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珊紅(榆中縣小康營鄉衛生院)
腦梗死又被稱為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腦血管阻塞導致的局部腦組織缺血和缺氧,從而造成的神經功能障礙,臨床癥狀包括偏癱、言語障礙、視覺障礙等。
針對腦梗死的患者,采取及時正確的治療至關重要,在恢復期內采取相應護理措施也十分必要。對于腦梗死恢復期的患者,其生理和心理均需要得到細致關照,良好的護理不僅可以幫助加快身體功能恢復,還能降低再次發病的風險。本文將詳細介紹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常規護理措施,旨在為臨床護理工作者和患者家屬提供專業指導,助力患者恢復身心健康。
為確保患者腦部得到良好的血流供應和氧氣供應,護理人員應指導其保持平臥位,并將頭部抬高約30°,以減輕腦部水腫,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同時預防反流,減少誤吸風險。同時,定期監測患者神志、呼吸、脈搏及血壓等重要生命體征,詳細記錄并報告患者各項身體指標的變化,以便及時發現血壓升高、脈搏加快等異常現象,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腦梗死恢復期的營養攝入是增強患者體質、助力身體康復的關鍵。患者飲食以高蛋白、低鹽、低脂肪為原則,可以選擇魚、雞、豆腐等食物,并將食物進行細致攪拌或者打成泥狀,以便于吞咽,預防誤吸,減輕消化系統負擔。
詳細統計患者每日的飲水量,確保患者液體攝入量適中,以防水腫或脫水。
根據患者需求,指導其選擇蛋白粉或營養奶昔等醫學營養補品,以補充必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此外,提示患者定期進行營養評估,通過血液測試準確了解患者營養狀況,發現患者有營養不足跡象時,及時調整其飲食計劃,并與家屬及時溝通,確保家屬了解患者營養需求,協助完成飲食管理工作。
恢復期的腦梗死患者可能存在各種功能障礙,因此采取相應的物理治療和語言治療尤為重要。護理人員根據物理治療師建議,為患者制定一系列康復練習,并按計劃執行。包括基本的肌肉力量訓練、平衡訓練以及日常生活活動模擬練習,例如行走、穿衣、上下樓梯等,以逐步恢復其肢體功能。
同時,指導患者在康復訓練中利用步行助手、康復機器人或電刺激設備等特殊設備,以加速肌肉功能恢復,提高關節活動度。
對于言語受損患者,指導其進行模仿發音、朗讀等練習,逐步重建言語能力。同時為其引入認知訓練和記憶訓練,即通過圖像、文字和音頻的互動游戲,幫助患者鍛煉思維和認知功能。
對于吞咽困難患者,可以為其提供吞咽訓練,確保患者能夠安全攝取食物和液體。
腦梗死作為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后遺癥和復發率均對患者健康構成較大威脅。及時正確的治療和護理是確保患者腦部血流和氧氣供應以及生命體征穩定是基礎工作,在此基礎上應幫助患者形成科學的飲食原則,確保獲得均衡營養。此外,通過物理治療和言語治療等康復訓練,幫助患者重拾日常生活自主性和溝通能力。總之,針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護理,需要采取全方位、精細化策略,以確保患者身心雙重康復,最大限度恢復其生活能力。