼光去發現和捕捉蘊含于教材中的科學因子,并作巧妙設計,創設一些有助于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問題和懸念,讓他們有興趣思考探究。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把對科學的好奇心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還有助于達成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訓練的教學目標。
例如,統編語文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21課《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以兒童喜歡的連環畫方式呈現的科普童話。文章用生動、通俗、有趣和極富情感的語言講述了小壁虎向小魚姐姐、牛伯伯和燕子阿姨借尾巴的經過,讓學生認識到小魚、黃牛、燕子的尾巴各有各的用途的生理特點,尤其是認識到小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的功能。整個故事情節既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又非常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在教學過程中,為引起學生對融合了科學知識和奇思妙想的童話故事產生更大的興趣,促使學生在體驗感悟中培養濃郁的科學情感,筆者先用猜謎導入,接著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了解大意,然后,組織學生觀看用多媒體制作的小壁虎特寫幻燈片。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小壁虎遇到了什么困難?它為什么要去借尾巴?它找誰借尾巴?它借到尾巴了嗎?為什么它借不到尾巴?為什么小魚、黃牛、燕子都不能把尾巴借給它呢?它借不到尾巴后的心情怎么樣?讀了文中“爬呀爬”這個詞語,你有什么體會?如果小魚、黃牛、燕子其中一個把尾巴借給了小壁虎,小壁虎還能不能長出一條新尾巴?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動物的尾巴有什么用處嗎?除了找小魚、老牛、燕子借尾巴,小壁虎會不會再找別的動物借尾巴呢?其他小動物的尾巴有沒有像小壁虎一樣具有奇特的再生功能?以此拓展學生的科學思維,激發他們的科學探索之心,讓他們打開科學之門,對斑斕的世界充滿熱情和研究興趣。
有一名學生在思考與探究過程中大膽想象:根據小壁虎尾巴具有再生功能的特點,我們能不能制造出一種“再生素”?如果可以的話,截肢病人一搽上這種藥后,就能夠在短時間內重新長出四肢。這既能減少病人的痛苦,又能給病人以幸福和希望。一年級小學生雖說天真,但他們的很多想法又充滿科學智慧。作為教師應找準最佳時機,對學生實施科學教育和思維訓練,讓他們科學思維的源泉充分“迸發出來”。
二、厚植情感,讓科學家精神傳承下去
眾所周知,一個人的魅力來源于令人向往的精神高度。科學家或科學類文本中的主人公,他們嚴謹而踏實的作風,坦蕩而睿智的靈魂,博學而淡然的境界,以及勇于創新而不畏挫折的精神堅守,無不使學生深深感動和無限敬佩,無不激勵著學生立志高遠、“燃燒”求知熱情。基于這一認識,在講授科學類課文時,筆者尤其重視利用課文中出現的科學家精神品質對學生進行熏陶教育,注重引領學生在學習課文、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體驗科學家或文中主人公豐富的內心世界,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涵養學生的科學情懷。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層次開掘課文內容,還有利于讓學生在深化理解中升華科學情感,使科學家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匯聚磅礴力量。
例如,統編語文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第16課《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科普作家葉永烈先生創作的一篇科學知識議論文。文章分別列舉了三個事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謝皮羅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與地球的自轉有關、英國著名化學家波義耳發現植物酸堿反應并發明了石蕊試紙、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等,證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個觀點,揭示科學家發明創造的艱辛歷程,贊美科學家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筆者著重圍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一主線,從追根求源、見微知著、鍥而不舍、司空見慣、無獨有偶、打破沙鍋問到底等關鍵詞語入手,引導學生充分研讀課文中的細節描寫,體會三位科學家在科學探索上從細小的、平常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的敏銳觀察力,感悟他們為解決疑問、找到答案堅持不懈地追根求源所展現出來的良好心態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力,體驗他們經過不斷探索終于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了真理、締造奇跡之后的強烈成就感和無比激動的心情,使學生對“小小的問號、小小的嘆號”的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心底里升起一股對科學家由衷敬意的同時,也從科學家的精神品質中汲取砥礪奮進的力量,使自己在以后的學習道路上,以及長大后走上工作崗位,也能像這三位科學家那樣多打幾個問號,并努力將問號拉直變成嘆號!
三、豐富知識,讓探索能力強起來
所謂科學知識,是指人類為了提升生存本領而經過長期實踐得出的最接近于真理的知識。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科學性、思想性和知識性很強的科學類文章。因而,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科學知識,加強科學知識訓練和普及,既可以使學生主動接觸自然、深入認識社會,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積極探索的能力。同時,統編語文教科書還強調科學技術應與日常生活、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注重運用科學知識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現實問題,讓科學知識、先進技術更好地為人類的美好生活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強調語文教學不應只局限于向學生介紹文本中的科學知識,還應通過開展課外閱讀、綜合實踐等活動,引導和組織學生查閱資料、討論交流等,讓學生的創新質疑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科學探索能力得到恰到好處的培養和最大限度的發展。
例如,統編語文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6課《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它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敘事順序,講述了科學家通過試驗得出蝙蝠是靠耳朵和嘴在夜間飛行的,并把這種原理應用在飛機上,給飛機裝上雷達,使得飛機也可以在夜間安全飛行的故事。這項研究告訴人們,自然界中的許多生物為了生存,都練就了自己特有的功夫和本領,人類從中也得到了許多啟示和靈感,出現了許多發明創造。在教學中,筆者在向學生傳授“科學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這一仿生學知識后,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宕開一筆,引導學生延伸思考:“在現實生活中,人類摹仿哪些生物的特點,發明了哪些東西?”一“問”激起千層浪,學生一下子打開了思路,拓寬了想象空間,立即根據所掌握的資料和所學的知識,紛紛舉手搶著回答:科學家通過觀察蜻蜓的飛行,發明了直升機;科學家根據蚊子“嘴”的構造,設計制造了“無痛注射器”;科學家根據蒼蠅復眼的原理,發明了照相機;科學家根據野豬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制成了防毒面具;科研人員根據變色龍的變色本領,發明了變色衣、迷彩服等。
學生的精彩回答,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大膽探索的欲望和嘗試創造的沖動。筆者及時抓住這一“契機”進一步誘導、啟發學生思考:“你會從生物留給你的深刻啟示中,發明、創造出有益于人類的東西出來嗎?”在筆者的鼓勵和引導下,學生的創造火花頻頻閃爍。例如,有一學生說,壁虎的腳掌底盤吸力非常大,可以攀爬極平滑與垂直的面,甚至越過光滑的天花板,都不會掉下來。受壁虎這一特點的啟發,可以設計一種具有很強吸附力的“吸力鞋”,建筑工人穿上這種鞋后,施工就不用升降機了,即便是倒著刷墻也不會掉下來。這樣既可節省建筑工人的施工時間,又可以保證他們的施工安全。由此可見,孩子們具有無窮無盡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欲望,教師作為引路人,千萬不能扼殺孩子的天性和稟賦,而應讓他們在廣泛閱讀、深入領會、細微觀察中受到啟發、引發靈感、形成創造性認識,使每個人都有探索、發明和創造的機會。
總之,在今天大力提倡“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的新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學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學資源,作為學生科學素質提升的“營養源”,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教學模式。它不僅能讓學生在思維更廣闊的環境下學習語文知識點,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學生探索科學知識魅力的能力。但是,激發學生科學興趣、發展學生科學思維、厚植學生科學情感、涵養學生科學情懷、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培植學生科學態度、拓展學生科學知識、豐富學生科學方法、提高學生科學探索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它需要通過一種日臻內化的模式逐漸提高。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愿盡自己最大努力為學生打開科學的一扇窗,引領他們唱響科學旋律,奮力奔向科學的星辰大海,讓語文學科成為發展科學素養的沃土!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北峰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