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俊平 白旭堯 潘東浩 李 斌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
2022 年12 月以來,美國海軍學院新聞網發布了2022 年度重大事件”系列專題,本文從美國海軍與海軍陸戰隊年度采辦,美國海軍重大行動,美海岸警衛隊年度進展,俄烏海戰重大事件,以及主要國家海軍進展等方面,系統回顧了2022 年度海戰領域重大進展,并對其進行了整編,供讀者參考。
近年來,美國海軍相繼啟動多個大宗采辦項目,但經費規模增長緩慢。為此,美國海軍正推動一種務實的方法,在下一代驅逐艦DDG(X)、下一代攻擊型核潛艇SSN(X)、“下一代制空”(NGAD)等新項目采辦時降低關鍵系統成本,提高項目技術成熟度。美國海軍部長卡洛斯h 德爾托羅提出,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在批量采購水面艦、飛機、潛艇前,應確保新平臺具有較高設計成熟度,且相關技術通過試驗驗證;同時要以更務實的態度確定重大項目采辦進度。
2022 年,亨廷頓h 英格爾斯工業公司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的航母建造與維護工作總量創新記錄。其中,“福特”號(CVN 78)、“華盛頓”號(CVN 73)、“斯坦尼斯”號(CVN 74)正在進行不同的維護;“肯尼迪”號(CVN 79)處于建造最后階段,計劃于2024 年交付。為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效率,對“企業”號(CVN 80)和“米勒”號(CVN 81)采用雙航母采購方式,前者于2022 年4月鋪設龍骨,目前處于建造早期階段,計劃2028 年交付;后者計劃2032 年交付。
戰略核潛艇。2022 年6 月,“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首艇“哥倫比亞特區”號在通用動力電船公司鋪設龍骨。該級艇將用于替代“俄亥俄”級艇,作為未來“三位一體”核力量的海基部分。為實現兩型艇平穩過渡,海軍還考慮將5 艘“俄亥俄”級延壽3 年。
攻擊型核潛艇。美國海軍正穩步采購“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2023 財年國防授權法》中,美國國會批準了海軍采購2 艘“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的提案。美國海軍還申請了1.44 億美元研發資金,用于研制下一代攻擊型核潛艇SSN(X)。相對現役“弗吉尼亞”級,新型艇更接近“海狼”級,更強調遠海作戰,具有更高的隱蔽性和機動性,同時可搭載更多魚雷。美國海軍預計新型艇單艦成本為56 億美元,而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單艦成本為62 億~72億美元。
驅逐艦。美國海軍持續采購大型水面戰斗艦,2023 財年預算中申請包含2 艘“阿利h 伯克”級驅逐艦采購經費,但美國國會批復了3 艘采購資金;同時,《2023 財年國防授權法》授權海軍部長可簽署多年期采購合同,至多可采購15 艘“阿利h 伯克”級Flight III 型艦,這將為后續采購DDG(X)提供橋梁。
DDG(X)是美國海軍在研的新型大型水面戰斗艦,由海軍主導、通用動力巴斯鋼鐵造船廠和亨廷頓h 英格爾斯造船廠設計。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評估結果顯示,DDG(X)單艦成本為31 億~34 億美元。
護衛艦。美國海軍2023 財年預算申請提出采購1艘“星座”級護衛艦,并得到《2023 財年國防授權法》批準。2022 年8 月,美國海軍在發布“星座”級護衛艦詳細設計與建造合同兩年半后,意大利芬坎蒂尼造船公司開始在馬里內特造船廠建造首艦,這是30 多年來美國海軍采購的首艘護衛艦。
美國海軍“蒙大拿”號攻擊型核潛艇
美國海軍下一代驅逐艦DDG(X)
船塢運輸艦。美國海軍2023 財年預算申請中提出,采購第3 艘“圣安東尼奧”級Flight II 型船塢運輸艦(LPD 32)后將不再采購該型艦。但將預算提交給美國國會后,海軍陸戰隊隨即在年度無資金重大事項清單中將采購第4 艘艦(LPD 33)列于首位。針對兩軍對該型艦的分歧,美國國會在《2023 財年國防授權法》中增加條款,授權海軍陸戰隊司令在兩棲艦艇需求分析和兵力設計方面擁有直接發言權。海軍陸戰隊司令稱,應停止反復討論規模需求,要重點探討艦隊的負擔能力,以及如何運用和維護兩棲艦艇。
中型兩棲艦。海軍陸戰隊致力于研制中型兩棲艦,用于在印太地區近海和島嶼之間快速轉運小股部隊,但在數量上與海軍存在分歧:海軍陸戰隊希望列裝至多35 艘;海軍2022 年版《海軍作戰部長發展指南》中僅規劃了18 艘。
現役艦載戰斗機。2022 年,美國海軍再次試圖結束采辦F/A-18E/F“超級大黃蜂”,將資金用于艦隊現代化。美國海軍認為第4 代戰斗機難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威脅,美國國會卻要求海軍維持其生產線。在2023財年預算申請中,海軍未列支F/A-18E/F 戰斗機的采購經費;美國國會則要求海軍采購8 架F/A-18E/F 和16 架F-35C 戰斗機(比申請多3 架),要求海軍陸戰隊采購15 架F-35B 戰斗機。
“下一代制空”項目。美國海軍增加了“下一代制空”項目研發資金,但項目的具體投入情況并未公開。負責預算的海軍助理部長稱,雖然這是個機密項目,但資金投入較“未來多年國防采購計劃”所列大幅增加。海軍部采購部門在提交美國國會的證詞中透露,“下一代制空”項目將替代F/A-18E/F(2030 年代退役),并通過有人/無人編組構建更強大的殺傷力和生存力。其中,F/A-XX 第六代戰斗機是“下一代制空”項目核心平臺,將作為有人/無人編組的“指揮官”,前出指控多個作戰節點,擴大航母艦載機打擊范圍。
艦載直升機。美國海軍還致力于發展“未來垂直起降”能力,包括一系列有人和無人平臺,將用于取代MH-60R/S 直升機。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對新型旋翼機的能力統一由一個項目辦公室負責,具體需求仍在論證,但在艦隊后勤與“分布式海上作戰”方面的需求一致。
無人艦艇。美國海軍正利用無人艇試驗自主能力。2022 年8 月,美國海軍將“幽靈艦隊霸主”項目4 號艦命名為“水手”號,計劃2023 年交付圣迭戈第一水面發展中隊。但中型無人艇的發展前景仍未明確。2022 年早期,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邁克h 吉爾迪在第5艦隊用小型無人艇開展海上試驗后,表示將重新考慮對中型無人艇的投資計劃。在“環太平洋2022”聯合演習中,海軍用“幽靈艦隊霸主”項目建造的“游牧民”號、“游騎兵”號大型無人艦,以及“海上獵人”號、“海鷹”號中型無人艇與有人艦艇編組,試驗驗證了有人/無人協同作戰概念。
無人機。美國海軍積極發展無人機,開始采購MQ-25A 無人加油機、持續采購MQ-4C 無人機,2023財年預算申請中分別提出4 架和3 架的采購計劃。美國國會在《2023 財年國防授權法》中批準了上述申請。MQ-25A 將替代F/A-18F 執行空中加油任務,計劃2025 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2026 年前在“羅斯福”號航母(CVN 71)上部署。
“星座”級護衛艦概念模型
無人艇與有人艦協同作戰
美國海軍發布了近兩年來首份“長期造艦計劃”。與此前發布的造艦計劃不同,該版計劃給出了國防部“未來多年國防計劃”或5 年預算期之外的3 種方案。
方案1 提出,在經費受限情況下,截至2052 財年維持316 艘艦艇;方案2 得到國防部成本與項目評估辦公室指導,聚焦發展攻擊型核潛艇與“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截至2052 財年維持327 艘艦艇;方案3 提出,在經費規模不斷提升情況下,截至2052 財年維持367 艘艦艇。
美國國會就此文件指責海軍擬退役艦艇數量超過當年計劃建造數量。2022 年3 月,美國海軍發布2023財年預算申請,其中請求2023 財年退役24 艘艦艇,但被國會否決;2022 年12 月,國會通過《2023 財年國防授權法》,其中僅允許退役12 艘艦艇。
2022 年,海軍陸戰隊根據司令官大衛h 伯杰的構想持續優化部隊設計,繼續以“應對危機”為核心任務,強化印太地區“大國競爭”。基于該目標,海軍陸戰隊以“遠征前進基地作戰”概念(EABO)為牽引,繼續發展關鍵任務能力,包括岸基“海軍打擊導彈”、與海軍聯合研制“未來垂直起降”能力等。
2023 財年預算申請中,海軍陸戰隊提出采購74輛兩棲裝甲車,以替代老舊的兩棲突擊車。美國國會在《2023 財年國防授權法》中批復了該申請。
兩棲裝甲車發展一波三折。2022 年7 月,兩輛兩棲裝甲車在加利福尼亞發生高海浪訓練事故,海軍陸戰隊隨即叫停該型車的海上行動,并推遲了向“馬金島”號兩棲戒備群/海軍陸戰隊第13 遠征隊交付首輛兩棲裝甲車的計劃(原定2022 年秋交付)。負責作戰能力開發和集成的副司令稱,將繼續對兩棲裝甲車開展更多試驗,獲取更多的高海浪區數據,以對適應6 ~8級海況有更清晰的認識。2022 年10 月,在海軍陸戰隊批準兩棲裝甲車恢復海上行動幾周后,又一輛車在訓練時發生側翻,這促使海軍陸戰隊決定延遲首輛兩棲裝甲車的部署時間,進而開展車輛認證并細化后勤與維修工作。
2022 年8 月,BAE 系統公司獲得8800 萬美元合同,為海軍陸戰隊制造配裝30mm 加農炮的兩棲裝甲車改型,具體工作包括1 輛人員運輸車、1 輛回收車、1 輛配備30mm 加農炮的車輛和1 輛指控車。2022 年11 月,海軍陸戰隊與BAE 系統公司簽訂1.36 億美元修訂合同,以全速生產30 輛裝甲車。國防部合同顯示,總合同將高達20 億美元。
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完成訓練后上岸
CH-53K在吊運載荷情況下開展空中加油
2023 財年預算申請中,海軍陸戰隊提出采購115枚“海軍打擊導彈”,美國國會在《2023 財年國防授權法》中批復了該申請。海軍陸戰隊小股部隊將在印太近海和島嶼間用“海軍打擊導彈”打擊對手海上目標,為炮兵營遠征前進基地行動提供反艦火力支持。當前,海軍陸戰隊已在“遠征艦艇攔截系統”(NMESIS)中,利用無人化改裝的聯合輕型戰術車完成導彈發射試驗,驗證了該能力。
2022 年初,CH-53K 重型直升機在不同惡劣環境中完成3000h 無故障飛行試驗,形成初始作戰能力。2023 財年預算申請中,海軍部提出采購10 架CH-53K直升機,替換海軍陸戰隊CH-53E 直升機,計劃2024財年首次服役。未來5 年,海軍陸戰隊將加大CH-53K采購,2024 財年計劃采購15 架,2025-2027 財年每年采購21 架。
2022 年,在依據《海軍陸戰隊司令規劃指南》開展數年評估后,海軍陸戰隊提出通過“未來垂直起降”項目采購系列平臺,替換現役旋翼機部隊,并優先考慮發展UH-1Y 直升機替代品,以在該機退役時維持相應能力;還將發展大型無人貨運飛機,在太平洋地區執行重復和危險工作。
2020 年放棄發展第5 類艦載無人機后,海軍陸戰隊提出發展“中空長航時系統”項目(MUX/MALE),并劃分了多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利用MQ-9A無人機開展情報監視偵察任務,當前已利用該無人機驗證了發展MUX 項目所需的條件。
2022 年8 月,美國海軍與通用原子公司簽訂1.36億美元合同,建造8 架增程型MQ-9A 無人機;同月,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稱,作為《部隊設計2030》的一部分,將為部署在夏威夷的第3 無人機中隊換裝MQ-9A,以支持海軍陸戰隊近海陸戰團行動。
2022 年,隨著俄烏沖突爆發,美國海軍繼續致力于平衡維持印太地區存在和對俄海上威懾。第6 艦隊除維持艦艇穩定部署,還與北約和其他歐洲盟國開展了多項演習;“福特”級航母首艦“福特”號(CVN 78)開展首次作戰壓力試驗并完成首次對外港口訪問。同時,海軍造船廠維修工作拖期依舊嚴重,紐波特紐斯造船廠對“華盛頓”號航母(CVN 73)的中期換料大修已落后計劃近19 個月。
MQ-9B無人機
2022 年,美國海軍航母維持了印太地區一貫存在。1 月初,“林肯”號航母(CVN 72)搭載F-35C 戰斗機和CMV-22B 旋翼機部署至印太地區,第7 艦隊在近1個月時間里部署了2 個航母打擊群。部署期間,“林肯”號參加了與日本和菲律賓的聯合海上演習,并于7 月參加了在夏威夷舉行的“環太平洋2022”聯合海上演習。1 月下旬,“卡爾h 文森”號航母(CVN 70)上1架F-35C 戰斗機在中國南海滑出甲板墜海,飛行員安全彈出,墜海戰機也在隨后被打撈。
2022 年5 月,“的黎波里”號兩棲攻擊艦首次部署,并搭載F-35B 戰斗機試驗了“閃電航母”概念;11 月底,該艦結束為期7 個月的部署,并由“馬金島”號兩棲攻擊艦(LHD 8)接替部署。
2022 年,“里根”號航母(CVN 76)在印太地區進行了兩次巡航。其中,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h 佩洛西2022 年8 月竄訪臺灣時正處該艦巡航期間,當時“的黎波里”號兩棲攻擊艦(LHA 7)也在臺灣附近海域活動。
2022 年12 月中旬,“尼米茲”號航母(CVN 68)前往第7 艦隊責任區部署,美國海軍計劃繼續在南海和臺灣海峽開展“過境”和“航行自由”行動。
2021 年底,由于俄羅斯在俄烏邊境集結軍隊,美國防部取消了“杜魯門”號航母打擊群返回本土的計劃,并留在地中海。這使得第6 艦隊責任區一直維持航母存在。
2022 年,“杜魯門”號航母(CVN 75)兩次接受北約指揮,“布什”號航母(CVN 77)一次接受北約指揮。其中,“杜魯門”號2022 年1 月首次接受北約指揮,是冷戰以來北約首次接管美國航母指揮權。“杜魯門”號在地中海部署長達8 個月,期間艦載航空聯隊每天出動80 ~90 架次。2022 年8 月,“布什”號接替“杜魯門”號部署至地中海。
除航母外,美國海軍部分艦艇也在歐洲開展了相關活動。2022 年4 月,“阿靈頓”號船塢運輸艦(LPD 24)與希臘海軍開展了演習,并于6 月參加了“非洲獅2022”演習。2022 年6 月,“基爾薩奇”號兩棲攻擊艦(LHD 3)和“岡斯通霍爾”號船塢登陸艦(LSD 44)在波羅的海參加了系列演習。
“卡爾h 文森”號航母和“尼米茲”號航母穿越太平洋
“福特”號航母進行海上補給
2022 年10 月初,“福特”號航母離開諾福克海軍基地,前往哈利法克斯、新斯科舍和英國樸茨茅斯,進行了首次對外港口訪問。航行期間,“福特”號還與加拿大、丹麥、德國、西班牙、法國、荷蘭的艦艇共同在東大西洋進行了演習。
“福特”號航母打擊群指揮官格雷戈里h 霍夫曼表示,這些演習為航母打擊群整合空中聯隊能力提供了機會,與盟友開展聯合行動將促進了解“福特”號新作戰能力,并從宏觀層面改變美國海軍制定戰術的方式。
2023 財年預算申請中,美國海軍將“華盛頓”號航母(CVN 73)的中期換料大修計劃延長至2023 年3月,該工作原定2021 年8 月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完成。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表示,過去10 年中,攻擊型核潛艇只有不到1/3 按時完成了維護工作。2022 年11月,攻擊型核潛艇項目執行官表示,在現役50 艘攻擊型核潛艇中,有18 艘正在維修或等待入廠維修。
根據美國海軍數據統計,2000 年時,攻擊型核潛艇每年約維護12 次,單次維護平均持續200 天;當前,攻擊型核潛艇每年維護次數降低至約5 次,但單次維護時間延長至450 ~700 天,維護效率嚴重下降。其中,延誤的原因之一是維護過程出現了約30%的計劃外工作;此外,未能按期完成先期采購也是維護延期的原因之一。目前,維修開始時的先期采購材料僅占40%~50%,美國海軍希望到2026 年將該比例提升至90%~95%。
2019 財年,美國海軍艦艇平均總維修延誤時長高達1500 ~1600 天,到2022 財年降至約1100 天;預計2026 財年將降至700 天。
2022 年,海岸警衛隊主要經歷了領導變更、重大艦船項目取得進展、人才招募面臨困境等事件。
2022 年6 月,根據美總統拜登提名,琳達h 費根擔任海岸警衛隊司令,也是美國歷史上首位女性司令官。2021 年以來,她一直擔任副司令。琳達h 費根在指揮權變更儀式上稱,未來在致力于推進現代化的同時,將把重點放在人力上,為海岸警衛隊員提供必要的政策與支持。其最新戰略文件顯示,為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部分由氣候變化引發),海岸警衛隊提出將破冰船規模擴大至6 艘,包括中型和重型破冰船。
“華盛頓”號航母離開干船塢
海岸警衛隊總部舉行指揮權交接儀式
美海岸警衛隊正積極推進20 世紀70 年代以來首艘重型極地破冰船的研制工作。2019 年,霍爾頓海事造船廠獲得了首艦7.459 億美元的設計合同;原計劃2022 年初完成首艦的詳細設計工作,但到2022 年底仍未完工。
海岸警衛隊官員稱,破冰船項目非常復雜,已有40 多年未發展重型破冰船,相關技術已發生重大變化,加之受新冠疫情等影響,導致項目拖期。船廠已聘請負責采購的退役官員負責該項目;同時,為建造新型2.3萬噸級破冰船,必須對造船廠基礎設施進行改善,包括擴大船塢面積。
海岸警衛隊在2023 財年預算申請中,提出采購1艘商用中型破冰船,補充“希利”號破冰船(WAGB 20),以強化破冰能力。
2022 年6 月,奧斯塔美國公司獲海岸警衛隊4250t“傳承”級近海巡邏艦項目第二階段合同;初始合同2.08 億美元,執行多達11 艘合同選項后總額將達33 億美元;該船廠將從“皮克林”號(WMSM-919)開始建造。
當前,英格爾斯造船廠正在建造兩艘“傳奇”級國家安全巡防艦;其中,第10 艘“卡爾h 霍恩”號(WMSL 759)即將完成建造;此外,美國國會還批復了第12 艘“傳奇”級的采購申請。
2022 年7 月,琳達h 費根稱人力是海岸警衛隊的核心,需用正確的發展方式吸引人才,包括建設現代化的岸基設施、巡邏艇和飛機。同時,需更靈活處理招募和選留問題,她建議實施一項“選擇退出晉升”計劃,允許臨時放棄晉升機會,以在該崗位多待一年,再重新進入晉升考核周期。
2022 年2 月以來,俄烏戰爭已持續10 個月。沖突以陸空戰為主,除俄海軍封鎖黑海和亞速海出口、烏軍擊毀多艘俄海軍戰艦外,黑海并不是主要戰場。
美國承諾通過“烏克蘭安全援助倡議”提供岸基“魚叉”反艦導彈系統,丹麥等盟國也對烏提供了“魚叉”導彈。受岸基反艦武器威脅,尤其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巡洋艦被烏軍“海王星”反艦導彈擊沉后,俄海軍開始將艦艇遠離烏克蘭南部海岸線。美國海軍學院新聞網認為,“莫斯科”號可能早期未對“海王星”反艦導彈予以重視,在蛇島附近巡航時沒有開啟用于防御巡航導彈的預警雷達。
俄烏戰爭期間,“莫斯科”號起初主導攻占了蛇島,2022 年4 月沉沒后,黑海艦隊海上活動減少;2022 年6 月底,烏軍重新奪回蛇島;2022 年9 月,俄海軍將“基洛”級潛艇從克里米亞以西的塞瓦斯托波爾轉移至新羅西斯克;2022 年10 月,烏軍用無人機襲擊塞瓦斯托波爾基地,迫使黑海艦隊進一步將艦艇轉移到港口內,并加強了防御措施。
海岸警衛隊“北極星”號破冰船開展冰上作業
“莫斯科”號巡洋艦艦彈藥庫爆炸起火
2022 年,美國的盟友、伙伴,以及競爭對手持續發展海上力量,大力投資新平臺和新能力。
2022 年7 月,“別爾哥羅德”號特種核潛艇服役。該艇基于949 型“奧斯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改裝,是俄海軍特種潛艇部隊的重要構成,由深海研究總局運營,用于間諜行動、深海救援和特種作戰等任務;可搭載6 艘“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后者配備高達1 億噸當量的彈頭;此外,該艇還可用作小型無人潛航器的母艦。
2022 年11 月,最新改進型“基洛”級“烏法”號柴電潛艇正式服役。該型艇廣泛作為黑海艦隊海上打擊平臺,打擊了烏克蘭目標。同月,“北風之神-A”級“蘇沃洛夫大元帥”號戰略核潛艇在白海試射“布拉瓦”彈道導彈,并于12 月正式投入運營。
2022 年12 月,第3 艘“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級護衛艦在波羅的海進行了海試,這是俄海軍最具現代化設計特點的一型水面戰斗艦。
“別爾哥羅德”號特種核潛艇
2022 年8 月,“威爾士親王”號航母遭遇重大推進故障,因此錯過首次跨大西洋航行。當前,該艦正在干船塢維修右舷軸系和螺旋槳。
2022 年11 月,首艘26 型護衛艦“格拉斯哥”號下水。該型艦優化了反潛戰能力;配備可發射“戰斧”巡航導彈和遠程打擊導彈的24 單元Mk 41 垂發系統,48 單元“海受體”防空導彈發射裝置以及12.7cm 艦炮;可搭載CH-47“支奴干”直升機。同月,英國海軍提出在當前在建3 艘基礎上,增加采購5 艘。
首艘26型護衛艦下水
“大鯨”號常規潛艇
潛艇。2022 年3 月,“大鯨”級常規潛艇首艇“大鯨”號(SS-513)正式服役,該型艇配備新一代鋰電池。2022 年4 月,美國海軍學院新聞網報道,2 號艇“白鯨”號(SS-514)預計2023 年3 月服役,該艇于2021 年10 月在川崎重工下水。此外,有2 艘艇正在建造中。
驅逐艦。計劃采購兩艘2 萬噸級“宙斯盾”驅逐艦,用于取代2020 年落馬的“陸基宙斯盾”項目,專注于本土彈道導彈防御。2022 年9 月,作為2023 財年預算申請的一部分,日本防衛省將兩艘艦的設計和發動機列入100 大項目,但未明確具體經費。其中,2023財年預算規模達397 億美元,超過2022 財年384 億美元預算
護衛艦。2022 年3 月,“最上”級護衛艦2 號艦“熊野”號(FFM-2)服役,首艦“最上”號(FFM-1)和3 號艦“能代”號分別于2022 年4 月、12 月服役。這是一型多任務護衛艦,兼具反水雷戰能力,計劃采購22 艘。
2022 年,法國防預算要求海軍加大對新型核動力航母的資金投入。法國海軍新聞網稱,在2020 年首次發布新航母方案后,2022 年進一步對設計方案進行了完善。作為7.5 萬噸級核動力航母,將配備2 ~3 部電磁發射系統,可搭載30 架飛機;計劃2026 年完成設計工作,2036 年服役;將取代現役“戴高樂”號航母(2001 年服役)。
航母。2022 年9 月,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服役。該航母于2009 年鋪設龍骨,原定2016 年服役;但建造過程中多次出現延誤,導致交付進度一再推遲。接下來,海軍開始對該艦開展海試和“米格”-29K 戰斗機上艦試驗,預計2023 年下半年全面投入運營。
飛機。“維克蘭特”號航母將混編30 架“米格”-29K 戰斗機和MH-60R 直升機;未來,還將在航母以外操作“先進輕型直升機”和海軍型“光輝”戰斗機。此外,印度海軍計劃采購26 架“多用途艦載戰斗機”(MRCBF),美國波音公司F/A-18 E/F 和法國達索公司“陣風”-M 正在競標;但根據當地媒體報道,后者更適配印度海軍,并在競標中處于領先地位。
取消輕型航母項目。2022 年,韓國在最新國防預算中刪除了輕型航母CVX 項目,根據韓國海軍的最初構想,輕型航母將搭載至多20 架F-35B 戰斗機。但尹錫悅政府上臺后提出重啟“三軸體系”,并在國家安全優先事項中弱化輕型航母的重要性。
“三軸體系”旨在對朝鮮的核威懾進行“先發制人”式打擊,攔截來襲導彈,并開展大規模常規反擊。根據新國防預算提案,對“三軸體系”的資金投入將提升9.4%,約39 億美元;海軍將重點采購KSS-III 型彈道導彈常規潛艇、新一代“蔚山”級護衛艦、反潛戰無人潛航器等裝備。
韓國輕型航母概念圖
法國新一代核動力航母概念圖
“維克蘭特”號開展海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